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清代武官浦福奎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清代武官浦福奎,浦福奎(1844—1908),又名培恩,字锡爵,号仲谦。今滨湖区雪浪镇葛埭桥

   浦福奎(1844—1908),又名培恩,字锡爵,号仲谦。今滨湖区雪浪镇葛埭桥浦家浜人。浦福奎的先祖是平南大将军浦鹏飞,开宝七年(974),他随都监曹彬南下攻灭南唐后,定居无锡。福奎9世祖大本,原住石塘南桥(今称曹大巷),他与村上曹姓不合,常常发生纠纷。明万历三年(1575),避居葛埭桥浦家浜。

  浦福奎是武将后代,他秉性刚直,幼年就喜爱武艺,骑马射箭,举石摔跤,无所不精。20岁不到,已名闻乡里了。

  有一年,他去江阴参加乡试。武生张某是江阴人,他有一匹红鬃烈马,主人收不服它,口口声声要卖。浦福奎一眼就看出是匹好马,就买下了,当场跨上马背,这匹马烈性未改,狂蹦乱跳起来。他双腿一夹,那匹马疼得嘶叫,再用力一夹,那匹烈马被征服了。这匹马的“栓马桩”笔者至今仍保留着。

  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他摆上架势,“嗖”一声,手里的弓箭射中了指定的一只。   浦福奎的村西“演武场”上,有3块“掇石”,分别重200斤、250斤、300斤(现存2块)。他能双手高举石块过其项后掷向远处,或者举起石块行走数步,“面不赤”、“气不喘”。

  同治九年(1870),浦福奎参加乡试,中了武举人。光绪二年(1876),他参加会试,监选兵部差官。次年,授江苏抚标千总。光绪九年(1883),他又被选往京都北京,署理蛇坛营守备。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清廉奉公,屡得嘉奖。官衔武三品。

  有一年冬天,浦福奎休假在家,去南泉镇饮茶,见到浙江来的私盐贩子,他们克扣斤两、还调戏妇女,辱骂、殴打群众,浦举人忍无可忍,随手提起店门板,大喊一声:“不得无礼。”私盐贩子见状,拼命向西逃去。过西杜桥时,把桥板掷到河里去了。浦举人一到桥墩,提起店门板,在桥石上一点,跃身跳过去,很快地追上了他们,那些私盐贩子吓得目瞪口呆,连忙跪下,连声求饶。浦举人说:“今后要公平交易,更不得干坏事!”

  那批私盐贩子回到浙江,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仇泄恨。次年初春,他们请了所谓有武功的人,气势汹汹地来浦家浜寻事。

  浦福奎的假期未满,还没回京城上任。“举人府”门前搭了一个高台,浦举人刚巧手提120斤重的大刀在表演,只见他挥舞自如。他的门徒个个手握武器,在为师父喝彩。私盐贩子看得呆了,领头的那个连忙说:“浦举人,我们是来拜访您的。”后来,浦举人领他们进了正厅,让他们饱餐一顿。从此,私盐贩子知道地方上有强人,再也不敢来逞凶了。

  浦福奎的“毓秀堂”是中举后建的。雕梁画栋、砖雕、木雕、石刻俱全,艺术高超。浦福奎是我老伴的曾祖父,1957年8月,笔者移居“举人府”老屋,也为浦举人保存了一批遗物。一些文博、新闻,文化界的朋友观看后,都称赞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清代著名外交家薛福成
薛福成,字叔耘,号庸庵,清道光十八年(1838)4月12日出生在无锡宾雁里一个清寒的读书人家。他祖籍江阴,后移居惠山之麓。父亲薛湘,原靠教书养家,历来清寒,中举后外出做官,妻子顾氏带着子女,回到后西溪旁的娘家居住。薛福成就在外祖父家里,度过了童年时代。少年薛福成,读书刻苦,他梦想的是一条跻身官宦的道路。清咸丰八年牗1858牘春天,21岁的薛福成终于中了秀才,跨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因和家人避难来到宝应,他在宝应身居斗室,更加刻苦学习,并十分留心国事,接受了历代进步思想家的变法思想,注重经世实学。此时,恰巧曾国藩途经宝应,沿地遍贴招纳贤才的榜文,薛福成于是将多年来针对社会危机而筹划的办法,集中写成八条对策《上书曾侯》。这一次上书,决定了薛福成的命运,成了曾门四弟子之一。光绪四年牗1878牘,他在李鸿章幕府期间,曾写《创开中国铁路议》的重要文章,提出了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兴办铁路的主张。及至光绪六...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奎
参考书目《彭城集》卷三七《吴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六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