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古镇南浔说二张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古镇南浔说二张,浙江湖州市,是长江流域原始文化———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镇南浔正在其

  浙江湖州市,是长江流域原始文化———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镇南浔正在其中。南浔镇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北濒太湖,东与江苏吴江市交界,古镇人口近5万,列浙江省1 5个历史文化名镇之首。

  南浔文化悠久,人才辈出,名胜古迹甚多。明万历年间至清代中叶,为古镇经济繁荣鼎盛时期,近百余家丝商巨富,都有深院大宅。如今,除了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颖园 等外,号称江南第一巨宅的张石铭旧居,民国元老张静江故居,都保存完好,对外开放,秋阳正丽,秋光正好,我们一群对寻古访旧有兴趣的人,结伴至南浔探访二张的故居。

  南浔豪富颇多 ,有“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之称。豪富张颂贤就是“四象”之一。传到第三代,有两孙子,都是大有出息的人。两孙系堂兄弟,堂兄张石铭(1 8 7 1—1 9 2 7),堂弟张静江(1 8 7 7—1 9 5 0) 分家后分别建起了巨宅。张石铭建的巨宅称懿德堂,位于南西街;张静江建的是尊德堂,位于东大街,两宅遥遥相望。这两座巨宅,已有百年历史,但保存完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民俗建筑和 文物价值,都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石铭是清光绪二十年举人,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玩赏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同时又承祖业经营丝绸、盐业,开拓房地产业等 。因此不仅在文化艺术上极具品味,而且经商也十分精明。不仅如此,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杭州“西泠印社”就是以他为主发起和赞助成立的。可惜中年早逝,仅活了5 6岁。张静江则不同,投 身政界,早年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一次就向孙中山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反清革命活动经费。三十年代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后退出政治舞台,笃信佛教;经香港到美国,寓居纽约,1 9 5 0 年9月3日病逝。正因为张静江钱都花在政界,因此他的故居规模和张石铭故居相比,略差一筹。

  走进江南巨宅张石铭的故居,便被他的建筑特点———装饰雅致、门廊的砖雕,石雕古朴逼真 而吸引。这是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尤以内厅为最。内厅两侧的漏明廊窗为木刻芭蕉叶,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因此也称“芭蕉厅”。楼窗镶嵌菱形蓝色玻璃刻花,为四时花卉果品,晶莹高 雅,属当时中西文化结合的贵重装饰品。内厅以后的西洋楼,也有不少外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头等,都体现了欧洲十八世纪风格,地砖都从法国进口,楼 前栽有两株广玉兰,百年树龄,叶大密茂,在秋风中引来鸟雀婉啼,极为动听。大宅内厅、堂、楼、厢、轩、房约数百间,各具特色,无论石雕、砖雕、木雕,工艺十分精湛。整个院宅气势宏伟 ,富丽典雅,风格独特,可称江南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的私家民宅。笔者也曾到过皖南,参观过一些徽商建筑的大宅,与之相比,差得远了。可以说,这是一座近代建筑 艺术的博物馆。

  和张石铭近五千平方米的故居相比,张静江故居较小一些,也属多进的深院大宅,但不是中西合璧。跨进大门,穿过天井,正厅内有清末名人张謇的匾额“尊德堂”。中堂之 画系谢公展的指画佳作。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 书”,整个大厅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平生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等文物,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等名人手札,以及张家的帐本、寿礼薄、全福贴等等 ,其中以张静江手书的对联“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尤为珍贵。这座院宅,同样也是以各类雕刻精细著称。整个院宅,就像一座清末民初的民俗博物馆。院内许多实物,都体现了这一特色。

  参观二张的故居出来,忽然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切显赫的风流人物,都将随风而去,但他们的业绩,却久久为人传诵。南浔二张留下的这 两座豪宅,百年之后仍然吸引着中外游客,来此观光,留恋忘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遥觅诗魂说尤祠
无锡在古代出过多少部省级高官,我缺少研究。然而对那些为中华民族进步作出贡献又在园林中留下踪迹的,却比较关注。去年10月,省政府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紧靠二泉庭院南侧的“尤文简公祠”,是首批入围的9座祠堂之一。该祠的祀主,是南宋绍熙年间被光宗赵忄享任命为礼部尚书的著名诗人尤袤,所以忍不住要说说尤祠。尤袤,字延之,一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号乐溪,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生于无锡太湖之滨的开化乡许舍。尤袤少年时即有“奇童”之誉,22岁时考中进士,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长期担任中、高级官员,是位爱民勤政、正直、有主见和远见的清官,晚年以金紫光禄大夫的荣誉头衔告老回乡。尤袤逝世后,在嘉定五年(1212年),皇帝赐予谥号:文简,葬于无锡西郊西孔山(今梅园后面附近)。尤墓今存,2002年与尤祠同批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我们敬仰尤袤,尤其赞赏他在文化上的重大建树:作为诗人,...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
· 吴文化—人物春秋—孝子华宝
华宝,身历三朝:出生于晋朝,生长于南北朝,逝世于齐朝。《南史》立传说:华宝“晋陵无锡人也。父豪,晋义熙末,戍长安,宝年八岁。临行谓宝曰:‘须我还,当为汝上头。’长安陷,宝年至七十不婚冠。或问之,宝辄号恸弥日,不忍答也。”华宝的父亲名华豪,在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义熙末年,跟随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去长安出征。临走时,他对年幼的儿子说:“等我打完仗回来,为你结发戴冠(古代礼制为20岁戴冠)。”他们的军队所向披靡,于义熙十三年(417)七月抵长安,八月间大破后秦皇帝姚泓的部队,并擒住姚泓,于九月间斩于建康。第二年的十月,华豪跟随右将军朱龄石出征,在陕西的雍州和大夏的赫连勃勃遭遇,不幸大败而死。噩耗传到无锡,等待戴冠的华宝恸哭不已。从此,他终身不戴冠,不娶妻。到70岁时,他将胞弟华宽的儿子华悫嗣为儿子,世称孝子。后来,南齐高帝萧道成于建元三年(481),赐“孝子”匾额。到唐代将他在惠山华陂的住宅改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