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钱绅归隐漆塘山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钱绅归隐漆塘山,宋代诗人钱绅,字伸仲,号桃坞。祖籍彭城(今徐州市),后定居无锡漆塘山(今属滨

  宋代诗人钱绅,字伸仲,号桃坞。祖籍彭城(今徐州市),后定居无锡漆塘山(今属滨湖区大浮镇) ,可称为漆塘山人。

  漆塘山,又名宝界山。在无锡市西南25里处,与朱山相连, 西浸梅梁湖,东临五里湖。湖山掩映,历来为人们神往。

  钱绅,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任知州(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靖康元年 (1126),接受父亲徽宗禅位的钦宗, 已无法抵挡金兵入侵。次年,金攻破了东京,掳徽、钦两帝北去,北宋灭亡。这年,钦宗的弟弟赵构即皇 帝位,史称南宋。第二年(1128),定都临安(今杭州)。这时,当官19年的钱绅,不愿为 南宋效劳,辞掉了官职,毅然来到漆塘山定居。

  钱绅为官期间,廉洁奉公,深得百姓爱戴。他一向淡泊名利,而吟诗作诗乐此不疲。钱绅一生给后人 留下了不少诗篇,并著有诗话多卷。笔者 常常听到当代哲理诗人浦析说的,“当官一时,为人一世,著书立说,留芳百世。”这是十分精辟而准确 的。

  “志向高洁”的钱绅,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楷模,归隐漆塘山。他在漆塘山筑 别墅闲居,聚藏书籍4万卷,闭门读书、作诗自娱。他又效学诗人林和靖先生,在住处种了一些梅树,养 了二只白鹤,过上了“梅妻鹤子”的生活。南宋绍兴三年(1129)春二月,钱绅在漆塘山凿 得泉水,清冽滑甘,与惠山之泉无异,于是又凿成一个方池,泉水日用而不竭。方池上筑了一只亭,称通 惠亭,意思是这里的泉和惠山的泉是相通的。亭成,他请许舍山的宋代官吏蒋王皆写了篇 《通惠亭记》。至今,在宝界桥两首,还保留着“通惠泉”石刻。后来,又建了“遂初、望云、芳美3只 亭子,加上通惠亭,这4只亭子在当时是名闻江南的名胜。

