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乡土小志—无锡的来历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8
转发:0
评论:0
3000年的历史在时间长河里只是沧海一粟罢了,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座城市来说却是全部的岁月。从拥有“无锡”这个城市地名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直到拥有美好的现在。时间过去虽已久远,但先辈们的功绩和创造的历史并没有被遗忘,它们变成了一个个传说,世世代代讲给我们的后代听……(前言)无锡的来历太湖是个稻谷香,鱼虾鲜的好地方,生活在太湖边上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据老人们说起无锡从前也遭受过一次灾难。传说,有一天半夜,人们在睡梦中被一声“轰隆”的巨响震醒。原来天上掉下一个闪光的球体,属称锡球。这个锡球深深地陷入地里,这个锡球非常庞大,它露在地面外的身体形成了一座小山。人们为此惊叹不已,大家都一时不明白这球来自哪里,不知道是祸还是福。人们心中各自嘀咕着,议论着。没想到一向风平浪静的太湖,突然狂风大作,湖水奔腾冲向岸来。岸上的树木,房屋被水冲倒冲塌了。只见隐隐有九...

  3000年的历史在时间长河里只是沧海一粟罢了,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座城市来说却是全部的岁月。从拥有“无锡”这个城市地名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直到拥有美好的现在。时间过去虽已久远,但先辈们的功绩和创造的历史并没有被遗忘,它们变成了一个个传说,世世代代讲给我们的后代听……(前言)

无锡的来历

   太湖是个稻谷香,鱼虾鲜的好地方,生活在太湖边上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据老人们说起无锡从前也遭受过一次灾难。传说,有一天半夜,人们在睡梦中被一声“轰隆”的巨响震醒。原来天上掉下一个闪光的球体,属称锡球。这个锡球深深地陷入地里,这个锡球非常庞大,它露在地面外的身体形成了一座小山。人们为此惊叹不已,大家都一时不明白这球来自哪里,不知道是祸还是福。人们心中各自嘀咕着,议论着。

   没想到一向风平浪静的太湖,突然狂风大作,湖水奔腾冲向岸来。岸上的树木,房屋被水冲倒冲塌了。只见隐隐有九条头长角*,满身鳞片的怪物,嘴里喷着烟雾,眼睛大得如铜铃,发着蓝幽幽的光。这些怪兽们围着锡球转着,舞着,你抢我夺,打大出手。整整闹了一个晚上,把太湖糟蹋得不象样子,把人们弄得人心惶惶。直到黎明来临,这些怪物可能是相战疲惫了,扫兴而去。这样太湖才算恢复了平静。

   可是一到夜晚,这些怪物们又来了,围着那个锡球,把太湖闹个天翻地覆,到天明时才善罢甘休。这下可害苦了太湖的百姓们,他们叫苦连天。过了一段时日,村里来了个白发银髯老者,他看到叫苦连天的的人们,就问:“这里出了什么事。”人们被这些怪物闹得无心思回答老者,只是用手指了指那山一样大的锡球。

   老人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望去“哦,是云梦龙宫的锡珠啊!它怎么到了这里?”心里嘀咕,嘴里自言自语。当人们听老者知道这锡球的来历,纷纷围着老者,恳求老者帮助他们化解这场灾难。

   老者开始向村民们讲述:“龙王生了九个龙子,这九个龙子生性玩劣凶悍,平时最喜欢抢这个锡珠玩耍,他们昼夜伏出,你抢我夺,都想把此珠吞到自己嘴里,占为己有,但是谁也没有夺到,没想到,这锡珠居然来到了这里。”原来如此啊,村民一下明白了。

   “这么说来,除非铲除这九条龙,我们才能过上太平日子了。”

   “要除掉这九条龙,谈何容易,你不会是痴人在说梦话?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哪来有那样的本领来斗九龙?”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的。

   “大家不必惊慌啊。这龙固然厉害,我们斗不过它,但是我们可以动脑子啊,想办法,把这锡珠移走不就得了。”老者笑眯眯地望着大家。

   “哦。这能行吗?”有人问。

   “行,当然行啊,你想想,那些龙就是为这锡珠而来的,只要我们把这锡珠移走了,锡珠没了,我想龙也就不会来了。这样,大家就可以恢复原来的生活了。”老者手摸着胡须笑道。

   “可是,这锡珠这么大,有一座山这么大,我们要搬到何时?虽然听说过愚公移山,莫非我们也要这样吗?”

   “哈哈,不要这样,我知道,这颗锡珠不过是一层薄薄的锡壳,里面是一堆乱石土丘,我们只要把锡壳搬走,就可大功告成,不用多久时间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于是,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挑的挑,抬的抬,把挖下的锡深深埋进地坑里。从早上到黄昏,大家气也不换一口,脚也不歇一下,拼命地挖,终于把锡珠的外壳全部挖光了,只剩下一座光秃秃的土丘石山。

   这天夜里,那些怪物们又来,一看锡珠没了,他们发疯似的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开始你怪我,我怨你的,大打出手,闹了个天昏地暗,星月无光。等到东方露白,他们才悻悻而回,回到了他们的云梦泽龙宫去了。

   天亮了,村民跑出来一看,只见面对土丘的前面长出了一座山峦,层叠九重,远远望去象九条龙卧伏在一起,那九个弯弯曲曲的山峰,确实就是九个龙背,一个龙头都直对着挖光了锡的土山。于是村民把这山称之为“九龙山”。

