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

  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

  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
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

  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起于内不中,故常外倾,农业文化起于内在自足,故常内倾,前者主斗争,后者主调和。前者以为有一外界与我对立,诱其征服,后者常觉外部亦如内部,内外一如。先生认为农业文化的大敌为商业文化,而人类生活必以农业为主,人类文化也最终以和平为本。

  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听父亲回忆过他在18岁时所使用过的一柄锄头。我还记得他在说这柄锄头时眉飞色舞的样子,他说:“锄柄磨得好亮噢。”我父亲是在1958年从一个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的。

  这几年,由于我特别想回到乡下去,我曾请求过母亲,但母亲说,我们好不容易出来了,还能再回乡下去?再说,乡下又没有厕所。

  我后来仔细想了一下,中国在农业时代所形成的文化同商业时代的调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好在中华文化以融和见长。融和只是迟早的事情。

  钱先生在《国史大纲》引论中说:“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我过去一直有些迷惘,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一会儿在这里建都,一会儿又在那里建都,如西汉之长安,东汉之洛阳,北宋之汴京,南宋之临安,辽金元明清之燕京北京,文物建筑虽已星散,然国脉不伤,整个文化传统依然存在,我想像不出中华文化究竟依赖什么得以形象化地表露?而钱先生认为:中华文化命脉不表现在物质形象上,而是建立于内在精神的承传上的。这一承传虽经20世纪的剧烈动荡而日显模糊,却终有复苏的一天。

  去年冬天,我老家的舅舅突然出现在我家的院子里,衣衫褴褛。舅舅说,他现在住在一个小茅棚里,用十几块木板钉了一个小床。媳妇们在一年之内连5斤香油,二百来斤粮食也不愿意给他。他实在活不下去了,就想跳到长江里一死了之,因为他们既然连米也不愿意给他,当然不会出什么火葬费,而在长江里死去是不需要什么火葬费用的。

  据舅舅说,现在乡下媳妇之凶比起城里媳妇有过之无不及。媳妇和儿子住在小二楼里,水边的小茅棚里住的就是公公和婆婆。这好像正是20世纪思想界所要求的平等独立自由之恶果,而我中华文化向以饮水思源,即以忠孝为本的,忠孝乃我中华文化之命脉,命脉既伤,我舅舅也只好葬身江水,无处可存。怪不得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呢。

  陶渊明先生的一首诗《拟古·第九》中有: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中国是一个讲究知行合一的国度,值此纷纭动荡的20世纪,王国维、陈寅恪、钱穆三先生不仅有言说,也有为他们的言说作注脚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就是他们的言说。人,只有在他可以自由地出入他所言说的精神国度时,他才能开始言说,否则,只能贻笑于天下。熊十力先生弟子徐复观有言:20世纪很多人都不配写入儒林传和文苑传,因为他们不仅没有经受住考验,他们的行为也没有去注解他们的学说。狭小的自我使他们崇奉的学说崩溃了,我们只好承认:我们所缔造的精神国度是脆弱的,没有强度的,对“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叛逆恰好鲜活地影射了宣扬自我,无休无止地为个人服务的20世纪的全貌。

  可是,我总以为,每一个时代都是有榜样可循的,譬如王国维先生之死就同二千多年前的屈原之死如出一辙,也同明末最后一个儒学家崇祯皇帝自缢后以来恪守自己学说的刘宗周一脉相承,而陈寅恪和钱穆又与王国维一脉相承,他们都自由地出入于自己学说的国度,此一国度同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亦水乳交融,毫不相违。

  钱先生于1938年撰述《国史大纲》,陈寅恪晚年目盲体衰,穷十年光阴(1954-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其中定有深意。
最后,我想引用钱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尾声,“在中国历史上,历古圣哲大贤却不把自由平等独立这几个字来教训人,正为有更高更深的一层教训在。现在我们则接受了西方人的事业观,接受了他们的竞争观,又加上自由平等独立这许多字眼,许多呼号,我们全跟着西方走上了一个不安的社会。”

