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南宋两进士同时隐居马山中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南宋两进士同时隐居马山中,马山的东侧梅梁湖畔有一小隐,大门门额上镶嵌有“梅梁小隐”四个砖雕楷体大字,这

  马山的东侧梅梁湖畔有一小隐,大门门额上镶嵌有“梅梁小隐”四个砖雕楷体大字,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南宋进士许淑微隐居的地方。许淑微为今义遵人,于南宋绍兴5年(1135年)中进士,为 翰林学士。为官后因力主抗金而不得志后愤而辞官归隐,他选定了马迹山中的小墅湾,筑面阔三间、前后两院相联的砖屋,自题“梅梁小隐”。后抗金名将韩世忠(晚号为清凉居士)退职后隐居 苏州,因和许淑微很友善,经常乘小船横渡太湖,来此与老友饮酒品茗,共抒忧国情怀,并亲笔题书“名医进士”黑底金字匾相赠,现仍悬桂于堂屋之中。

  “梅梁小隐”是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早已广为众知,进马山的游客都前往观瞻,听其后裔许姓村民细说许淑微自幼习医道,精医术,归隐后常一面广采中草药(而且在后院山坡上还自种) 为民治病,不计报酬,深得乡民称颂的医术医德的故事。除此,他还一面潜心医学著作,先后著有“翼伤寒论”、“仲景脉法”等,其中“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到清代乾隆时由纪晓岚搜集编 入“四库宝书”。如今,“梅梁小隐”已成为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中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

  如果说,“梅梁小隐”已是世人所知的马山旅游业开发建设中的一个景点的话,那么,同样于南宋初年也随宋室官吏纷纷南逃,其中一位进士,官至吏、户两部尚书的孙觌,也隐居于马迹山 中的事,就鲜为人知了。

  据有关史载,孙觌(字仲益),武进人。自幼聪颖过人,才思敏捷,曾被苏东坡赞誉为“神童”。当时苏东坡在宜兴时,偶听武进有名非常聪明的小孩,特地请人把他找来,想试试他的才学 。而孙觌面对闻名于世的大文豪苏东坡一点儿也不胆怯,一直仰视着苏东坡等他出题。苏东坡觉得这小孩十分可爱,想了想便说:“衡门稚子王番王与器。”孙觌眨了眨眼睛,偏着个小脑袋想了 一会便答道:“翰苑神仙锦绣肠。”苏东坡一听,赞不绝口,连说这小孩日后必成气候。原来苏东坡那句话的意思是指面前这位童子,虽然未脱稚气,又出于寒门之家,但却是一件美玉,完全可 以做成有用之器。当时小小年纪的孙觌不仅敏锐地理解了苏东坡话的意思,而且还恰到好处地称颂苏东坡这位文学大家是翰林苑中的神仙,满腹的锦绣文章。果然,孙觌于南宋初年中了进士,入了翰林,官至吏、户两部尚书。也和许淑微同样的原因,见赵构苟安江南,无意大举,亲奸臣害忠良,丧权辱国,他感到仕途无望,而随宋室南逃时独自逃至马迹山中,在耿湾三面环山,一面朝 湖的“鹿眠潭”处修建一座“孙觌山庄”。有楼屋和书斋,自然环境十分幽美。他自己认为这里“一岛风烟,宛若鼋龟之窟。”他的山庄建成为“半山衔日,落帆影于楼中; 万壑留风,过樵声于枕上。”决意在这里过安逸悠闲的隐居生活,完全避开硝烟绵延,烽火迭起的兵祸和丧权辱国的羞耻,而终老年。