   因为锡山没有了锡,人们就把这地方叫做了“无锡”,无锡的地名就是这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乡土小志—秦氏后裔话寄畅
秦氏部分无锡后裔30多人借座寄畅园大石山房,怀先辈业绩,赏盛世美景,共商继承秦氏“诗书传家”“孝友传家”的家风大业,发掘家史园史,宏扬名园风范,为宣传园林事业,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作出自己的贡献。寄畅园是宋代词人秦观后裔秦金构筑于明代正德年间的一个园林,数百年来经历代秦氏传人的苦心营建,以妙于借景,巧于理水,工于垒石而盛名于江南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名人雅士题咏流芳,康熙乾隆南巡宠爱有加。寄畅园的兴衰与无锡秦氏家族荣辱与共,戚戚相关。1952年,秦氏家族把家园献给国家,让人们都能自由参观。人民政府投入巨资用于古园的保护,山色溪光,旧貌新景,美不胜收。秦氏后裔感谢人民政府和锡惠公园领导,为保护修复寄畅园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2001年修复了被火毁百余年的寄畅园东南部,了却了秦氏后裔多年的夙愿。近年来对寄畅园文史和造园艺术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已经公开出版了多部专著。去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 吴文化—乡土小志—潮汕吴氏驹系后裔来锡祭祖
“树发千枝归一本,川流万水同一源。”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泰伯后裔代表欢聚无锡,共同来到鸿山泰伯陵祭拜祖先,并在这里隆重举行了广东潮汕吴氏驹系归宗纪念碑揭幕仪式。据无锡泰伯至德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吴铿如介绍,随着记述吴氏宗亲历史与现状的《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一书各分卷于2001年陆续问世后,不断有海内外的吴氏后裔来锡认祖归宗。目前在无锡泰伯陵内由海内外各地吴氏裔孙送来的各式归宗碑数量已接近40块。据前来参加揭幕典礼仪式的潮汕吴氏驹系后裔代表说,千里迢迢来锡祭祖归宗,是要传承与弘扬先祖“谦让开拓”的精神,共同促进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据吴铿如介绍,三千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与弟弟仲雍率部来到无锡荆蛮(梅里),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中原文化,此外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并建立了勾吴国,他们以国为姓,从而成为吴氏的始祖。据记载,泰伯去世后葬在无锡鸿山。
· 吴文化—乡土小志—紫玉金砂的无穷魅力
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今。“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嘉共紫瓯吟旦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就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欧阳修赞美紫砂的诗句。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中,无锡申报的四个项目全部入围。其中只有宜兴紫砂陶艺是独立申报的,足见其魅力之大。名称:宜兴紫砂陶艺。产地:江苏宜兴。传世特点:造型精美、品种繁多、实用性强。代表产品:紫砂壶、紫砂花盆等。流传时间:1000多年。名家代表:吕尧臣等。名词篇:宜兴紫砂,始于宋而盛于明清,其所以逐渐从茶具概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最主要的一点是制作原料与众不同。它采用深藏于宜兴山腹地层中薄薄的一层紫砂泥,号称泥中泥,其质地优异:一是含砂低,可塑性强,二是砂土中含有较多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烧后呈双重气孔特殊分子结构,透气而不渗水,故沏茶不失原味,使用日久越发光润古雅,难怪古人将紫砂土喻为“珠玉”...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老”和“小”
“老”和“小”(少)是一对反义词,但它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邑人提及时往往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说。如“从小看看,到老一半”,或说“三岁定八十”,外省有的地方却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都是讲人的品格、志趣、习惯,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养成了,以后不大容易改变。又如“一老一小”和“老格(老的)搭小格(小的)”,往往是指两代人或两辈人,而“老老小小”、“老老少少”,可能指两代以上。无锡俗语“上到七十三,下到手里搀”,是指众多男女老少的人群,并不是指“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负担。年轻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里,“老人”是指富有经验的前辈人。“生姜老格辣”,是说年岁大的人经验丰富,办事老练。“家有老,是个宝”,有的地方说“家有一老,黄金活宝”,夸赞老年人有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料理家务。“若要好,老敬小”,反之是小敬老,两者相加后构成互敬互爱。“公平交易,老少无欺”,这是从前商店常见的标语。“少年木匠老郎中...
· 吴文化—人物春秋—编撰《无锡州志》的王仁辅
王仁辅,字文友,陇西(甘肃)巩昌人,全真教道士,流寓东南。倪云林的大兄昭奎,在杭州浙西廉访使府任职,参加全真教,作开元宫提举。昭奎在道观结识了王仁辅,知道他才识广博,聘为塾师,在清阁给他小弟云林授课。仁辅以教师身份,代云林迎送宾客,参与宴饮。仁辅家住清阁附近的祗陀村,先后娶了2位无锡籍的妻室,然无子嗣,云林尊敬以父礼。天历元年,昭奎病死。过了几年仁辅也病故。葬于祗陀寺旁。云林亲撰《墓志铭》称:“因师无嗣,奉养以终其身。殁,为制服丧而葬焉。”仁辅知宋有《无锡县志》已散佚,清阁有丰富的藏书,自己有闲暇的时间,于是萌有编撰《无锡州志》的想法。经多年积集写作材料,动手撰写《无锡州志》。完稿时,倪家愿出钱帮他刊行。对一个塾师来说,要以个人精力做好这件有关无锡志的大事,工作艰巨繁重可想而知。不幸,尚未完稿,东家昭奎病死,随后云林之母蒋氏及次兄也相继亡故。云林素来不问家事,现在要他亲理一切,对他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