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竹海雨韵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竹海雨韵,家乡宜兴多竹,竹海中外驰名,竹有刚竹、水竹、淡竹等几十个品种,但形成规模的要

  家乡宜兴多竹,竹海中外驰名,竹有刚竹、水竹、淡竹等几十个品种,但形成规模的要属那满山遍野的毛竹了。竹、陶、茶、洞,共同构成了宜兴四宝。在宜兴南 部山区,有许多村庄就隐没在重重叠叠、蓊蓊郁郁的竹林之中。

   在一个秋雨淅沥的天气里,我来到了太华镇的太华村。太华村由横岭、新华、北川三个自然村组成,因太华山而得名。太华山海拔近600米,被称为宜兴境内第 一高峰,周围的山虽没有太华山那么雄壮高大,可也不失其峻秀美丽。村东有横岭相连,惟有村西有沿着山脚修筑的公路与山外相通。近年来,在太华山的山垭口修筑了龙 珠水库,将太华山沟沟壑壑的流水积蓄起来,供太华人民长年使用,这是一项为民利民的福祉工程,我不禁为此项工程的决策者们叫好。站在龙珠水库大坝上,面对这一池 清泉,遥望近坡远山,竹林连片,苍翠欲滴;林中人家朦胧可见。用“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丁丁冬冬泉,郁郁葱葱竹,朦朦胧胧屋”,形容雨中竹海美景是最好不过 了。

   走进太华村,民居依山而建,多为黑瓦白墙的二层小楼。村中有小溪相隔,溪中流水清澈照人,溪流平缓之处,流水潺潺,似与人细语;落差较大之处,流水哗 哗,犹如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轻松悦耳,一浪接着一浪。在民居的背后,一律是青头垂脑、郁郁葱葱的翠竹,在霏霏细雨中,低头哈腰,眼泪涟涟,似乎有一肚子的苦衷而 无法向人泣诉。看着这雨中苦竹,倒叫人滋生了怜香惜玉的情感。其实,这翠竹向来谦慎礼貌,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不求繁华闹市生,愿为寂寞作陪衬的精神,让世人十 分钦佩。今天的翠竹,小鸟依人、楚楚可怜,完全是因为雨的作用。尤其是毛竹,她挺拔修长,枝繁叶茂,在绵绵细雨的滋润下,叶面的雨水承接量增加,又没有风力为她
洗去,所以就让她成了雨中的愁美人。

   手中的雨伞虽能挡雨,但它也挡住了我的视线,使这雨中修竹的美姿倩影难以尽收眼中,于是乎,宁可受这淫雨的欺凌,毅然地收起了可遮挡雨的折伞。没有了遮 拦,雨中山景,历历在目,看山,山格外朦胧秀丽;看竹,竹分外妩媚可爱。尽管饱受雨点的淋打,在微风中也略感寒意,心情也逐渐沉重,但走在这竹林边,一份淡淡的 “无端丝雨细如愁”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自己也成了受这丝雨欺凌的翠竹了。有朋友鼓励说,雨中登太华山观景,情调更浓,趣味更足,兴致更旺,何不一试呢?我欣然 答应,一头钻进了这茫茫竹海,顺着通往山顶的竹林小道,向着那被烟雨笼罩的太华山顶爬去。

   人在竹林之外,细雨蒙蒙,进入竹林却又是另一番天地。

   竹林中的杂草早已被竹农们清除了,地上满是枯竹叶,脚踩在上面,既软又富有弹性,就像踩在海绵上一样。细雨经过竹的遮拦,在叶片上汇聚,变成了稀稀拉拉 的雨滴,雨滴落在铺满竹叶的地上,发出了“嚓嚓”的声响,留下的是晶莹透亮的水珠;雨滴打在裸露的岩石上,发出“嗒嗒”的响声,瞬间便变成细小水珠四面散去;雨 滴打在竹身上,竹身腹空皮薄,发出“咚咚”的声响,于是你走在这竹林中,满耳都是“咚嗒”“咚嚓”,“咚咚嚓嚓”的声音,犹如是漫步在音乐殿堂。

