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闸蟹漫话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闸蟹漫话,江苏阳澄湖的大闸蟹肉鲜味美,世人公认,但它的称谓来历,却未必众所周知。大闸蟹
  江苏阳澄湖的大闸蟹肉鲜味美,世人公认,但它的称谓来历,却未必众所周知。大闸蟹因为双螯长有绒毛,也叫中华绒%蟹,又因为主要生长在江河湖里,所以又 叫河蟹,或称湖蟹。江苏、上海一带农民们为了生计,沿江入湖捉蟹,往往使用蟹簖,闸断蟹路,并且常在夜里扭亮灯光,诱蟹上簖,然后捕捉,故而有了大闸蟹的别称。

   蟹还有别称。以其行声,曰'郭索';以其外骨,曰“介士”;以其内空,曰“无肠”。

   农历八月十五月圆,秋风初起,自然使人想起持蟹赏菊之乐、之雅。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也称九雌十雄。

   农历九月,阳历10月,雌蟹成熟,农历十月,阳历11月,雄蟹饱满。江南季节,冷天来的较晚,若是稍稍迟半个月品尝,则螃蟹滋味因肥壮之极而更能达到绝 佳境地。

   没错,现在正是吃蟹的大好季节。

   大闸蟹的广告宣传也早就在国庆节前就开始了。但是真正的好蟹,必须等到现在。行话说得好:″秋风起,蟹脚痒″。星期六早上,我与妻子忙完家务,赶到市 场,已经过了最为忙碌的早市时间,但前来选购蟹的普通消费者还是随处可见。看来,三明人吃蟹的劲头一点都不比上海人差。

   我与妻子挤进一个卖蟹的摊点,就手忙脚乱的挑选起来,我一边问老板一边挑选,老板也毫不遮掩说了不少吃蟹的门道,什么″四不宜″、″四清除″等等。″四 不宜″指吃蟹时不要和四样东西一起吃:生梨、啤酒、柿子、花生。蟹属大凉之物,搭配错了食物容易造成腹泻和不适。″四清除″指的是吃蟹时必须去掉蟹身上的四样东 西:腮、肠、心(六角板)、胃(三角形的骨质小包)。经过一番实践,果然如他所说,我们又学到了许多常识。
大闸蟹有多种多样烧法,既可以煎也可以蒸,也可剥肉入烹。清蒸的可以整只上笼,蒸熟剥吃。望着妻子端出的黄灿灿的大闸蟹,调醋配姜,站在一旁的我,早已 是垂涎欲滴。洁白如玉的蟹肉鲜美、香洁,口感细洁,美溢齿颊,再佐以美酒,彼此间海阔天空谈开了去,让尘世间荣辱得失顿时全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漫话太湖游船
在国内造船界享有盛誉的太湖游船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进步与文明。随着对外开放与人民生活提高,旅游业得到发展。更多、更好、更美的游船将会给秀丽的太湖增辉添彩。无锡太湖游船几经兴衰,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独树一帜。清末民初,庆丰、振新、业勤、永泰等几家纱厂与丝厂为了招待外地客商,造了一些小游艇,收茧之季,作拖茧、解款之用;闲季则将游艇租给船员经营。太湖游船初具雏形。1915年后,随着梅园、蠡园、鼋头渚、小箕山等景点对外开放,游客骤增,船员借用工厂主的游船甚感不便,相继合伙集资建造了营业性质的游船,“新风翔”、“忆梅”、“宝祥”等十余艘船长为5米至13米的小型游船便是在当时投入经营的。当时老百姓称之为“汽油船”、“药水船”、“白相船”等,后称“汽艇”和游览船。后拖客驳,又称画舫和灯船,经营水上游览和船菜业务。抗战时期,这些游船与灯船几乎全部被国民党与日寇征用或烧毁,一片沉寂。抗战胜利后,船...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 吴文化—吴地风物—馄饨担
半个世纪前,无锡“王兴记”的馄饨早已脍炙人口,称誉沪宁线。但街巷里仍有敲着竹梆子的馄饨担出现,那一人肩挑、造型独特的馄饨担,不失为江南城市的一道景观,是完全可以陈列在现在的民俗博物馆里的。结构奇特的担子完全竹制,一人多高。一头是烧木爿的锅灶,热汽腾腾地冒汽;另一头有几层抽屉,装着裹好的小肉馄饨,抓过来就能下到开水锅里。竹架子上碗勺作料齐备,挑起来就能换地方。无吃客时,担主抓紧时间裹馄饨,他用一支细竹筷,沾上肉馅,在现成的三角形皮子上一卷一裹,一只只小馄饨就出戳恕V癜鹱印翱┛┛币磺茫?客来到,现下现吃。这种馄饨担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为一般市民服务的,它多在黄昏后出现,深更半夜还能听到梆子声。冬天的夜晚,饥肠辘辘的夜归人路过一副馄饨担,便会摸出张把角票来上一碗,就着摇曳的风灯慢慢地吃。吃不大饱,但身子暖和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