  钱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去香港后,再未踏上大陆,而先生的灵骨最后葬在苏州东山之麓,面对太湖--苏州是先生完成传世之作《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史记)地名考》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荣德生·荣巷·钱穆
一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大实业家,面粉、纺织大王;一位是“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半个世纪前,他们相聚在了古镇荣巷。荣德生是荣巷人,钱穆是鸿声人,两个地方虽同属无锡,但一西一东,更何况两人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里求索,一个将自已的企业从沿海办到内地,一个在大江南北的高等院校里云游执教,互不交往是极自然的事。但是,因为一个机缘,大王与大师相会在了荣巷。抗战胜利后,荣德生与其子荣一心等,在无锡投资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在延聘名师时,荣德生选择了钱穆,托人一再致意,盛情相邀。这样,1947年7月,这位国学大师辞别了昆明云南大学,由南国大都市来到了无锡西乡--太湖畔新生的江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钱穆比荣德生要小整整20岁,但在荣德生眼里,钱穆是满腹经伦、见多识广,语语珠玑的大师,故颇为敬重。因此,他奉大师为上宾,把自己荣巷宅第楼上通风、明亮的房间,全让给了钱穆和他所招来担任助教的学生;而自己却住在了...
· 吴文化—人物春秋—钱穆:七房桥土生的硕学通儒
七房桥者,在荡口与鸿声之间的啸傲泾,距锡城40里地。在没有公路、光靠舟楫相通的19世纪末,此地可算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了。硕学通儒者,钱穆,字宾四,史学大师。1895年,钱穆出生在七房桥一个五世同堂的诗礼人家。1990年,以九十又六高龄在台北溘然长逝。如果撇开钱穆心目中所存在的历史,光看他漫长的一生,就不啻读一部活色生香的长卷。八十寿辰刚过,他就“回念前尘,感怆万端”,写下回忆录《八十忆双亲》,被一位美国汉学家称为“体现了中国文化之精髓”,而且“描述栩栩如生,富有地方色彩,颂扬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价值,有着强大的感召力”。4年后,他又不顾老眼昏花、体力衰颓,重新振笔,花5年时间写成了篇幅更大的《师友杂忆》。这部回忆录在体例上可谓“创格”,全书以“学校”为经,“师友”为纬,勾勒出钱穆自身与其所历之社会的轮廊。钱穆一生除早年局处襁褓之中,晚年息影台北士林外双溪之“素书楼”,无时无刻不是将生命与学校相维...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周伟的人物画
周伟自小成长在苏州,耳濡目染于古城的一砖一瓦。在拥挤的人物画中,欣赏者不难发现周伟的人物画象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来:《苏武牧羊》,凝重的灰色调,人物不屈的精神跃然纸上,一轮明月,月是故乡明故乡,景和情相辉映。《洞箫图》(曾获《中国南国书画篆刻大赛》优秀奖,并入编《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名人大全》),令赏者仿佛置身于难以忘怀的情感世界。它的一境一物,无不充满怀旧的意味,人物哀怨生动,画面典雅庄重、情致绵邈、灵秀整洁,线条工丽自然,显示出周伟的美学追求和新的画风。此外,入展江苏美术馆作品《清夏》、《澈》、《风筝》等作品都淋漓尽致地让人捕捉到一种难得的醉意,如读一首首小令———声声慢、水调歌头、钗头凤、卜算子……尤为引人入胜的是他最近创作的系列人物画《评弹艺人》。发生在身边的昨天和今天,感染了周伟。他挖掘思索,并力求很好的表现。一举一动,一目一神,一景一物,他废弃了古人过于甜媚的格调,仍以传统手法入...
· 吴文化—人物春秋—钱松岩老师
有沿有革,画坛一代名师;克勤克俭,为人千秋楷模。这副对子,是对钱松岩老师一生的概括。1953年,我进江苏省无锡师范读书,由钱老师任我们的美术教师,他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难忘。他指导作画,首先要求学生端正“贰保康鳌盎贰?即“人品”。他认为,学画必须从苦练基本功着手,如画山水,首先要学好传统笔法,包括山石的各种皴法和各派树木等的表现手法,并努力注重发挥创造。他经常强调要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他常说:美术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来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注意提高自己内在的修养,要阅读美术、哲学、文学、甚至戏剧等各方面的作品,并注重写生、速写、素描等基本训练。钱老师言语不多,和蔼可亲,言传身教。他经常到兴趣小组现场表现浑厚沉着的用笔用墨方法。他的功力深厚,用笔如神,画山石浑厚刚朴,竟有铁铸铜浇之效果;画树木古秀含蓄,尤其是松柏画得苍劲有力,古朴动人,韵味十足;他还做到山水、花鸟、人物并茂。这些,使我们饱...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绿叶情结》诗集
从小在太湖镇长大的浦学坤是一位至情至性艺术气质很浓的诗人,具有异常旺盛的创造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诗集《太湖魂》以来,接连出版诗集《海眼》等,近来又向人们展示新诗集《绿叶情结》。读完全集,在当代物欲喧嚣和消费泡沫泛起,对浦学坤诗人能“守护着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守望着社会的最后一片净土”,笔者对其深表敬意。浦学坤的诗源于生活,都是有感而发,动情而作。诗人写《老屋的童话》,写《少年人生》,写故乡、人生,写《青春岁月》,写《绿叶情结》,远走欧陆,近走浙皖,仰写名人,俯描众生,从古到今,独特发现现之笔端,多彩生活呈于纸上。“缪斯的眼睛/……却点亮了诗心。”《光明的尾巴》“生命就是燃烧/……最壮美是闪烁在风里的舞姿。”《烛光》诗,来源于生活。正如他的诗话说:“你也许不熟悉我,但可以从我的诗中找到我的人影。”是的,诗必须与人民共鸣才有生命力,诗必须是时代的回声才有震撼力。浦学坤把写诗与生活、与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