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东山杨梅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东山杨梅,杨梅上市的日子,人身上衣衫正薄,好觉得一阵通脱,就又看见杨梅了。杨梅有白、红

   杨梅上市的日子,人身上衣衫正薄,好觉得一阵通脱,就又看见杨梅了。杨梅有白、红、紫三种,这三种颜色的杨梅都好看。白杨梅像是少年,有些害羞。红杨梅还是不解风情的样子,也很好玩。紫杨梅仿佛是在红尘滚滚中走过的,以致走红得发紫了,自是一番经历,自是一番老辣,紫杨梅的味道甜也甜得老辣,没有什么甜味的水果之甜有像杨梅这么有品位的。荔枝的甜是腻甜、是发嗲的甜;甘蔗的甜是清甜、是贫穷的甜。而紫杨梅的甜中有一种警觉:夜色与明月共同降临。

  好事的人把橄榄称之为谏果,梨称之为快果,以前有人是把杨梅叫做君家果的,只能算是故事,并没说出杨梅的特点。我也好事一把,把杨梅叫做……没意思,不叫了。杨梅就是杨梅,一好看,二好吃,三回忆起来有意思。不是什么水果都好看好吃又回忆起来有意思的。芒果是好看好吃但回忆起来没意思,核太大了,核周围的纤维有股子粗俗气。杨桃是好看但不好吃,幸亏回忆起来还有点意思(鲜质粼粼的杨桃竟然没有做成蜜饯的杨桃好吃。一般的水果做成蜜饯后就像神童长大,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杨桃是顽童接受了蜜饯的教育,出落为杂货店里抢手的零食博士)。和杨梅一样好看好吃又回忆起来有意思的,是水红菱。有没有一不好看二不好吃三回忆起来没有意思的?当然有,傻瓜和后果就是一不好看,二不好吃,三回忆起来没有意思。

  苏州人都知道这句话,“东山杨梅西山枇杷”,不是说东山不出枇杷,西山不出杨梅,是说东山的杨梅好吃,西山的枇杷好吃。但我极疑心这是互文。东山在太湖边,是个半岛;西山是太湖里的一个岛,应该说东山西山都是受着太湖的灵气的,望都望得见,但地气却很不同。以我的旅行经验,北方的地气浑然,浑然得不无麻木,行个两三百里,杏子李子枣子的味道并没有多少变化,语言也大致相同,而到了南方,尤其是江南,地气顿时变得敏感,具体为事物为语言,等等等等就千差万别。无锡与苏州半小时的路程,无锡就能出上好的水蜜桃,苏州就出不了,关键是无锡人的方言苏州人也不是全能听懂。水流过的地方,湿度高,差异性就大。干燥的地方只有杨树,水分充足处什么奇奇怪怪的植物都有。

  人们常常说“得天独厚”,苏州是“得水独厚”。

  初夏天气,东山的果农就挑了担来苏州城里卖杨梅,有散装的,也有一竹篓一竹篓卖的。那竹篓圆柱形的,上部比稍粗,十分的田园。竹篓的口子盖着些杨梅枝,杨梅叶子稀稀疏疏却细气,饱满的杨梅就透了出来。

  买一竹篓回家,竹篓上部的杨梅用清水洗了吃,竹篓的杨梅用来浸酒。果农装竹篓的时候,是人之常情,会把上好的杨梅放在上层,人都要面子么。但也不一定,或许是品质稍逊风骚的杨梅自愧不如,自己跑到竹篓底下躲了起来,让是个人物的浮动在公众面前。

  清水里撒一把如雪吴盐,洗或者紫或者红的杨梅。白杨梅是杨梅中的逸品,苏州并不产。苏州产的是走红发紫的杨梅神品。但我在苏州的确吃到过白杨梅,据说是从浙江运来的。洗好的杨梅放进竹编的器物,沥干了水,再撒盐,盐在杨梅的肉身上恍兮惚兮梦游到宋朝很像宋朝院体画的随类赋彩,盐也红了。以前我读古人笔记,读到过“红盐”条,心里就喜欢。把杨梅肉身上的盐掂量匀了,坐到葡萄架上慢慢地吃。那时候架上的葡萄还是硬硬青青的。

