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无锡的民间美食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无锡的民间美食,“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不妨说,美味是世世代代无锡人活着的动力之一。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不妨说,美味是世世代代无锡人活着的动力之一。20年前,两老头见面第一句总是:“吃了吗?”直到如今,探望病友结束时也都会叮嘱一番:病好了买点吃吃,莫节俭了!一代代的美食所以能发扬光大,生生不息,原因就在于此吧!

  锡菜与扬菜、粤菜同样有名,早已名扬中外,盖以“浓油赤酱,精制细作,咸中带甜”而叫板响亮。老同事相聚,议及无锡美味,大家更归纳出简单的三个字来,曰刁,曰精,曰巧。

  刁,系从食客方面而言。无锡自晚清起,开埠纳百川,商业竞争激烈,除去不正常年代,可谓人口稠密,百业兴旺,这就培育了一个“刁”字。刁者,叼也,相当于鹰啄羊躯,狐狸吃鸡雏,去粗存精,糟粕弃之而不顾。饭店乏美味,菜肴无特色,门可罗雀;反之,顾客盈门。老底子南长街有龚记素面店,汤料非常有名;另有聚兴园菜馆,早卖盖饺面,同样以美味著称。原来,素面汤料,隔夜以扁尖、笋脯、萱菜、香菇加大量姜、葱、料酒煨成,开锅再加芝麻和麻油;而盖饺面汤料,是隔夜以大量黄鳝骨和猪腿骨熬出,加之浇头讲究,一般有脆鳝,爆鱼……让食客吃得舌底生津,额头冒汗,冬日吃出暖暖春意,盛夏吃得两腋清风。广东人以煲汤名扬,四川人以火锅取胜,无锡平民的大众面,笔者认为堪与此伯仲也,此谓无锡人吃之“刁”。

  精,即做工精细,成本精打细算。无锡有三宝,其中之二是精制肉骨头,空心油面筋,仅此二样,完全可令肯德基及汉堡包、比萨败下阵去,其工序之繁复讲究,不去多说,本地人早耳熟能详。平民美食有两样作料,是外地人不敢小觑的,一样是酒糟,一样是腐乳,前为废弃品,后是剩料下脚,平民人家化腐朽为神奇,制作出腐乳肉、糟扣肉,还有糟鱼、糟鹅、糟田螺,这几样,老无锡说百吃不厌,新无锡说,抽我耳光不肯放弃。

  巧,巧妙,巧配之谓也。并非只有大酒店配菜师才有功底,无锡人千家万户的当家主妇,个个都是八级钳工式的配菜大师。举例来说,平民之家渍一缸雪菜,买一扎笋干,就可一年四季巧搭配,调理出种种美味来,笋干红烧肉,笋干丝与肉糜相伴,作为团子馅、面筋馅,嫩头可炒豆腐干片,炒韭菜……雪菜可汤可炒可炖,味美之极。笔者有位宁波朋友,酒足饭饱,谈及家乡美食,他说“宁波有种说法,三天不吃雪菜汤(加黄鱼),两眼泪汪汪”;我说,“无锡的雪菜银鱼汤,吃过不会忘”;他说“宁波年糕可炒可蒸”,我说“无锡有猪油杏仁糕,老少欢喜;他又说“宁波汤团顶呱呱”,我称“四色无锡汤团,一年吃到头”,相顾而乐。大家都不忘家乡美味,“人之唇枪舌战,大欲存焉!”吃是永恒的话题。

