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风物—端午乡俗
吴文化—吴地风物—端午乡俗,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江南水乡一带农村中,在端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江南水乡一带农村中,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要去采摘芦叶了。
在农村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最为普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境比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米少豆多的豆粽,母亲叫它“豆粽”,一个粽子里除糯米外,就是那些红褐色的赤豆、白豆等豆子,这些都是母亲在房前屋后一些闲地上种的,不过,豆子多了,吃起来很香,包豆粽这个活儿,还要有一定的技术的,不然的话,在煮的时候,粽子会散开来。
粽子的形状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宝塔粽,尖尖的顶,三角形的底座,竖起来放在桌子上,它不会倒下来,这种粽子大的约有半市尺长短,小的也有三四寸,一些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十分有趣的“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红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包的“月牙粽”、“枕头粽”、“拳形粽”、“方粽”等等,五花八门。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不管贫富都要包粽子,左邻右舍串门的,按村里的规矩,也一定要尝一下主人家包的粽子,吃时,把青青的芦叶从下面开始,一张张地剥开,再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粽子的宝塔尖上开始咬起,直到吃完为止。有些大的粽一次吃不完,只好带回家去,不能留给主人家。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散发着芦叶的清香。家家户户不仅自己吃,还要挑上几只包得最好、最大的粽子,用红线串着扔到村旁的河浜里去,连我们偏僻小乡的农民也知道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重气节的诗人。
小时候的我,疑惑不解也好奇地问过母亲:“屈原抱着怨气是跳到家门前的小河里淹死的吗?”一字不识的母亲当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喃喃地说:“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展开![](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 吴文化—吴地风物—馄饨担
半个世纪前,无锡“王兴记”的馄饨早已脍炙人口,称誉沪宁线。但街巷里仍有敲着竹梆子的馄饨担出现,那一人肩挑、造型独特的馄饨担,不失为江南城市的一道景观,是完全可以陈列在现在的民俗博物馆里的。结构奇特的担子完全竹制,一人多高。一头是烧木爿的锅灶,热汽腾腾地冒汽;另一头有几层抽屉,装着裹好的小肉馄饨,抓过来就能下到开水锅里。竹架子上碗勺作料齐备,挑起来就能换地方。无吃客时,担主抓紧时间裹馄饨,他用一支细竹筷,沾上肉馅,在现成的三角形皮子上一卷一裹,一只只小馄饨就出戳恕V癜鹱印翱┛┛币磺茫?客来到,现下现吃。这种馄饨担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为一般市民服务的,它多在黄昏后出现,深更半夜还能听到梆子声。冬天的夜晚,饥肠辘辘的夜归人路过一副馄饨担,便会摸出张把角票来上一碗,就着摇曳的风灯慢慢地吃。吃不大饱,但身子暖和了。
· 吴文化—吴地风物—蒸糕
要过阴历年了,旧时的无锡人家有花钱请蒸糕师傅上门来蒸糕的,那可是一桩大事,蒸糕时小孩是不准瞎三话四的,这不仅是要讨吉利,“蒸蒸日上,步步高(糕)升”,而且据说是倘若家中有人说话不检点,那年糕会蒸夹生了的。蒸糕师傅一帮好几个人,带来所需各类工具。先是将糯米粉和上适量的水出大力气拌匀,然后装进圆锥状的木质蒸桶放到水锅上烧大火蒸(拉风箱烧木柴),蒸熟,二人合力搬起蒸桶,将熟米粉倒到案板上,便可用力揉了。米粉揉成团,分成块,用推棍一块块堆成长方形,年糕就制成了。红糖年糕在米粉中加红糖,白糖年糕加白糖,白水年糕什么也不加。刚蒸熟的糯米粉摘下一团就吃,无锡人叫“胀粉”。相当好吃,又热又韧,小孩子们会直吃到胀肚子。蒸糕师傅带有木模子,将一团熟米粉压进模子,磕出来的年糕呈元宝状、如意状、动物状。他们还有印花戳子,蘸了红颜料在一块块年糕上触印出各式好看的图案。农村里没有这些讲究,揉熟米粉是放在缸里赤脚踏的,...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