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生煎馒头蟹壳黄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生煎馒头蟹壳黄,往昔,苏州人之所以特爱孵茶馆,因为苏州人把解决很多事的场所都放在那儿了,如:

   往昔,苏州人之所以特爱孵茶馆,因为苏州人把解决很多事的场所都放在那儿了,如:洽淡生意(上茶会)、调解纠纷(吃讲茶)、歇息品茶、还有读报、吃早点等等……因之在茶馆附近往往有好的面店、饮食店、茶食糖果店等。而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茶馆外面都有一爿饼馒店。它们主要是卖生煎馒头与蟹壳黄。有的因饼馒生意好而带动了茶馆生意,也有的是茶馆生意好而带动了饼馒生意的,颇有一荣俱荣之势。

  我从稍解人事时起就常随父亲去孵茶馆,可,小茶馆之意不在茶,在乎那小贩顶在头上匾里的一蒲包、一蒲包的小吃以及那异香扑鼻的生煎馒头与蟹壳黄!

  那时茶馆林立,所以饼馒店也多。譬如在东中市有爿“春和楼”,西中市有一爿“大观楼”。这两家茶馆的外面都有很好的饼馒店。若仔细比较起来则“大观楼”的饼馒店质量更好,这在全苏州可谓首屈一指的。

  “大观楼”不仅下面是茶馆,而且楼上也是。父亲带了我专门坐楼座。每到饼馒店的生煎馒头起镬时,随着伙计将铲刀在镬边敲出的有节奏的音乐声时,一股诱人流口水的浓香便往人们的鼻孔里直钻!真是很少有人能抵挡住这个的。而“大观楼”的生煎馒头之所以如此之好,全在于有位哑吧煎手。哑吧必然连聋子,在这繁华的西中市偏他少了凡人易犯的声色之迷中的一迷,也就一门心思地煎他的馒头了。记得六十年代我还专门去尝过他煎的馒头。生煎馒头要肉多、皮薄、卤多,最难的在于这底部要煎得好,因为这底部往往因煎得过头而带焦味,反之则不熟。要煎得黄灿灿松脆脆,吃来喷香才算是最好的。这哑吧煎的馒头才俱有这诸多的好处,所以,“大观楼”的门口每天排起了长队,市民们宁肯排长队来吃这“哑吧生煎”,因为苏州人吃食都很讲究的。

  说起蟹壳黄,本来它亦不过是很普通的食品,比较高档些的是盘香饼,它用油酥搓成长条而盘起来,再铺满芝麻。一般自己吃点心则蟹壳黄已算蛮好的了。生煎馒头盘香饼是有客人于下午来时,我拎了提盘篮上茶馆门口的饼馒店去买的。买好放下后不用大人叮嘱,我知趣地带了兄弟妹子到门外去了。这生煎馒头蟹壳黄像苏州人一样的玲珑俊俏,它和苏州著名的一碗面一样是苏州的传统点心。现在,一碗面虽比之过去已逊色了,但在某些店家尚能保持一些苏州面的传统味道,前几年还搞过一次苏州十碗面的评比。但同样传统的生煎馒头与蟹壳黄的质量,则不敢恭维了。

  同是苏州的传统名点,对于一碗面的重视理当如此,但,何不同样重视一下这生煎馒头与蟹壳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黄公涧观水
山不在高,有水则活。惠山水脉文身,山泉、溪水、瀑布、涧流,到处灵水充盈。这灵水润泽着山色,激活着山势,使山色翠绰,山势大气。山东麓的黄公涧雨季里涧水喧闹,直飞下泻,银帘垂挂,使不高、不陡、不险的惠山陡显雄峻;平日里涧水清清,不紧不慢,款款而流,使密林、深谷、壁岩更显幽静妙趣。诚然,黄公涧的银帘飞泻无法与众多峻山雄瀑相媲美,但它的水流蜿蜒细长,穿林过石,汨汨成声,用激情动活着山景。它用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匍匐在山体上,倾吐着山峦之爱,让灵水秀山共同凸现出江南特有的纤细秀媚,这都是令我倾慕之处,引我到惠山必到黄公涧之因。记得孩提时,每到大雨过后,便常听大人们讲:“快到黄公涧看水去!”从那时起在我脑海里就刻进了黄公涧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似乎惠山有那多么的景点,都不及它富有魅力。那时尚小,自然无法慕名去目睹黄公涧的水是多么美妙。到求学时,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到惠山,我心中惦念着黄公涧,便一人离队...
· 吴文化—吴地风物—蚕豆生江南
自从看了鲁迅先生的《社戏》,这心里就对蚕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那还是读初中的时候,很多事情不明白,不知道家里买的炒蚕豆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豆子,只是对迅哥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船上剥豆荚、烧豆子吃,觉得很是羡慕,很是馋嘴。每每读到这一段就对他们的生活非常向往。长大以后有一次到绍兴玩,看到鲁迅生活过的地方,百草园、三味书屋,后来到了咸亨酒店,门口立着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突然想起孔乙己吃过的茴香豆,就忙忙地买了一包,一吃,原来就是用黄酒卤过的蚕豆,吃起来也不是那样的滋味。后来寓居苏州,暮春初夏的时节,总有许多小贩推了车,满满一车豆荚,许多苏州人挤在那里买,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在意,可人总有好奇心,就也挤了去看是买什么东西,一问,说是蚕豆。蚕豆?对久居湖南也少到农村的我来说,看蚕豆从豆荚里剥出来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待验明正身之后,就忙忙地称了几斤回家。尝到了把蚕豆从豆荚里剥出来的滋味之后,面对一堆...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