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廉吏王其勤
无锡地区的历史,始于有文字记载的为商末, 吴泰伯从陕西吴山来到江南这块丰腴的土地定居开 发,自号勾吴。因此泰伯为吴国始祖。
到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在 我们这块生存的土地上始建无锡县(属韩信、刘贾 的封地),从此有了县治,但是直到后汉时才有国 君正式委派陶谷为无锡县令。
此后二千多年来,无锡这个地方的县官,据粗 略计算,至少 有四百五十人(到清末结束)其中不乏励精图治及 清正廉明者,但在历任无锡知县中,值得后人景仰 及歌颂的,当推王其勤。
王其勤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 ,随即授无锡知县 。当时日本人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王其勤到任第 三天,即招集地方耆老士绅,商议修筑城墙,以抵 御倭冠。并发动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 出物。翌年并得到“拂衣归田”的华察的大 力资助。
华察对王其勤在无锡的政治生涯起了重要的作 用,因此在这里必须花上一点笔墨介绍一下。华察 何许人也?说起来就是无锡尽人皆知的东亭华太师 。可能是由于“唐伯虎点秋香”的 故事而家喻户晓。
华察于嘉靖五年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兵部郎 中,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等职。嘉靖十八年出使 朝鲜。回国后调任司经局洗马,执掌图籍。旋遭弹 劾而返乡。嘉靖三十二年 (就是王其勤到无锡任知县那一年),朝廷又起用 至应天府主持乡试,复用为翰林院学士,又拜侍读 学士。可是又遭中伤。愤慨之极,就炒了嘉靖皇帝 的“鱿鱼”,乃“抗疏气归,拂衣归田”, 不高兴做官了,就回到了家乡无锡东亭。看来华太 师这个人是不会迎奉溜须,不大识时务的人落得个 三起三落。因此在回乡那年即嘉靖三十三年大力资 助王其勤筑城抗倭。
在筑城过程中,王 其勤亲临现场,监督指挥,并向民间募兵,进行训 练。其时倭寇又来犯,情势危急,无锡吃紧。王其 勤命兵丁民工日夜筑城,并命其儿子王克宝为总监 工。
某日夜,由于连续数日赶筑城墙, 兵民们实在疲劳之极,请求王克宝准许略事休息, 王克宝见状动了恻隐之心,准许就地休息一炷香( 约半小时)。哪料到兵民们这一坐下去,倒头便睡 ,喊都喊不醒。其时,适逢王其勤深夜上筑 城工地巡视,见工地上静悄悄的,民工不在筑城, 而是在呼呼大睡,不由怒火中烧,便命人找来王克 宝,严厉斥责:“倭寇将至,不严加督促筑城,怠 于职守,怡误军机,拉出去斩首。”民工们 听了后,纷纷跪地拜求,要求恕饶王克宝。而王其 勤为了无锡数万人民的生命财产,不为所动。命人 把儿子斩首于东门外熙春街的石板桥旁。熙春街解 放后改建为人民东路,后人为纪念王克宝, 将此处命名为“克宝桥”。笔者解放前在无锡上中 学时常经过此处。
此事感动了无锡众百姓,纷纷献砖献石,甚至 把街沿石都撬了,并自动加入了筑城大军日夜轮流 上阵,加快了进度,因此 仅用了70天时间,将原来的土城垣改建成周长18公 里,高二丈一尺的砖石城墙。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倭寇侵犯无锡, 围城二十日,杀死城外居民三千余人,烧毁民房百 余家。王其勤 亲自督战抗倭,身先士卒,乘舟自水西门出兵与倭 寇搏战,历时18天敌酋,击退了倭寇,保全了 全城数十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无锡城墙以后经历了将近400年的风风雨雨,于 解放后的1950 年拆除,改造成宽畅方便的环城马路———解放路 。
同年秋,朝廷派华察的门生翁大立前来江南督 粮,同来的还有监察御使孙慎。王其勤等发现无锡 的田粮不实,皇粮分派不公,翁大立主张 要清田,孙慎及王其勤也竭力赞成。随即三人同去 拜会华察,华察也赞同清田。随后王其勤会同翁大 立、孙慎对全县土地重新丈量,查了漏税的无粮田 16万亩,免去无田粮7000余石,减轻了农民的 负担,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赞赏。这种利国利民的举 措,却触犯了富豪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上疏竭力中 伤他们。结果致使翁大立被革职,孙慎、王其勤被 调离无锡。面对此种局面,华察愤慨之极, 毅然于荡口鹅湖畔建造了一座翁、孙、王“三公生 祠”,亲自撰写详记三人丈量清田粮的《首建三公 生祠记》连同丈量器“步弓”镌刻于祠内青石碑上 。
嘉靖三十六年,在无锡只做了四年知 县的王其勤调升南京户部主事。临行之日,民众夹 道相送,绵延数十里。
王其勤逝世后,无锡民众为纪念他在无锡的大 功大德,在南门塘泾桥附近建造了一座“松滋王公 祠”(王其勤为湖北 松滋县人),祠内塑其像,并尊称其为“南水仙老 爷”——为旧时无锡庙会十大老爷。每年三月初 七日,民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怀念他为官 一任,清正廉明,造福乡里的恩典,直到现 在仍然如此。可见王其勤在无锡人心目中的分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