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人物春秋—我的“访学”导师
在当今历史学界,范金民这个名字越来越受到学人关注,这位无锡籍著名学者,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出生的他,正值事业辉煌的中年。去岁初秋,我“访学”南大,师从范老师学习,有幸忝列门墙,聆听教诲。在仅一学年的交往中,范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认识范老师之前,我曾听过两位南大教授的讲座,水平都很高,于是对南大、对南大教授,内心总是充满敬仰。到南大历史系报到后,我用电话和范老师取得联系。我唐突地问:“听人讲您是无锡人,是吗?”当对方传来肯定的回答后,我们两个无锡人便操起了乡音。范老师询问我生活安顿好了没有,有什么困难,话语亲切,这使我原有的紧张情绪顿消。
两天后有了第一次见面。范老师个子不算高,不胖不瘦,脸庞带着江南人的灵秀。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相互认识后,我又唐突了一句:“您这么年轻就当博导啦。”想不到范老师把博导看得那么淡,半开玩笑地说:“你在这里也是博导。”这次一同见面的还有他新招的硕士和博士生,共有10多位。我是作为“访问学者”来进修的,是南大的特殊学生。范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主持的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特别提到了他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洪焕椿先生。当晚,范老师邀请他的四位博士生和我共餐。老师请学生吃饭,以后范老师总是这样,其好客如此。而每次共餐不时有一些学者参加进来,有时还是洋学者。很多学术讨论也总在饭桌上展开,还常有士林趣话可闻。范老师没有大学教授常有的清高,也不是古板的老夫子形象,性格爽朗随和,为人谦逊坦诚,在学界有很多朋友,在师生中颇具威信。
接着有了对范府的第一次造访。范老师在书房里接待我。他的书房并不大,除了书桌前的一面是窗外,三面被“顶天立地”的书架包围。范老师向我一一介绍他的藏书,如数家珍,还不时阐述他的藏书原则。接着他对我确定的课题进行具体指导,并介绍我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做研究。最后他赠送我他的近著《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并在扉页上写上“请建伟兄指正”,看着他端庄的字迹,让我好不惶恐。
逐渐我对范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无锡张泾人,而张泾是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故里。高中毕业后他回乡务农,曾担任大队农技员,成为一名谙熟江南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恢复高考后他成了南大历史系“79级”学生,凭着勤奋与聪颖,又连读硕士,1986年因学业优秀留校任教。1997年在职博士毕业,1998年44岁的他被评为教授。多年来范老师主要从事明清史特别是明清社会经济史、江南区域史的研究。他曾主持或单独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宋元明清江南丝绸史研究”、“明清江南城镇和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帮研究”等,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已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他还多次赴美国、日本、香港等地作访问学者和讲学,在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范老师所以能在从事的研究领域里见解独到、业绩卓著,这主要是靠着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具有的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品质,而以我了解,他青年时期丰富的生活阅历也为他的研究提供着“第一手资料”。
范老师为我们上的课都是有关明清史的。记得有一次他要我们到他家里去上课,介绍工具书的使用,并拿出《中国图书综录》等一大堆工具书,指导我们检索。还有一次,他拿来复旦大学和本校几篇应届博士论文,让我们评议其优劣,总结时他指出论文贵在出新。最让我感到书卷味的是,我们几个围坐一起,在范老师的引领下读《明史》中的“食货志”。该志字面意思并不难懂,但经他一分析,居然产生出那么多的问题来。听范老师讲课,总感受到他学术视野开阔,史学功底深厚,严谨而不失幽默,犹如读他的文章。 师生情谊难尽述。临别时,范老师为我饯行,并赠我《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一书,此书已成我永久的珍藏;所赠南大百年纪念章,将时时唤起我对曾是“南大人”的自豪;而他赠的书枕,将激励我耐住寂寞,勇于探索,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遨游。我赠送他茶杯,衷心祝愿范老师,在艰辛的学术路上,不忘歇息,喝口水,好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