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腊月风景蒸年糕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腊月风景蒸年糕,每年一到腊月,江南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年糕形状多姿多彩,有长方形、正方形

  每年一到腊月,江南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年糕形状多姿多彩,有长方形、正方形的,还有圆形的与元宝形的,上面还盖有“富贵”、“福”、“寿”等红字,以示吉祥。

   江南农村把蒸年糕看成是丰收的象征,秋收后各家各户忙着准备好上等的新糯米,白白的、亮晶晶的。记得小时候,农家没有碾米机,完全是靠石臼、石碓来舂。有经验的农民说,白米舂成粉,要1600多下方能成功。因此,人们用石碓舂粉,要有一定的耐力,有时踏板来舂,还要叫小孩帮忙。那时尽管大人们哄吓兼施要我们来帮,但我们这些小孩子还是一会儿去撒尿,一会儿说腿疼,变着法儿躲,直到大人们拿着拨米棍威吓我们,才好歹舂完一臼,口中还嘀咕:“一天到晚就是舂米,舂到寅年卯月才能舂完?”大人们却说天天有米舂就好了,说明农家粮食多。这个道理,直到“三年困难”时期,我才明白。那时田里粮食歉收,家中没有米舂,许多人家饿得发慌,许多人吃红薯藤、野菜,最好的算是菜团外面拌些糙米粉或米糠。舂米的辛劳,成了人们的一种温馨、甜蜜的回忆。

   后来,家乡有了碾米机,那石碓、石臼及舂米的木床,便被农家搁置在一边当“古董”了。到了蒸年糕的时节,村里的一些乡邻都不请自到乐意帮忙,因为蒸年糕的工序比较复杂。米碾好后,先把米放在水缸里浸上一个星期到十来天,据一些农民说,腊月里天冷,米浸得时间长些也不会发臭,而且浸透后米质会变“糯”。浸的米从缸里捞出,沥干水后,再放在石臼里舂,舂得越细越好,然后再放进一只圆形的木甑里蒸。蒸熟后,再倒在一块长方形的大木板上捏打,即使是天寒地冻的下雪天,小伙子们直捏得薄衣单衫,大汗淋漓。帮忙的人影在腾腾热气中晃动,这场面若不亲眼所见,实在是很难想像它的壮美和欢乐。

   年糕蒸好后,做成一条一条或一方块一方块的,到冬至用凉水浸泡,很长时间年糕也不会发霉变质。吃时从水缸里取出来,切成小块煮、煎、炸、烤都可以。除夕守岁,全家人坐在一起,一面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面嗑着瓜子聊天。我们这些孩子就偷偷地从灶前头的水缸里捞上一条年糕,切成小块,放在灶膛未熄的木柴火灰里烤,不要多少时间,年糕皮上鼓起了一个个气泡,散发着香味,那年糕的味道儿真是没法说的。

