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梅子流酸回味长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梅子流酸回味长,初夏,如果你来到苏州西郊的洞庭东、西山以及光福丘陵山区,虽然不能欣赏到雪浪滔

  初夏,如果你来到苏州西郊的洞庭东、西山以及光福丘陵山区,虽然不能欣赏到雪浪滔滔的梅花,却能看到青熟的梅子缀满枝头,也能看到梅制品古老传统的制作过程。

  小满前后,梅子还生脆青绿,果农们就忙着采摘青梅了,一篓篓的青梅被送到当地的梅子加工厂。晒场上,梅子堆得像小山。姑娘们、大嫂们面“山”而坐,挑拣着鲜梅子。一只只个大形圆的梅子挑出来后,倒进大缸里进行浴果制作青梅蜜饯。那些淘汰下来的小梅子则被去核打浆,制成梅泥,用来腌制桂花,可使桂花的色香味三五年内不变。将梅泥烘干,就变成“酸梅晶”,是夏天冲制酸梅汤的原料。

  制作话梅则用芒种后采摘的黄熟梅子,俗称:黄梅。黄梅从树上采下来洗净后,放在大缸里用盐水泡浸月余,取出晒干;晒干后再用清水漂洗,再晒干;然后用糖料泡腌,再晒干―――如此多次反复,可谓是“十蒸九晒,数月一梅”,最后成为肉厚干脆、甜酸适度的话梅。这种话梅如果贮藏得好,防潮防蛀,可保存数年而不变质。

  梅子益人,首先在医药方面有广泛的用途。民间有这样的习惯:头痛时把梅干肉敷在肚脐眼上;还把青梅汁煮熟后装入瓶中,一旦肚痛,用筷子蘸点尝尝,就会止痛。有人还用白酒浸泡青梅,密封一个月以后,便成了香醇味美的青梅酒。平时常饮一点青梅酒,可治疗风湿筋骨痛、扭挫伤和腰肌劳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梅,血分之果,健胃、敛肺、温脾、止血涌痰、消肿解毒、生津止渴、治久嗽泻痢……”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外贸部门工作时,曾接待过一个日本梅子研究会代表团,据日本客人介绍:在日本,人们常在饭团中放一粒梅干,称为“日丸饭盒”。这样,无论天气多热,饭也不会变质。日本的百岁以上长寿老人饮食秘诀中有共性的一条,即每天吃的食品中必有梅干。梅子中的有效成分,能使人体摄取的食物完成变为能量,促进人体代谢循环顺利进行。梅子还能增进唾液分泌,而在唾液中含有能使人“返老还童”的激素和腮腺素。可以这样评介:梅子是长寿之宝!

  在梅乡,还有一门特殊的雕刻手艺―――雕梅。做雕梅的梅子一要大,二要圆,三要无疤痕,可谓是百里挑一。雕梅的技术要求也很高,能雕的妇女在梅乡也是百里挑一。在旧社会,雕梅手艺是传男不传女的。雕梅时,先沿着梅脐划出三条等长的圆弧,挑出碧绿的梅肉,成了三个圆环,再将青梅柄部向上,依样再雕出三个圆环,这样六只圆环彼此相扣,宛若上下相对的两只花篮。如果在里面嵌进一粒樱桃,鲜红碧绿,恰似玛瑙翡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苏州美食回味无穷
苏州是美食的天堂,苏州人讲究吃喝名不虚传。游客来到苏州,随处可见米行、酒坊、猪行、酱园、面馆;郡城内外卖菜鬻鱼者,糕团点心店,茶食糖果铺比比皆是,还有那游街串巷挑担叫卖声声入耳——糖粥、圆子、酒酿、馄饨、赤豆糊、豆腐花,惹得游客直流口水。近期苏州几条出名的“美食街”人气就更旺了,从观前太监弄、碧凤坊到凤凰街、嘉馀坊、学士街,一家家饭店酒店接踵“开张”,一道道菜肴名点创新“滋生”,把吴中文化精华融于“食”中。如果有机会来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不妨品尝一下这里的牢丁?/p>苏帮名菜松鼠桂鱼以桂鱼(又称鳜鱼、石桂鱼)加工制成,活杀后去脊骨,在鱼肉上剞成菱形状刀纹,深至及皮,蘸干淀粉后,经熟猪油二次炸制,呈浑身金黄,肉粒翻开如毛,头昂口张,鱼尾微翘,形如松鼠,趁热将卤汁淋桂鱼身时,会发出哧哧之声,犹如松鼠欢叫。因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称苏帮名菜中主角之一。碧螺虾仁以太湖流域活河虾...
· 吴文化—吴地风物—一年冬至夜偏长
“一年冬至夜偏长”(白居易《冬至夜》),一到冬至,就意味着进入寒冬,俗话说:“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又叫“冬至夜”,唐代称之为“除夜”,与除夕等同看待。相传早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朝廷规定这一天接受外国进贡,百官祝贺,仪式的隆重仅次于岁朝,故又叫“亚岁”(沈约《宋书》)。按文献记载,我国把冬至作为一个重大的节日庆祝始于汉代。在冬至这天,妇女要试线做新鞋新袜,以此赠送公婆,表示尊敬长辈。这个风俗以北朝时的北魏最盛,它的热闹不亚于过年。因此,无锡民间早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无锡的风俗在冬至前一天叫“冬至夜”,都要吃一顿相当丰盛的晚餐。第二天“冬至朝”,吃糯米团子,俗称“添岁”,互相祝贺,如同大年初一。古诗称:“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无锡民间对冬至的天气也十分重视,以此作为对腊月气候的预测,有“干净冬至邋遢年”的谚语。其他地区也有民谚说“干冬湿年...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