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老年的“年味”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老年的“年味”,摸着兜里三万多元殷实的荷包,老年开心地笑了,这是他们夫妻俩一年挣下的辛苦钱

   摸着兜里三万多元殷实的荷包,老年开心地笑了,这是他们夫妻俩一年挣下的辛苦钱。

  “给孩子们每人买一身新衣服,再多买些烟花爆竹,今年回去一定过一个热闹年。”春节还没到,两口子就在那里盘算起过年的事来了。看着他们憨厚的笑容,小屋子里顿时充满了温情。

  老年是我的同乡。追忆起以前的老年,依然是满怀沧桑。

  七年前,老年在农村是“吃了今天借明天”。一家五口人两亩半地一年种下来,连糊口都不够,更别说零花钱了。每逢过春节,人家都是盼着过年,老年夫妻俩却在发愁,几十元钱过个年买菜串亲戚还要盘算着来,看着人家孩子个个穿着新衣服,两个孩子天天围着他要买新衣裳。日子实在过得捉襟见肘,老年一狠心,便出门打工了。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没有亲友的帮助,他先后到过广州、深圳还去过上海,可一年到头来,还是没挣几个子。有一年老年在深圳一个工厂里做工,到年底老板却不结工资,老年还差点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第二年,老年从以往工友那里得知无锡是个好地方,于是又满怀着期望来到了无锡。这一次没让他失望,老年凭着一身的体力,很快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个钢筋工的活,老年便跟着这个小包工头开始了无锡的“寻梦”。先是在新区、中桥,再后来是火车站一带,“我简直把无锡的建筑工地干遍了”牎老年至今回味起初来无锡时还激动。就这样,老年在建筑工地度过了两年的城市生活,尽管累死累活,可看着辛苦挣下的钱,心中的那个城市梦想还是甜蜜的。

  日子刚有好转,可随着工程完工,工地转移去了南京,老年舍不得无锡,便决定留下来。此时正值东亭一家印刷厂招工,老年便进了印刷厂。由于老年肯吃苦、善钻研,很快学会了修理机器,厂里便破格提拔他为车间组长。看到每个月准时发到手里的工资,老年满足地乐了。

  转眼到了年关,老年为了节省一些回家的费用,多给家里寄一些钱供孩子上学、生活,老年和城市留守的打工族一样没有回家过年。第一次留在城市里过年,大年初一厂里还慰问了他们,开了晚会、会了餐,并且春节期间还组织了老年和一样没有回家的工友们一起逛了南禅寺、蠡园等,老年觉得那个年过得既充实又难忘,使老年亲自体会到了无锡的温暖。过罢年后他便嘱托妻子将一双上初中的儿女托付给亲戚后,也来无锡。妻子很快在一家电子厂找到了工作,两口子热热火火地过起了小日子。