  无锡平民美食,就是慈禧筵席及大酒家里的高档菜也不一定能超过它。美哉,家乡的传统美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无锡小笼
无锡小笼,特别是以上个世纪40年代“王兴记馄饨店”的馒头师傅所做的皮薄卤多、甜咸双味的“小笼馒头”享誉江浙沪,成为名闻遐迩的无锡传统名点。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第一次到达无锡时的那个夜晚,我曾去“王兴记馄饨店”吃点心,其中就有“小笼馒头”。当“小笼”上桌后,我像平常一样,举箸咬开,吮吸卤汤,只觉内中甜味甚浓,很不习惯。还有,那时的服务态度也不像现在亲切和蔼。然而,80年代,再去“王兴记”吃小笼,我试用姜丝、香醋佐之,则味亦不同。吃着吃着,我便喜欢上了无锡小笼。离店时,还买了些带回上海。当然,味道显然要比“王兴记”现做现吃差多了!此后,每当去无锡公差或旅游,都喜欢上“王兴记”吃一屉“小笼馒头”。特别今年初“美丽的滨湖”征文领奖之后,离回沪候车还有几个小时,于是顶着寒风,匆忙赶到位于中山南路的“王兴记”,吃上一份无锡小笼和馄饨。奇怪得很,几只小笼下肚之后,顿觉血脉通畅,浑身寒意全消,心里感到暖...
· 吴文化—吴地风物—无锡话里的“老”字
无锡话里有不少冠以“老”字的词汇。由“老”字组成的名词,有些颇富无锡特色,指称人的如:“老倌”(丈夫)、“老小”(儿女或孩子)、“老实头”(老实人)、“老好人”(脾气随和、厚道之人),“老骨头”(老年人)、“老甩头”(男女间素有暧昧关系者)、“老相好”(男女间素有亲密关系者)、“老搭挡”(长期协作、关系密切者)。指称物的如:“老虫”(老鼠)、“老虎灶”、“老虎钳”、“老古董”、“老酒”、“老虎天窗”(凸出于斜屋面上用以采光通风之窗)、“老皇历”。无锡话中不少“老”字组成的词汇有的是尊称,如:“老伯伯”、“老爷爷”、“老亲娘”、“老娘舅”、“老阿叔”、“老阿姨”。有的在一定环境下变作昵称,如:老夫妻互称老伴为“老老头”、“老太婆”。有的表示诙谐,如当你对付他人或处理事务无可奈何、一筹莫展时会叹声:“碰着‘老先生’了”;有的表示讳饰,如人死后所着之衣叫“老衣”;有的表示厌恶,如“老面皮”、“老...
· 吴文化—吴地风物—无锡茶文化
要说无锡茶区,除上面描述太湖翠竹提到的各茶场外,还有最大的宜兴茶区。茶树的生物学特性是喜酸怕碱,喜湿怕水,喜暖怕热,喜光耐荫的带作物。因此,在一般山峦起伏,翠峰重叠,林木繁茂,云雾飘渺,湖光映照的名胜古迹之处,都产名茶,所谓"名山出名茶"是也。宜兴茶区就存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势:宜兴东南为浙江天目山支脉,西南为安徽黄山支脉,两山相接成圆屏,形成宜兴南部群山多见界,一般高度都不超过300米,形成了特殊的小区气候,特别是山界地形雨量较多。因此,鲜叶内有效成份--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氨基酸是形成茶叶鲜爽的主要物质,使制成绿茶的滋味特别鲜醇。古云:"崖必阳,圃必阴。"土壤:陆羽《茶经》云:"茶性恶水,宜肥土斜坡","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就是说茶园土壤以夹有风化碎石为最好,有利于报水净土,而黄粘土为最差。宜兴茶区的土壤多为香灰土、乌沙土、红砾土或黄泥土。这些土壤酸性度较高,肥...
· 吴文化—吴地风物—杨绛笔下的无锡话
无锡人读杨绛的文章,别有一番情趣,时时会被文章中的无锡话,引发出会心的微笑,备感亲切。在无锡籍的作家学人中,大概再也没有比杨绛、钱钟书夫妇更善于使用无锡话的了。杨绛的小册子,我大多买了,从《春泥集》、《干校六记》到《洗澡》,所以三卷本的作品集就未再买,但还是身不由己地再买了本《杨绛散文》。那是在苏州,古籍书店将停业装修,一律八折出售店内新书。我去已晚,书已卖得差不多了,挑了几本,其中就有《杨绛散文》,明知与家中所有的重复了,却还是捧在怀里舍不得放下。杨绛《将饮茶》里的无锡话最多,因为里面记有她的父亲、姑母和钱钟书。杨、钱两家都是无锡人,所以杨绛说:“我们无锡人……”有些无锡话是很难转换为普通话的,例如杨绛笔下的“心心念念”、“开盖货”、“莫知莫觉”、“细腻恶心”、“独幅心思”、“三拳打不出一个闷屁”、“痴颠不拉”等等,大概只有无锡人才能真正感知到这些语言的丰富而生动的内涵。所以,当我读到杨...
· 吴文化—吴地风物—无锡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味道佳美,易于贮藏,便于携带,是无锡的著名特产。外地来无锡的游客,都要购买一些带回家里给家人品尝或馈赠亲友。无锡肉骨头的正式名称叫“酱排骨”,它的由来还有个传说。相传宋朝时期,济公和尚在无锡一家熟肉店向老板讨钱,老板对他说你来得不巧,今天生意不怎么好,钱没有,给点肉你吃吃吧!济公吃完老板给他的肉,还伸手向老板要。老板说肉给你吃光了,我明天卖什么啊?济公接着说就卖骨头吧!他随手撕下手上拿的蒲扇的几根茎,叫老板放在肉骨头里一起烧,包你烧出好味道。老板听了就如法烧制,锅中发出异香扑鼻的味道。全无锡城都闻到,大家纷纷前来购买,这家熟肉店的生意好极了。从此,无锡肉骨头就此出名。酱排骨不完全是骨头,而是带有骨头的肋排酱肉。它的特色是:骨少、肉多、油重、味美、甜咸适中、骨肉酥松、肉呈紫红色、热吃、凉食均可,下酒、吃饭、吃面皆宜,对于爱吃“咸里带甜”者,尤为适合。无锡酱排骨以城中三凤桥“慎余肉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