  到了明代,王问、王鉴父子 也在当年钱绅隐居处归隐不仕。并辟“湖山草堂”和“湖山草堂”35景。

  钱绅是宋代著名诗人,在他许多诗作中,《济川诸公同游惠山因成长韵》和《华藏寺》是他的代表作 。《济川诸公同 游惠山因成长韵》是五言古诗,全诗40行。它以质朴的语言,随物赋形、情因景变的艺术手法,写出了对 惠山的仰慕,在惠山的寻幽探胜,惠山的胜迹等等,真是引人入胜。《华藏寺》一首写了 闲倚斜阳的老僧,冲雨归去的船夫,残云里飘飞的鸿雁。作者看到了这种美景,便想辞官归隐,闲居终老 。后来,这一愿望终于实现,归隐在风景如画的漆塘山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
· 吴文化—人物春秋—屠绅:花下一书虫
屠绅,生于公元1744年,卒于1801年,宇贤书,号笏岩,江苏江阴人。幼年丧父,而天资聪慧。他于20岁时中进士,授云南师宗县知县,后迁甸州知州,53岁时,任广州通判。嘉庆六年在北京侯补,暴卒于客舍,年58岁。他性格慷慨豪放,生平最为钦慕汤显祖的为人,与洪亮吉、黄景仁等为诗友。据说也颇为好色,妻妾众多,最终也是因此染上恶疾。他为文古涩艳异,著有志怪《六合内外琐言》、杂说《鹗亭诗话》、《史》等。其中最为人知,也最能体现他本人写作风格的便是长篇文言小说《史》。首先这部小说的名字便非常有特色。,即蠹鱼,又名衣鱼、鱼,是一种吃书的虫子。如《史》作序者杜陵男子写道:于独不见夫乎?坠粉残编之内者,鱼也;含灵积卷之中者,脉望也。常则觅生活于故纸,变则化腐臭为神奇,子安得执其常以拟其变乎?也就是说,这名字根本与小说内容无关,它完全是作者本人对写作的自悟:这本书可是我历年钻研古书、寻章摘句的历史。小说假托乾隆...
· 吴文化—人物春秋—钱松岩老师
有沿有革,画坛一代名师;克勤克俭,为人千秋楷模。这副对子,是对钱松岩老师一生的概括。1953年,我进江苏省无锡师范读书,由钱老师任我们的美术教师,他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难忘。他指导作画,首先要求学生端正“贰保康鳌盎贰?即“人品”。他认为,学画必须从苦练基本功着手,如画山水,首先要学好传统笔法,包括山石的各种皴法和各派树木等的表现手法,并努力注重发挥创造。他经常强调要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他常说:美术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来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注意提高自己内在的修养,要阅读美术、哲学、文学、甚至戏剧等各方面的作品,并注重写生、速写、素描等基本训练。钱老师言语不多,和蔼可亲,言传身教。他经常到兴趣小组现场表现浑厚沉着的用笔用墨方法。他的功力深厚,用笔如神,画山石浑厚刚朴,竟有铁铸铜浇之效果;画树木古秀含蓄,尤其是松柏画得苍劲有力,古朴动人,韵味十足;他还做到山水、花鸟、人物并茂。这些,使我们饱...
· 吴文化—人物春秋—北塘沿河识阿炳
解放初读完初中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了崇安寺开业不久的新华书店,不意翻到一本《阿炳二胡琵琶曲谱》。读着首页的前言,阿炳的形象油然在脑际游动起来。在抗日胜利至全国解放这几年中的每个夏季,几乎是每天的傍晚时分,阿炳及其陪扶者———一个中年女子的身影,总能准时出现在莲蓉桥堍至三里桥、吴桥一带的北塘沿河。旧时的北塘沿河是老无锡真价实货的繁华地段。以横浜口为界,其东多为山地货行,其西则以米行、粮行居多;由米业派生出的其他店铺如麻袋行等渗透其间。其时大运河中排列着大半中国省市的商船和本地民船,桅杆与跳板顺着驳岸逶迤绵绵,难窥尽头,饶有“屯营栉比,解署棋布”之壮观。无锡所以称得上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确因北塘米业集市贸易兴盛所致。此地人多语杂,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白天河中百舸穿梭,岸上商贾讨价还价声,摊贩吆喝声,跳板处搬运号子声,汇在一起,闹猛非凡。黄昏降临,在喧嚣氛围中汗流浃背地度过了一天的人们,浴身晚...
· 吴文化—人物春秋—荣德生·荣巷·钱穆
一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大实业家,面粉、纺织大王;一位是“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半个世纪前,他们相聚在了古镇荣巷。荣德生是荣巷人,钱穆是鸿声人,两个地方虽同属无锡,但一西一东,更何况两人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里求索,一个将自已的企业从沿海办到内地,一个在大江南北的高等院校里云游执教,互不交往是极自然的事。但是,因为一个机缘,大王与大师相会在了荣巷。抗战胜利后,荣德生与其子荣一心等,在无锡投资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在延聘名师时,荣德生选择了钱穆,托人一再致意,盛情相邀。这样,1947年7月,这位国学大师辞别了昆明云南大学,由南国大都市来到了无锡西乡--太湖畔新生的江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钱穆比荣德生要小整整20岁,但在荣德生眼里,钱穆是满腹经伦、见多识广,语语珠玑的大师,故颇为敬重。因此,他奉大师为上宾,把自己荣巷宅第楼上通风、明亮的房间,全让给了钱穆和他所招来担任助教的学生;而自己却住在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