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史海钩沉—吴梅村诗吟无锡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史海钩沉—吴梅村诗吟无锡,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是明清之际的著名诗人。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是明清之际的 著名诗人。明崇祯四年进士,会试第一,殿试第二。历任明翰林院编修 ,南京国子监司业、中允、谕德。清顺治十年, 变节出仕新朝,任秘书 院侍讲,国子监祭酒,以致终身悔恨。他在《过淮阴有感》中写道:“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还在《贺新郎·病中有 感》中写道:“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 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消说!”他的立 传入《清史稿·文苑》首卷,诗作《梅村集》收录于《四库全书》。他 的诗词 才华横溢,文字风雅;由于时逢国乱,睦送觯涠嗉こ? 凉,风骨傲然,被誉为一代词宗。吴梅村对无锡情有独钟,多次到无锡 探亲访友,游览山水,写下不少诗作。

  吴梅村在明崇 祯辛未科考入官,同时考中进士的无锡人有五名。清 顺治十七年秋,在无锡的同年进士吴其驯,写信告诉吴梅村,无锡的五 名同年,只有他在世了。吴其驯,字永调,明兵部员外郎,以足疾引 休 归里,未出仕清朝;马世奇,字素修,明亡以身殉职;唐锡蕃,字 ,病故;钱振先,字凝庵,死于兵乱;王荪兰,字畹仲,入清任韶州兵 备道,寇难中自杀。吴梅村就在那一年,访吴永 调于锡山。老友见面, 万分伤感,“廿载京华共酒尊,十人今有几人存?多愁我已嫌身世,高 卧君还长子孙。”他赞叹吴永调“杖藜何必远行游,抱膝看云鹤氅裘。 天遣名山供户牖,老逢佳节 自风流。”自叹“花月闲时我欲愁”,“书 卷消磨绝可怜”,“相逢万事从头问,桦烛三条照泪痕。”吟出自己的 不幸,并对无锡老友寄予无限深情。

  吴梅村广交江南名士,无锡就有秦松 龄、严绳孙等。吴梅村到无锡 ,访好友秦松龄于寄畅园。无锡寄畅园,是独擅山水之胜的山麓别墅园 林,明正德年间秦端敏公金所建,二百年来易主不易姓,此时园归秦德 藻。松龄是他的长子 。秦松龄,字留仙,清顺治乙未进士,官检讨。此 时因罢职归林下。当日陪吴梅村游览了此园。吴梅村为之作《秦留仙寄 畅园三咏》。在吴梅村笔下,展现出清初寄畅园古朴风貌:“黛色常疑 雨,溪堂正早秋。乱山众来响,倒影漾中流。似有一帆至,何因半塔留 。眼前通妙理,斜日在峰头。”寄畅园的山池塔影、满目锦绣尽入诗中 。寄畅园的池水来自二泉:“石断源何处?涓涓树 底生。遇风流乍急, 入夜响尤清。枕可穿云听,茶频带月烹。只因愁水递,到此暂逃名。” 《芝田录》载:“唐李德裕(宰相)喜惠山泉,在京置驿递铺,号水递 。”吴梅村巧用典故,说惠泉 声名太大,怕被“水递”入京,偷偷跑到 寄畅园来了,以致引发后人有“山断九龙骨,池分陆羽泉”之吟。清初 ,寄畅园中有小拱桥,梅村吟有《宛转桥》一诗:“斜月挂银河,虹桥 乐事多。 花欹当曲槛,石碍折层波。客子沉吟去,佳人窈窕过。玉箫知 此意,宛转采莲歌。”宛转桥点缀在寄畅园,婉曲随顺,景色美妙,在 梅村笔下生辉。今将修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史海钩沉—历史上的无锡城
无锡自古有城,大大小小建过好几座。最早的,应是“泰伯城”。东汉赵晔著的《吴越春秋》说:“殷之末世衰,中国(指中原)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泰)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苏州)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这座城是泰伯在梅里(现梅村镇)建“勾吴”古国后筑的,现在已找不到遗址。泰伯的第25世吴王阖闾,在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又拓宽疆域,造了大、小两座城,大城在苏州,小城在太湖西边,现在的郊区胡埭和武进雪堰桥交界处留有城墙遗址。在遗址附近,出土过战国时的剑、镞、锛等文物,如今古代陶片到处可见。阖闾的儿子夫差是一位亡国之君,他迷恋女色,玩物丧志,在现在的东亭、后宅分别建有饲养家鸭、麋鹿的两座小城,名“鸭城”和“麋城”。明代南京兵部主事秦夔写过一首诗:闻说吴王养鸭时,年年来此拥西施。豪华已尽江山变,落月秋风动蒺藜。两座城早已不见踪迹,现东亭有鸭城桥,后宅的麋城桥原...