  但慢慢地,随着儿女的长大,学费需求及生活负担加重,夫妻俩的城市梦依然是“可望不可及”。于是老年和妻子双双辞了职,带着两年剩下的血汗钱,开始尝试卖水果的滋味。第一年,由于不懂行情,夫妻俩进的水果不是卖不掉,就是烂在了屋子里,真是困难极了。两年的血汗钱全埋进去了,夫妻俩甚至连吃饭睡觉都成了问题。后来,经过几次教训,两口子渐渐地懂得了经营,水果店才终于有了一些起色。由于他们热情周到,还从不短斤少两,深深受到了附近居民的喜爱,几番风雨后,小小的水果生意也为夫妻俩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他们不仅一举脱了贫,而且还花了6万多元在农村盖起了一座两层小楼,如果生意好,明年两口子还打算要将楼房全部装修呢牎老年说,几年打工艰辛的经历,教他学会了坚强,而且还使他深深懂得了无锡是一个宽容、大度的城市,只要吃苦、肯干,这座城市就绝对不会遗弃他,在这里最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今年的春节临近了,老年夫妻俩打算着避开春运高峰提前返乡,一来可以省下一些路费,有钱了更要精打细算,毕竟以前苦过;二来他们准备把这个年布置得年味十足,把以前失去的给补回来,明年打算早来无锡。看着老年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光,心中颇为感慨,确实,作为一名外地人,只要踏实、努力,用爱去感触这个城市,就一定会发现异乡的天空很精彩牎祝愿老年的年过得红红火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蟹三味
深秋时节,菊绽蟹肥。蟹,人人爱吃,却并非人人都善于品蟹知味。品蟹,最讲究的是得其真味。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是个美食家。他认为凡“味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而“味重”之蟹,只宜独品而不宜糅以他味。如蟹粉鱼翅蟹粉狮子头或和以他物调成蟹羹之类,虽为桌上佳肴,然蟹之美质难存,真味大失矣。清代戏剧家李渔是品蟹高手,他说得更透彻:“蟹之为物至美”,“世行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当然,为使蟹餐丰富多彩,现在多有创新蟹谱,荷香黄泥煨蟹、雪花蟹斗、鲍鱼蟹盖、翠竹虾蟹等等,虽别有风味,然欲品蟹之真味,还少不了整只蒸蟹。再有,欲得蟹真味,还必须自剥自食,有秩有序,边品边尝。嗜蟹如命的李渔深谙其道:“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此与“好香必须,好茶必须自斟”同...
· 吴文化—吴地风物—蒸年糕
以前,乡村农家都有用年糕庆贺新年,祝愿生活“年年高”的习俗。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记得那时,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莫过于看大人们蒸年糕、吃年糕了。蒸年糕,通常是村里十几户人家在同一个地方蒸,地点当然是选在有糕箱的人家。需要蒸糕的人家,背上舂好的粉,带上柴火,早早就赶到蒸糕地点,蒸糕时要大家互相帮忙,先到的先蒸。烧火是男人们的事,因为男人性子急,火烧得旺,女人则负责灶台上的杂事,但中心人物还是蒸糕师傅,因米粉蒸糕前要掺水,掺水是有学问的,如果粉调得过干或过湿,则要影响蒸糕的质量。粉调好后,再将蒸箱放在匾内用筛子将粉筛进箱格,然后用花板在箱格上印一下,因为花板上刻有“恭喜发财”、“五谷丰登”、“招财进宝”及“喜”和“福禄寿”等字样,这样蒸出来的年糕面上都有字。故乡蒸的年糕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每块只有一寸见方,像人们玩的麻将牌似的。“出笼啦……”蒸糕师傅故意拉长声调,嗓音特别悦耳。于是,几个年...
· 吴文化—吴地风物—梅子流酸回味长
初夏,如果你来到苏州西郊的洞庭东、西山以及光福丘陵山区,虽然不能欣赏到雪浪滔滔的梅花,却能看到青熟的梅子缀满枝头,也能看到梅制品古老传统的制作过程。小满前后,梅子还生脆青绿,果农们就忙着采摘青梅了,一篓篓的青梅被送到当地的梅子加工厂。晒场上,梅子堆得像小山。姑娘们、大嫂们面“山”而坐,挑拣着鲜梅子。一只只个大形圆的梅子挑出来后,倒进大缸里进行浴果制作青梅蜜饯。那些淘汰下来的小梅子则被去核打浆,制成梅泥,用来腌制桂花,可使桂花的色香味三五年内不变。将梅泥烘干,就变成“酸梅晶”,是夏天冲制酸梅汤的原料。制作话梅则用芒种后采摘的黄熟梅子,俗称:黄梅。黄梅从树上采下来洗净后,放在大缸里用盐水泡浸月余,取出晒干;晒干后再用清水漂洗,再晒干;然后用糖料泡腌,再晒干―――如此多次反复,可谓是“十蒸九晒,数月一梅”,最后成为肉厚干脆、甜酸适度的话梅。这种话梅如果贮藏得好,防潮防蛀,可保存数年而不变质。梅子...
· 吴文化—吴地风物—农村过年
儿时农村过年,祖父除了总要做一缸米酒,还在除夕傍晚,把门口的石场扫干净,用石灰水画上一幅巨大的攀弓射箭驱邪图。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每到除夕之夜,就出来叼食小孩,祸害百姓。而那头叫“年”的怪兽,最惧怕满地白色。于是有个聪明人就提出,何不在各家门前的场地上画一副白色的弓箭,把三支箭头直指前方。怪兽一进村,见家家门口都箭上满弓,惊吓得屁滚尿流,怆惶逃走。从此再也没有怪兽进村。于是每到过年,画弓箭的习俗就传承了下来。当然,生活中并没有那种叫“年”的怪兽,但就此足可说明,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热爱生活,憎恨。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真善美就一是能够战胜假丑恶。做团子是家家或多或少要忙乎的事。一般有红、白、绿三种,红绿两种多半是芝麻馅或甜沙馅,白色的捏鼻头、尖拱顶和尚头团子,则是猪油白糖馅、萝卜丝肉馅、全肉馅或其它素馅。另外还做一取兆头的元宝团子、“漫家”团子、猪婆团子。叫花团子和绿白相间的...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