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乡土小志—紫玉金砂的无穷魅力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乡土小志—紫玉金砂的无穷魅力,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今。“小石冷泉

  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今。“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嘉共紫瓯吟旦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就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欧阳修赞美紫砂的诗句。
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中,无锡申报的四个项目全部入围。其中只有宜兴紫砂陶艺是独立申报的,足见其魅力之大。

名称:宜兴紫砂陶艺。

产地:江苏宜兴。

传世特点:造型精美、品种繁多、实用性强。

代表产品:紫砂壶、紫砂花盆等。

流传时间:1000多年。

名家代表:吕尧臣等。

名词篇:

  宜兴紫砂,始于宋而盛于明清,其所以逐渐从茶具概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最主要的一点是制作原料与众不同。它采用深藏于宜兴山腹地层中薄薄的一层紫砂泥,号称泥中泥,其质地优异:一是含砂低,可塑性强,二是砂土中含有较多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烧后呈双重气孔特殊分子结构,透气而不渗水,故沏茶不失原味,使用日久越发光润古雅,难怪古人将紫砂土喻为“珠玉”,留下“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宜兴之古称)溪兴一丸土”的赞语,宋代欧阳修也有诗咏道:“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宋代诗人苏轼居住宜兴时,爱好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为“东坡壶”。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两位造壶大师——供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供春制品被称为“供春壶”,造型新颖、质地薄而坚实,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之誉。时大彬多 作小壶,点缀在精舍茶几案上,更加符合饮茶品敬的美学趣味,“千奇百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即是说他。明清文人的介入创作,使紫砂壶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诸艺术于一体,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紫砂壶

  紫砂壶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茶具,它不仅具有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还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用来泡茶香味特别醇郁,因此,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视若珍宝,多少年来成了海内外人们青睐的收藏品。宜兴紫砂壶品种繁多,具有沏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茗香醇厚,越宿不馊的特点,享有“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美誉。

  宜兴紫砂茶具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陶文化紧密结合、发展的产物。它以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多变的艺术造型,集制陶、雕塑、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艺术于一体,在工艺苑林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实用性与艺术鉴赏价值的高度和谐统一而蜚声中外,饮誉世界。

紫砂花盆

  紫砂陶盆,人们习惯称之为紫砂盆,她自宋代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花卉盆景爱好者的青睐,从明代开始即风行全国。

  紫砂盆是采用宜兴特有的一种粘土为原料(这种特殊的粘土称为泥中泥,深藏于岩石层下),经过开采,精选,提炼,制成陶坯,不着釉彩,再经过1000—115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紫砂盆质地细密,坚韧,并有肉眼看不见得细孔,但既不渗漏,又有一定的吸水性能,适宜植物生长发育。因入窑时间长短不一,窑内温度高低不同,盆色也有深浅、浓淡之别。紫砂盆不上釉,均为泥土本色,朴素雅致,古色古香,富有民族特色。

  紫砂花盆所具有的排水透气性,非常适宜树桩,花卉生产。其色泽古穆沉静,与盆栽花木构图合宜,陈设效果理想,最适宜盆景鉴赏。

  紫砂花盆以几何形居多,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多边形、三角形、菱花形、海棠形等,花盆又有高矮大小之分。外表平整圆润,适宜于雕刻装饰,与所栽花木相得益彰。

鉴赏篇

何谓紫砂陶

  紫砂是中国宜兴特产的陶土。全世界皆有产陶土的地方,但是没有紫砂,因为此陶非彼陶。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的。为什么称这里的陶土为“紫砂”呢?那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练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

  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不上釉的表皮,在一千度到一千两百五十度之间的窑火里,烧炼出自然平和的质感。缤纷的色彩可变化出几十种的颜色,大致可分成紫、褐、红、黑、黄、绿的基本色系。它的颜色烧成之后,不会褪色。经过泡茶滋养后可呈现温润光和不炫的质感,与其它陶土混浊不清的色泽有很大的分野。

  紫砂壶的胎土遇热时(如用沸水里外淋过,胎土升温时),则气孔张开,将胎土内贮藏之物吐出来。贮存是茶,就会吐茶香;贮存是油,就会吐油;贮存的是尘垢,就会吐尘垢。通常这种替换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紫砂壶用来泡茶,泡茶的效果最好,也因为它的贮换功能,可使泡茶效果越来越好。

挑选紫砂壶方法

  挑选紫砂壶时,有经验的壶友常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每把茗壶的品质,部分壶林高手还能将“功力”提升至鉴赏“形、神、气、态”等抽象审美的高度。“壶身周正匀称,口盖配合得当,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净利落,暗接要和顺流畅……”这些基本已成为选壶的通则。

  紫砂壶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则“艺”将不复存在。

名人篇

“壶艺魔术师”的大胆尝试

  吕尧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宜兴人,生于1941年,随紫砂名家吴云根学艺。四十余年的陶艺生涯,新品层出,风格韵秀而古朴。尤独创之“吕氏绞泥”出神入化,堪称一绝,海外有“壶艺魔术师”之称,作品与“黄金争价”,屡为“故宫博物院”国务院、“紫光阁”等单位收藏。

  作品造型新颖别致,做工细腻严谨,深受紫砂同好和陶瓷专家赞叹,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当代珍品收藏。

