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忠宪公高攀龙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忠宪公高攀龙,高攀龙和顾宪成都是东林党的主要领袖,他比顾宪成小12岁。他们在东林书院讲学,

  高攀龙和顾宪成都是东林党的主要领袖,他比顾宪成小12岁。他们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后顾宪成病故,高攀龙专任讲席。顾宪成、高攀龙、顾允成、安希范、钱一本、刘元珍、叶茂才、薛敷教等8人,史称“东林八君子”。

  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人。万历17年(1589)进士,授行人(明代掌管传旨、册封等事的官员),因上疏评论辅臣王锡爵等,被贬官去广东揭阳县任典史(为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万历23年(1595),高攀龙从揭阳卸职还乡,家居近30年。

  天启初年,熹宗又起用高攀龙,官光禄寺丞,进少卿,后提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来,因为弹劾首辅方从哲,追论“挺击”、“红丸”两案,揭露魏忠贤专权、阉党崔呈秀的罪状,阉党怀恨在心,就罗织罪名,又被革职归故里。

  明万历23年(1595),高攀龙第一次罢职回无锡后,为了躲避阉党的陷害,他在五里湖畔、无锡市西南距南桥一里许的渔池头建“水居”,在那里湖中筑堤,造了几间房子。水居有一个圆形的台,名“月坡”,有一座小楼叫“可楼”。高攀龙除了讲学外,在这里隐居、读书,所以,“水居”又称“读书处”。他这里住了近30年,后来,“水居”在抗战期间焚毁了。 现在遗址可寻。

  高攀龙是无锡历史上的一位名儒与耿直之臣,他在“水居”闲居期间,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与愤慨,常常去鼋头渚散步。如今在鼋头渚涵碧亭之下的石壁上,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大字的石刻。天启6年(1626)3月14日,魏忠贤派党羽崔呈秀往捕高攀龙。3月16日,高攀龙得知消息,即从“水居”回到无锡城南水曲巷,写了《遗表》和《别友柬》,认为士大夫受屈不受辱,即赴后园投池自沉,享年65岁。今“高子止水”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攀龙死后,墓葬今梅园南华利湾。崇祯2年(1629),高攀龙得到平反昭雪,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到清朝顺治3年(1646)墓迁粲山南麓,这就是后人常说的河埒口高攀龙墓,1985年又移建于无锡西郊青山。

  高攀龙能诗善文,他的诗文素雅清遒,有《高子遗书》22卷、《高子别集》、《春秋礼义》、《正蒙释》、《周易简说》、《周易礼义》、《二程节录》、《水居诗稿》、《毛诗集注》等著作,均传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东林党领袖高攀龙
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明代掌管传旨、册封等事的官员,因上疏评论辅臣王锡爵等,被贬官去广东揭阳县任典史为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万历二十三年1595,高攀龙从揭阳卸职还乡,家居近30年。天启初年,熹宗又起用高攀龙,后来,因为弹劾首辅方从哲,以及揭露魏忠贤专权及阉党崔呈秀的罪状,阉党怀恨在心,就罗织罪名,又被革职归故里。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高攀龙第一次罢职回无锡后,为了躲避阉党的陷害,他在五里湖畔、无锡市西南距南桥一里许的鱼池头建“水居”,在那里湖中筑堤,造了几间房子。水居有一个圆形的台,名“月坡”,有一座小楼叫“可楼”。高攀龙除了讲学外,在这里隐居、读书,所以“水居”又称“读书处”。他在这里住了近30年。“水居”在抗战期间焚毁了,现有遗址可寻。高攀龙和顾宪成都是东林党的主要领袖,高攀龙比顾...
· 吴文化—人物春秋—东林党领袖顾宪成
顾宪成于嘉庆廿九年(1550)在顾氏祖屋“端居堂”诞生。他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也叫泾阳先生,无锡张泾桥人。万历四年(1576),举乡试第一。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户部主事,后官至吏部文选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在推选下任内阁首辅(即“首揆”,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的人选时,顾宪成因“忤帝意”而革职,返归无锡故里。4年后,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顾宪成在惠山第二泉处讲学,并倡修东林书院。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地方士绅和官吏的资助下,东林书院修复完工。顾宪成和同好在东林书院讲学,他主持书院达8年之久。顾宪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时,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所以“朝士慕其风者,多遥向应和”,一时盛况空前,名声大振。各地学者、名士都闻风归附,纷纷慕名赴会。一部分在职的正直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呼应”。顾宪成...
· 高攀龙
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上书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30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时人称为"东林党"。高攀龙为首领之一。天启元年(1621),被召入朝任光禄寺丞,又升少卿。后因"红丸案",上书责□臣,帝不听,反被夺禄一年。后又议任大理少卿、刑部右侍郎。天启四年(1624)擢升左都御史,与左副都御史杨琏等上书弹劾太监魏忠贤,揭发魏忠贤的党羽崔呈秀贪污受贿事状,被革职返乡。后崔呈秀派锦衣卫缇骑前往逮捕,他投池水自尽。高攀龙能诗文。前人称他"立朝大节,不愧古人,发为文章,亦不事词藻而品格自高"。高攀龙的文章平易流畅,格调清遒。...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邹迪光与惠山愚公谷
邹迪光(1550—1626),明诗人画家,字彦吉,别号六度居士。邹迪光不满四十,便被解职,当他拂衣而归时,竟有千余学生前来送行,且馈赠甚丰。邹迪光回乡后,过着闲居的学士生涯。他经常同享有盛名的文学、戏剧之士,诗酒唱和,风流潇洒。他酷爱园林,因喜欢山水风景,乃用门生馈赠之资及自己的全部家产,买下了惠山之麓的九龙之区“龙泉精舍”,用以建筑私人园林。当时曾有人笑他这是“不米而炊,未卯而求。”他却以愚公意志,今垒一石,明治一沼,建亭台、种异花,植珍石、凿池沼,年复一年,持之以恒,苦心建园十余年,终于把园建成。邹迪光因自号愚公,故名之为“愚公谷”,也称“邹园”。邹迪光认为“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亡论二者俱无,即便有山无水、或有水无山,俱不足胜。”故他以锡惠二山谷地为主体,依山取势,改造地形,使山景与花木建筑融为一体,又以黄公涧为源头活水引入园内,或涧或溪,或池或塘,使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园中筑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