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陆耀与芦墟月饼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陆耀与芦墟月饼,以前,在江南一带,吴江芦墟镇上南货作坊生产出来的月饼是排得上号的。说起芦墟月

   以前,在江南一带,吴江芦墟镇上南货作坊生产出来的月饼是排得上号的。说起芦墟月饼,不能不说陆耀这个清代芦墟人。

  陆耀,生于1723年,卒于1785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人,授内阁中书,入军机处,累官至湖南巡抚。陆耀为官清廉,并经常告诫下属守律,曾手书廉政官箴三则,他更以此自律。陆耀在湖南任上时,各省督抚都要搜罗民间奇珍异宝进献京官,以讨其欢心。但陆耀不与此种人为伍,即使对乾隆皇帝也不过进献几样当地的土产,对于权贵和王申,陆耀更是不媚不怕,从不孝敬一金一银。据载,有一年湖南大旱,总督亲抵巡抚衙第,陆耀尽以蔬肴招待,告说:“此间不雨久矣,祷雨戒,从是不茹荤。”总督深为陆耀虔诚求雨解民于倒悬之心感叹:“吾日前入境,所至馆舍,酒内淋漓,奴隶醉饱。而家人莫以告,是吾过也!”随即,令人撤去餐具,连素食也不吃,以表悔恨之心。

  相传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来到吴江时,正值中秋时节,闻悉当时任山东按察使的陆耀正在家中尽孝道,为生病的母亲侍奉汤药,于是由知县陪同前往芦墟访问。陆耀得知皇上驾到,马上出门迎接,将乾隆皇帝接入堂内后,即将茶水敬上,并以应时之品―――本地的重油重糖苏式月饼相款。乾隆皇帝吃了连声称佳。从此,芦墟月饼被列为贡品。乾隆皇帝返京后,因陆耀为官清正、治理灾荒有功,钦赐匾额一块,竖书“龙章宠锡”四个大字,悬挂在陆氏正门。因此,迄今此处遗址仍有“竖头斋匾”之称。

  陆耀别母离芦墟后,继续在各地为官。乾隆五十年(1785年),时任湖南巡抚的他与当地官民一起抗旱救灾。六月,他因带病在酷暑中求神降雨,劳累过度而逝,遗物只有几箱旧衣。乾隆皇帝感其忠廉,殊批“可惜”赐祭。

  陆耀死后,受到了包括家乡人民在内的民众的敬仰,因他而闻名的芦墟月饼两百多年来,也得以发扬光大。镇上有一家南货老字号,名叫“生禄斋”,前店后坊,作坊里生产出来的月饼在吴江最为出名,以松子、杏仁为馅,配以白糖、荤油煎烘而成,具有壳薄、松脆、保存期长等特点,远近驰名,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远销上海、浙江等地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陆”的由来
江南地区的乡镇,一般都在镇上较为偏僻处设有固定的“陆”,农民们在那里进行仔猪交易活动,因而称为“猪陆”。猪陆多为十天一期,各镇(特别是毗邻的镇)“陆”的日期不在同一天,一般以农历每旬逢三、有的逢四、有的逢五为“陆”,这一天称为“陆上”,固定不变,互相错开,便于交流。“猪陆”一般都为仔猪交易买卖,也可将牛、羊、农具等拿到陆上交易。猪陆上都设有公证人员,负责交易事宜。成交后由卖方支付佣金。“陆”是怎样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以“日中为市”,进行物物交换,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日期和地点,余缺难以调剂,而且交换时又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可供参考,因此,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定期的公平合理的交易方式出现。汉朝初年,有两位著名的政治家陆贾和陈平,他们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明令规定各个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为集市日期,集市上设有公证人唱价评议,买卖双方自行决定,拍板成交。后来,随着货币的流通,不再物物...
· 吴文化—吴地风物—“花头”与“花头经”
某人有本领,处事有手段,吴地称其为“有花头”;反之则谓“呒花头”。花头,吴地又称“花头经”。此语源于苏州虎丘一带。先前,苏州虎丘周围的农民以种花为业,卖花度生,人们谓之“花农”。这些花农所种植的茉莉花、玳玳花香气浓郁,沁人心脾,颇负盛名。每当茉莉含苞、玳玳初绽时节,前来虎丘买花者日众。花市上每盆花的价格,均以盆花花头多少论定:这盆花的花头多,价格就高;那盆花的花头少,买价亦低。买方常因花头多少与卖方讨价还价:“你的花头少,他的花头多”;“呒啥花头”,意在杀降花价。由于花农们种花本领大小各异,故所植之花花头多少亦不一。由此观之,上述两句苏州“花头”俗话则成了双关语了,“花头少”、“花头多”、“呒花头”实又隐指卖花花农种花技术水平高低。“花头”这苏州俗语先在苏州流行,后来广传吴地,衍生出“有花头”与“呒花头”这一吴地俗语,其意指亦从原先单一有无种花本事而扩展为处事本领大小。吴地还常把“花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手炉与脚炉
天冷,苏州人还会想到取暖的工具,但是八十多年前的苏州,还没有流行热水袋,我们取暖的工具,就是手炉与脚炉了。手炉,小巧玲珑,惹人喜爱,相对来讲,脚炉可算是宠然大物了。手炉大都是白铜制成的,间或也有用紫铜制成的。而脚炉呢,则基本上是黄铜制成的。你不要看轻这小小手炉,它可真是艺术,造型美,炉盖的雕镂更美。它的外观有方的、有长方的、有椭圆的,变化无穷,当然最基本的是圆的。手炉盖上则镂刻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而花纹上的小孔,便能使手炉内炭基团的热量,透升到炉盖上面,我们抚摸在炉盖上的手,便感到温暖起来。当年我在私塾里读书时,也要带个手炉去,不但读书时双手暖和,而且砚台结冰的话,只要放在炉盖上面,一歇歇冰就溶了,可以写字了。初春,久坐脚冷,于是便想到脚炉了。脚炉是非常朴素的,炉盖上面,不事华饰,就是一排一排的透气小圆孔。炉里面放的是灶膛里的未曾烧尽的稻草灰,上面再覆盖一层木屑灰,让它慢吞吞地煨着,就这样...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