  吕尧臣强于思考,观察敏锐,紫砂制作技巧扎实。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能于生活中捕捉美的形式,大胆构思尝试,结合紫砂特质加以创作。设计独特出众、奇趣无穷,整体造型比例恰当,意涵深刻隽永,配合独树一帜的制壶手法,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气息,兼具传统基础的深度及现代感,并顾及实用性。

  他善于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个人敏锐的感触另辟,拓展创作题材,并致力于泥料的研究与实验,发明砂壶绞泥装饰工艺。绞泥工艺,是指将多种色泥混在一起,捏搓、拍打成片制作砂壶。其困难在于容易因色泥烧成速度各不相同,导致砂壶产生裂痕,这考验作者对泥料、火候的认识与功力。绞泥装饰有着类似宋代钧窑窑变青瓷宛若生成、独一无二的特殊效果,色彩变化多端,纹路流畅自然。吕尧臣开创此种装饰技法的新河,为紫砂艺术更添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乡土小志—无锡的来历
3000年的历史在时间长河里只是沧海一粟罢了,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座城市来说却是全部的岁月。从拥有“无锡”这个城市地名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直到拥有美好的现在。时间过去虽已久远,但先辈们的功绩和创造的历史并没有被遗忘,它们变成了一个个传说,世世代代讲给我们的后代听……(前言)无锡的来历太湖是个稻谷香,鱼虾鲜的好地方,生活在太湖边上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据老人们说起无锡从前也遭受过一次灾难。传说,有一天半夜,人们在睡梦中被一声“轰隆”的巨响震醒。原来天上掉下一个闪光的球体,属称锡球。这个锡球深深地陷入地里,这个锡球非常庞大,它露在地面外的身体形成了一座小山。人们为此惊叹不已,大家都一时不明白这球来自哪里,不知道是祸还是福。人们心中各自嘀咕着,议论着。没想到一向风平浪静的太湖,突然狂风大作,湖水奔腾冲向岸来。岸上的树木,房屋被水冲倒冲塌了。只见隐隐有九...
· 吴文化—乡土小志—秦氏后裔话寄畅
秦氏部分无锡后裔30多人借座寄畅园大石山房,怀先辈业绩,赏盛世美景,共商继承秦氏“诗书传家”“孝友传家”的家风大业,发掘家史园史,宏扬名园风范,为宣传园林事业,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作出自己的贡献。寄畅园是宋代词人秦观后裔秦金构筑于明代正德年间的一个园林,数百年来经历代秦氏传人的苦心营建,以妙于借景,巧于理水,工于垒石而盛名于江南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名人雅士题咏流芳,康熙乾隆南巡宠爱有加。寄畅园的兴衰与无锡秦氏家族荣辱与共,戚戚相关。1952年,秦氏家族把家园献给国家,让人们都能自由参观。人民政府投入巨资用于古园的保护,山色溪光,旧貌新景,美不胜收。秦氏后裔感谢人民政府和锡惠公园领导,为保护修复寄畅园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2001年修复了被火毁百余年的寄畅园东南部,了却了秦氏后裔多年的夙愿。近年来对寄畅园文史和造园艺术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已经公开出版了多部专著。去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 吴文化—乡土小志—潮汕吴氏驹系后裔来锡祭祖
“树发千枝归一本,川流万水同一源。”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泰伯后裔代表欢聚无锡,共同来到鸿山泰伯陵祭拜祖先,并在这里隆重举行了广东潮汕吴氏驹系归宗纪念碑揭幕仪式。据无锡泰伯至德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吴铿如介绍,随着记述吴氏宗亲历史与现状的《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一书各分卷于2001年陆续问世后,不断有海内外的吴氏后裔来锡认祖归宗。目前在无锡泰伯陵内由海内外各地吴氏裔孙送来的各式归宗碑数量已接近40块。据前来参加揭幕典礼仪式的潮汕吴氏驹系后裔代表说,千里迢迢来锡祭祖归宗,是要传承与弘扬先祖“谦让开拓”的精神,共同促进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据吴铿如介绍,三千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与弟弟仲雍率部来到无锡荆蛮(梅里),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中原文化,此外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并建立了勾吴国,他们以国为姓,从而成为吴氏的始祖。据记载,泰伯去世后葬在无锡鸿山。
· 川菜的无穷魅力
川菜广为北京人喜爱,它融合了成都、重庆以及乐山、江津、自贡、合川等地方菜点的特色。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川菜以味的厚、重、广、浓、香著称于世,流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川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和鲁、苏、粤菜一起,被列为中国四大菜系。五味调和百味香提起川菜,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麻辣,其实,麻辣只是川菜中的一小部分,据权威的数字证实,川菜的公认味型有23种,加上后来借鉴其他菜系味型后的创新味型共有40多种。有“吃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川菜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味的变化多端,味是川菜的灵魂。“五味调和百味香”是川菜的本质,川菜对调味十分讲究,并善于调味、精于调味,定味准确,味味相融。味型多样,变化精妙。烹调多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和醋、糖来调味,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幻化出了鱼香、荔枝、麻辣、椒麻、怪味等各种味型,无实醇浓。无论是风味奇特的咖哩、无鱼而有鱼味的鱼香,还是各味平衡和谐的怪味...
· 无穷小分析引论
外部链接AReader"sGuidetoEuler"sIntroductiobyV.FrederickRickey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