   我们越爬越高,竹却越来越少,终于登上了太华山顶。山上的风显然要比山沟里、竹林中的大了许多,山风夹带着细雨,没头没脸地向你袭来。但劲风急雨,丝毫 没有减弱我的兴奋,登高远眺,虽是一览众山小,但大小山峰依然苍翠挺拔,相连的山峰,雨雾弥漫,满山的翠竹在经过秋雨的洗礼后,更显得郁郁葱葱,婀娜多姿。等我 们游览完九峰禅寺出来,这地藏王菩萨也没有因为我们心诚而给个好天气,相反山风更加热烈起来,秋雨也把她的淫威发挥得淋漓尽致,风神雨神协同作战,风夹着雨一拨 拨地泼洒过来,竹林在风雨的作用下不断地涌动着,雨声“沙沙”,雨下如注,风声阵阵,风刮竹摇,似大海中的波涛,地动山摇,大有不把满山的修竹击倒砸烂誓不罢休 的势头。那竹海中的民居,一如那大海中随波逐流的小舟,时隐时现地出没在这波涛的浪谷之中。好一幅竹海雨韵图,可惜我不是画家,如果是,绝对不会错过这千载难 逢的机会,在山门中铺纸,临摹出一幅天时、地利、人和的传世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鼋渚秋韵
秋之季,在太湖鼋头渚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天空与阳光显得格外令人怜爱,而各种草木于此间焕发出的生命绚烂,更有一番动人之处。水泽湖边,一大片一大片白芦花在日光清风下摇曳起伏,闪烁无边的银亮。青瓦粉墙,“风干”的爬山虎斑斓多姿,远胜一般春花之妩媚。满地的秋菊开了,奔放热情,又带着几许清高;兰苑中赏叶胜于赏花的幽兰,依然清绿可人,散发着淡淡的异香。古老的银杏满树生辉,落叶飞舞时如漫天的黄蝴蝶,不经意地拈上一片夹在书中,将秋意定格;如火的枫叶尽染层林,与在静寂中“沙沙”吟唱的梧桐枯叶对照,真有一份别样的浓烈。而“十里芳径”处,青青的高羊茅草坪,在风中昂扬,让人看着直长精神。登上“鹿顶迎晖”景区的舒天阁,沐浴着金色阳光,一种激情驻满心间———天高云淡处,墨绿的山峦诸如仙岛,如颗颗宝石置于玉盘,让人禁不住赞叹太湖山水的组合之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形容的莫非就是鼋头渚这一方山水...
· 吴文化—吴地风物—冷色梅雨
仍时常忆起梅雨时节,那江南的雨季。梅子早已不是江南流行于市的时应鲜果了,可江南的雨季仍沿袭着梅的品牌。只有在这时候,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才记起梅子该是熟了。梅子的酸涩顿时由舌尖漫延开去,让口中汪出水来。梅雨是多情而伤感的。梅雨淅沥,草叶碧绿,因着雨水而发亮;梅雨淅沥,菌类茁壮,只要被穿越雨帘的空气掠过,不毛之地也会像种子发芽一般萌发生命。人却因雨而感伤,生命中的某些基因因遇到湿度而膨胀,冥冥中人们于是回顾生命的来程。一位移居南方的朋友给我的手机发来短消息:“雨季也是我常常思念故乡的时候,在雨声中想着那块生养过我的地方而潸然泪下。”我的心一震。真的曾想过要分析一下雨的化学成分,它凭什么这么洒来洒去就让人们的心里发生化学反应?梅雨大致分闷热的和凉爽的两类,前者下时少风而气压低,湿度大且气温高得让人心烦,这种雨很少会触动心灵。我要说的是后者,风雨交加,冷风将湿气吹走了,空气很凉爽,还有些凉意袭人,...
· 吴文化—吴地风物—梅园新韵花枝俏
江南有不少赏梅的地方,如南京的梅花山、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孤山,最使人心驰神往的要算无锡梅园了。也许是“诵豳堂”浓浓的乡情缠绵,也许是“香海”含蕴盎然的春意,也许是“为天下布芳馨”的荣氏精神感人。梅园,建于1912年,占地150亩,南临太湖,北倚龙山,原是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私家花园。他“一生低首拜梅花”,倚山植梅,以梅植山,故名梅园。解放后,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遵其先父遗愿,将梅园献于国家,几经拓建,成为赏梅胜地。早春时节,游人或踏雪探梅,或迎春赏梅,清芳吐幽,陶醉于“漫山红雾花枝俏,渔帆千张逐早潮,春光万斛浓胜酒,泻入丹青意气豪”的诗情画意之中。然而,每当花落春归,梅园便静谧和寂寞起来,要待明年东风报讯了。人们常为她的空寂而感到婉惜,也为她的画卷锦绣想入非非。正月初五,园林的朋友来电,告诉我一个喜讯:梅园经寒冬酷暑,投资2000多万,新辟古梅辅、花溪、荷兰园新景,形成四季飘香的生态园林...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