  孙觌,中进士及为官时间,据推算也该在金兵进犯中原时的建炎至绍兴年间时候,至于生卒年月和在马山隐居多久,均不见详细史载。至于“孙觌山庄”,既没留下明显遗址,更少见文字依 据,让人感到非常缺憾。所幸的是许淑微的后代孙,至清代的马山名人许之澍曾有诗作《题孙觌山庄》流传至今,足以印证“孙觌山庄”的存在。其诗曰:“卜筑当山坞,书斋多野情。窗启千树 绿,座接百禽声。开卷尘嚣绝,临风翰墨清。一樽残醉后,松月满床明。”并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两位南宋进士,都因同样的原因而隐居马迹山中的,就时间而言,都说于南宋初年,想必也不 会相距太远。他们之间可能有过交往,而终因许淑微匿居在东太湖边的山湾里,而孙觌却深住在西太湖边的耿湾深山坞谷之中,其中隔山隔水,当时翻山越岭见次面,也委实不是易事,交往也不 会太多。但不问怎样,既然许淑微和孙觌是同时代的进士,又同朝为官,最后又都是因赵构卖国求荣,他们力主抗金不成愤而匿居于同一座孤岛的深山之中,假如马山旅游业的决策者、建设者们 ,也将“孙觌山庄”和“梅梁小隐”一样,作为历史文化名胜,进行开发修复建设,还它历史原貌,无疑,又将为游客们增添一处怀古抒情的鲜亮好景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南宋抗金宰相李纲
李纲(1083—1140),字伯纪,祖籍福建邵武。祖父李赓移居无锡东胶山。父李夔,与杨时友善,中元末进士,累官太常少卿,右文殿修撰。以李纲而尊贵,赠太师魏国公。纲幼年在胶山寺读书,与主持僧谈论为忘年交,得受教益。宋政和二年(1112)中进士,任镇江教授,升迁殿中侍御史。政和八年(1118),任太常少卿,兼国史编修官。宣和元年(1119),开封大水成灾,北方金兵犯边,纲上书忠谏,被贬任福建沙县的税官。纲弃官回锡,在梁溪河畔构筑了一座宅园,以无锡别名梁溪,命名为梁溪居,自号梁溪居士。吟作《梁溪八咏》,其中《九峰阁》云:“小阁峥嵘面九峰,暮天秀出碧芙蓉。孔明本有躬耕志,却合归来看卧龙。”意欲隐居终老。宣和三年(1121)父李夔病故,与母灵柩合葬在惠山西南的湛岘山麓,庐墓守孝3年,在山上种植大批松柏,称为大松坡。宣和六年(1124),纲被起用任秀州(嘉兴)知府,次年复任太常少卿。是年冬,金兵大举南...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画家马大小记
川蜀山奇人奇。陈子庄先生的高足马大马癸先生乃当今画坛奇才,其年龄六秩有一,曾随蜀中方少渊先生习书、从陈子庄先生研画、跟谢慕沙先生攻诗文、词章、哲学,可谓名师出高徒。其性坦率耿直、诚恳厚道、宽博大度;为艺笔墨酣畅雄肆、意趣独具,蕴含真善美、重大拙。观大马癸师之作,个性鲜明,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之审美通感。其身处蜀都,于吴域地隔千里之遥;又行踪无定,远避市嚣,隐迹湖山,虽交通便利而行踪难测;惜乎不能随其左右,诚可恨叹!大马癸师数年前二游无锡,予有幸得识先生,侍陪左右旬日;后予又与同事数人,赴蜀之蓉城游览,蒙先生悉心照拂,盛情款待,其乐融融,亲密无间。先生不计辈份,抽暇与予通函数十过,毛笔书写,情词恳切,或叙近况、或言心得、或嘱画技,或惠墨宝,以恩重如山,情深似海颂之,也不能说言过太甚。大马癸师三次来锡时,余竭力介绍给乃师许墨林先生,许师遂与之订金石芝兰之交,许师为其写文发表于无锡日报文...
· 吴文化—人物春秋—两京五部尚书秦金
胡埭是山明水秀,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人才辈出。在众多人物中,被《无锡市志》收录的全市古代人物仅32名,其中就有曾任明朝“两京五部尚书”的秦金。前不久,在文友处见到时任丞相严嵩所撰写的秦金墓道上的碑文,字数竟有2500余字,于是,对这位五部尚书的生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由于土生土长胡埭,经常听到一些有关秦尚书的奇闻轶事。秦金,字国声,号凤山,1467年9月11日生于胡埭河西村。父亲叫秦霖,是位私塾先生,秦金幼年随父到人家的学馆就读,有一次馆主设宴,没有邀请秦金,他父亲很有意见,就出了个上联“东家设宴儿无份”,要儿子对出下联,秦金就以“北阙登科我独先”为对,并说:“儿岂是贪吃的人,请父亲以后不要再讲有关吃的事。”父亲听了,很是赏识河西村附近有个红庄村,村庄上有座私塾学堂,夏季的一天,老师有事外出,嘱咐学生在学堂认真攻读。但这群孩子待老师一走,便到附近河中洗河浴去了。老师回来后对不听话的孩子...
· 吴文化—人物春秋—“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
尤袤,字延之,又字季长,号遂初居士,宋靖康二年(1127)出生于无锡西乡许舍一书香门第。祖父尤申,父亲尤时亨均擅长治史作诗,这对尤袤的成长极有影响。据说他5岁能诗,10岁有神童之称,15岁就以诗赋闻名于世。尤袤于绍兴十八年(1148)考中进士,时年21岁。不久就被任命为泰兴县令。在任上颇有政绩,他敢于为民请命,革除弊政,废除苛捐,减轻百姓负担,深受百姓爱戴。尤袤一生最喜藏书,有“藏书橱”之称。他的藏书楼,据当时有人估计总有三万卷以上,其中很多是珍本、善本。他的好友陆游为尤袤的藏书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异书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遭书围”,足见其收藏之丰了。可惜在他去世后21年,“乐溪居”遭到大火,这藏书楼也就付之一炬,如今仅剩下我国最早版本目录——《遂初堂书目》。现在无锡惠山南侧有一处建筑上悬挂“万卷楼”、“遂初堂”匾额。其实这里并不是尤袤当年所建的“遂初堂”、“万卷楼”,而是他的后人纪念尤袤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