· 吴文化—史海钩沉—太湖然自灾害诗
说起太湖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那些吟诵太湖风光景色的锦章绣句。但事实上,自有史以来,太湖地区也常常遭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在某些时期甚至还相当频仍。这些灾害也常在文士们的诗作中得到反映,使人们看到了太湖的“另一面”。明代施凤的《和守溪相公苦雨二首》记述了三年间两遇大水的情景:“前年春夏交,淙淙雨不止。一月无日晴,溜声常在耳”;“今年交夏来,霪雨似前年。正当麦熟时,滂沱复连绵”。大水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溪壑浩弥弥,岸浸波涛里。人家无完居,十室九壁圮”;“贫家割草炊,几处无炊烟。相逢惟嗟叹,听之应恻然”。秦嘉铨的《望雨叹》描写了明代一次旱灾的情景。那年春天,太湖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了“数尺许”,沿湖及湖中山脚根的石块全都露了出来,田里到处架起抽水器械,直到黄梅天来临仍不见下雨,晴空炎日,人畜都疲惫到了极点,旁人只能靠变卖家产来度眼前生计,“哀哉老农与老圃,挖肉医疮将何补?”面对如此严...
· 吴文化—史海钩沉—中秋赏月谈
中秋之夜,阖家团圆,品尝月饼,共赏清光,堪称一大乐事。中秋赏月起源甚古,《周礼》中已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晋代谢尚镇守牛渚,中秋夜与左右属僚驾舟泛江,赏月吟诗。中秋赏月成为习俗,则同唐明皇的提倡有很大关系。《明皇杂录》、《天宝遗事》中载其赏月轶事甚多。有一年中秋,他请在宫廷内值夜的学士们饮酒赏月,侍从在宴前陈设灯烛。他说:“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命撤去,君臣们在月光下饮酒赋诗,好不快哉!随着阖家赏月风气的流行,人们还创造出象征团圆的月饼,制作出心字形的香斗,铺演出明月秋夜的祭月活动。明、清时代,每届中秋,离家外出的人总要想方设法回家团聚。至晚,“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燕京岁时记》。家宴之后,陈月饼、瓜果、香斗于庭,祭罢月神,团坐品食赏月,同享天伦。皇宫里的祭月活动更为隆重。在乾清宫前设供月御案,案上大小月饼堆迭如山。垫底的大月饼直径两尺有余,重约二十斤...
· 吴文化—史海钩沉—中国状元知多少
中央电视台近日在播出《太平天国》,其现女状元傅善祥。这引起了我探究中国历代到底有多少个状元的兴趣。经查阅大量资料,结果如下: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前后1300年的科举制为历代王朝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进士。由于时代变迁及资料缺失,现在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状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国16人,两宋118人,辽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张献忠大西国1人,太平天国3人。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三年(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另外,武举状元数量及影响都很小,据统计自宋至太平天国共187人。
· 吴文化—史海钩沉—三朝丞相游太极
被誉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埋藏着无穷无尽的历史文化宝藏。曾于南宋淳熙年间,题刻于太极洞崖上的范成大诗作《游金牛洞题诗石壁上》,最近被发现,(太极洞,古称金牛洞,也称大洞)诗曰:仙翁旧游处,琅敖韵灵曲,至今有余音,玄鹤舞幽谷。众真期我往,岁晚芝田翁,腰铲从翁来,箫云跨飞鹿。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也是位南宋的“中兴宰相”,范成大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族人裔孙,因而,范成大称范仲淹为仙翁,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仲冬,范仲淹任广德州司理参军任内,曾游太极洞,并题刻“跫然岩”三字,160年后,范成大追随仙翁游踪也游太极洞,作诗《游金牛洞题石壁上》,范成大腰系铲刀,有备而来,就是为效仿范仲淹而题诗镌刻洞壁。范仲淹范成大游太极洞,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是岁末时间,一曰“仲冬”,一云“岁晚”。二、两人都因“才能优异”,为当朝宰相推荐重用,范仲淹被晏殊推举为大理寺丞,秘阁校理,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