  要在苏州城里买到东山果农的杨梅,只有去南门这当然是前几年的事了。前几年他们都在南门吴县长途汽车站附近,卖完了就乘车回东山,可以省点时间,也省点力气。我运气好的话,也会在沧浪亭、三元坊、饮马桥一带遇到从东山来的卖杨梅的果农。我从没在察院场看到过他们,初夏天气,在察院场口腔医院附近慌里慌张兜售杨梅的常常是二道贩子,除了价钱贵,还会把不知道哪里产的杨梅都说成是东山杨梅。外地人一不留神就酸倒了牙,所以二道贩子要在口腔医院附近兜售杨梅,这也可以看鏊罩萑说奶煨陨屏迹词共缓竦廊缍婪纷樱不故切拇娲缺R钦饔新艉与嘤愕模媸谴笫直剩诨鹪岢《悦媛簟K罩莸亩婪纷佑胨窍啾龋部梢运敌∑嗔恕?

  前面说过,竹篓的杨梅用来浸酒,浸的是烧酒。在烧酒里浸杨梅、放白砂糖,越陈年越好,吃得不干净了,拉肚子了,喝几口准保管用。

  我在苏州的饭店酒楼里从没吃到过杨梅烧酒,有一次在杭州的“张生记”吃到,有种往事悠悠的喜欢。当然在“张生记”吃到的杨梅烧酒,比我祖母和父母加工的杨梅烧酒差远了。

  以前的家庭有种亲和力,在我看来,这种亲和力在很大程度上与长辈们的绝活有关,比如一到冬天,我就想念我妈妈炒的雪冬,这是在哪里都吃不到的好味道,常常是这么地一想,我就准备回苏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浮杨梅只吃不袋
正当时的枇杷还没见大批上市,街头倒已有杨梅卖了,但行家称杨梅到夏至才当令,那时才能吃到大量的好杨梅。挑选杨梅有小诀窍:果肉外表为圆刺者,甜;为尖刺者,酸。这种又名“珠红”、“花旦果”,甜而带酸的水果已成了旅游界的爱物,一些以产杨梅著称的地方,如浙江萧山、上虞、余姚,江苏常熟、苏州洞庭山、无锡马山等,大都办了杨梅旅游节。其实,无锡大浮的杨梅也是不错的。那里为丘陵山地,又处太湖、五里湖之间,温暖湿润,砂质土壤,适合杨梅生长,所产杨梅质量上乘。以前无锡有民谚“大浮杨梅只吃不袋”。原来在荣德生建五里湖“长桥”之前,那里交通极不方便,山里人热情好客,到大浮的陌生人采些杨梅当场现吃不带走———“只吃不袋”,是不要钱的。这民谚极言大浮杨梅产量之多,但这样一个地方,目前倒还未听说办杨梅旅游节。浙江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有杨梅核,这说明7000年前人们就食用杨梅了。李白有诗“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则...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 吴文化—吴地风物—馄饨担
半个世纪前,无锡“王兴记”的馄饨早已脍炙人口,称誉沪宁线。但街巷里仍有敲着竹梆子的馄饨担出现,那一人肩挑、造型独特的馄饨担,不失为江南城市的一道景观,是完全可以陈列在现在的民俗博物馆里的。结构奇特的担子完全竹制,一人多高。一头是烧木爿的锅灶,热汽腾腾地冒汽;另一头有几层抽屉,装着裹好的小肉馄饨,抓过来就能下到开水锅里。竹架子上碗勺作料齐备,挑起来就能换地方。无吃客时,担主抓紧时间裹馄饨,他用一支细竹筷,沾上肉馅,在现成的三角形皮子上一卷一裹,一只只小馄饨就出戳恕V癜鹱印翱┛┛币磺茫?客来到,现下现吃。这种馄饨担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为一般市民服务的,它多在黄昏后出现,深更半夜还能听到梆子声。冬天的夜晚,饥肠辘辘的夜归人路过一副馄饨担,便会摸出张把角票来上一碗,就着摇曳的风灯慢慢地吃。吃不大饱,但身子暖和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