   现在,尽管农家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一些农村家庭仍把蒸年糕当作过年的一件大事。待到农历腊月里,家家户户炊烟缕缕,雾气腾腾,忙着蒸年糕。但是年糕的质量今非昔比,什么猪油白糖年糕、夹心红枣桔皮年糕、还有莲蓉白果年糕等等,种类不下七八种之多。在农村,一些“毛脚女婿”去看丈人,都要带上十几条亲手做的年糕,作为新年走亲戚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蒸年糕
以前,乡村农家都有用年糕庆贺新年,祝愿生活“年年高”的习俗。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记得那时,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莫过于看大人们蒸年糕、吃年糕了。蒸年糕,通常是村里十几户人家在同一个地方蒸,地点当然是选在有糕箱的人家。需要蒸糕的人家,背上舂好的粉,带上柴火,早早就赶到蒸糕地点,蒸糕时要大家互相帮忙,先到的先蒸。烧火是男人们的事,因为男人性子急,火烧得旺,女人则负责灶台上的杂事,但中心人物还是蒸糕师傅,因米粉蒸糕前要掺水,掺水是有学问的,如果粉调得过干或过湿,则要影响蒸糕的质量。粉调好后,再将蒸箱放在匾内用筛子将粉筛进箱格,然后用花板在箱格上印一下,因为花板上刻有“恭喜发财”、“五谷丰登”、“招财进宝”及“喜”和“福禄寿”等字样,这样蒸出来的年糕面上都有字。故乡蒸的年糕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每块只有一寸见方,像人们玩的麻将牌似的。“出笼啦……”蒸糕师傅故意拉长声调,嗓音特别悦耳。于是,几个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蒸糕
要过阴历年了,旧时的无锡人家有花钱请蒸糕师傅上门来蒸糕的,那可是一桩大事,蒸糕时小孩是不准瞎三话四的,这不仅是要讨吉利,“蒸蒸日上,步步高(糕)升”,而且据说是倘若家中有人说话不检点,那年糕会蒸夹生了的。蒸糕师傅一帮好几个人,带来所需各类工具。先是将糯米粉和上适量的水出大力气拌匀,然后装进圆锥状的木质蒸桶放到水锅上烧大火蒸(拉风箱烧木柴),蒸熟,二人合力搬起蒸桶,将熟米粉倒到案板上,便可用力揉了。米粉揉成团,分成块,用推棍一块块堆成长方形,年糕就制成了。红糖年糕在米粉中加红糖,白糖年糕加白糖,白水年糕什么也不加。刚蒸熟的糯米粉摘下一团就吃,无锡人叫“胀粉”。相当好吃,又热又韧,小孩子们会直吃到胀肚子。蒸糕师傅带有木模子,将一团熟米粉压进模子,磕出来的年糕呈元宝状、如意状、动物状。他们还有印花戳子,蘸了红颜料在一块块年糕上触印出各式好看的图案。农村里没有这些讲究,揉熟米粉是放在缸里赤脚踏的,...
· 吴文化—吴地风物—脚踏年糕
按无锡地区的风俗习惯,在春节前夕,各家各户都要蒸年糕。在笔者故里,寒冬腊月里也就是春节前的三五天内,都要祭祀祖先,以示纪念,民间就叫“过年”。过年前先要蒸好年糕。一般所蒸年糕都是用手工糅出来的,如糕团店里制作的那样。而我们这里蒸年糕的方式与众不同,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或者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它竟然是用脚踏出来的,所以叫做“脚踏年糕”。追根究源,根据祖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法,脚踏年糕还是笔者先祖倪云林(即倪瓒1301-1374)先生首创的。元至正年间,连年旱涝,民不聊生,元廷横征暴敛,各地农民先后举旗起义。云林公预料天下将乱,江南将成为战场,忧虑不安,到太湖周边各地游历解忧,并寻找避乱隐迹之地。当时起事的农民良莠不齐,散兵游勇常骚扰百姓,打家劫舍、哄抢食物。见此情景,云林公忧心如煎,即召集族长商量对策。此时已是冬天,秋收已经完成,粮食也已归仓,云林公提议各家各户都把粮食磨成粉,蒸成米糕,规格大...
· 吴文化—吴地风物—丰收年糕
每年一到腊月,江南农家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年糕形状多样,有长方形的、有方形的,还有圆形的、元宝形的,上面还刻有红色的“福”、“禄”、“寿”等字样,还有一些如富贵、蝙蝠、梅花等图案,给节日增添了乐趣。江南农家把蒸年糕看成是丰收的象征,富裕的人家年糕蒸得多,一般农户蒸上几斗米的米粉也不算少。因此一到秋收后各家各户都要忙着准备好白净上等的糯米,以备蒸糕之用。记得我童年的时候,村里没有磨粉机,完全靠石臼来舂,有经验的农民从米舂成粉,据说要打一千六百下,才能达到标准。那时舂粉是用踏板的,人立在架子上,一只脚踏木板,一只手握铲子,踏板一头上面绑一块大石头,下面是一个口上镶铁圈的木锥子,后面脚一踏,木锥子就在石臼中打一下,反反复复,直要打得米粉细和均匀,铲子是铲石臼里的米粉的,以防米粉结块,舂粉要有耐力,一直要舂得满头大汗,那时,我们这些小孩子看大人舂粉,觉得好奇,也要立在架子踏板上尝试一下,但是舂米不...
· 吴文化—吴地风物—腊月飘香腊八粥
辞旧迎新,吴地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伴着浓浓飘香的腊八粥,又将来临。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吴地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这一时令风味小吃的滥觞,源自佛寺。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八日,寺院为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其意义,一用以斋供,二用以功德布施。届时,各寺院生火点灶,煮上一锅锅飘香的腊八粥,盛在桶内放在寺院门口,施舍贫寒的穷人。后来,这一习俗又流传至民间,成为约定俗成的“腊八节”。腊八粥以菜蔬和干果入米煮粥,其品种有七种,称为“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它们是:青菜、胡桃仁、银杏仁、板栗、柿子和蘑菇。后来,民间的腊八粥又推陈出新增加了品种,分成甜和咸两大系列。咸者增加了咸肉丁、茭白丁和黑木耳等。甜者增加了胡萝卜、荸荠、银耳等品种。其数量,已超过了“七宝”。考究的,还杂有鸡头米、莲心等。这些“豪华型”腊八粥,色彩悦目,营养丰富,甜而不腻,糯而滑爽。如今,一年一度的腊八粥,以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