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一代“壶圣”德艺流芳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一代“壶圣”德艺流芳,朱可心,一代“壶圣”,在中国制陶史上熠熠生辉。近日适逢可心百年诞辰,陶都宜兴

   朱可心,一代“壶圣”,在中国制陶史上熠熠生辉。近日适逢可心百年诞辰,陶都宜兴举行了多种纪念活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等一批朱可心的弟子们 为已故老人家出了一本精致的专集《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该书日前在上海举行签名售书活动,购书者排队成龙,其场面热烈感人。

   朱可心于清朝末年出生在陶都宜兴蜀山,读过7年书后,就跟着师傅学艺。满师后,他做了一只仿宫廷“鱼化龙”壶,云纹活脱,水波荡漾,经同业工会评比打 分,竟比当时的紫砂名人作品还高出5分。人们惊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是个紫砂天才。

   1932年春天,一只高2.5尺的紫砂“云龙鼎”在朱可心的手中诞生,它底部是层层浪花,一条飞龙腾云驾雾缭绕周身,一颗紫砂珠球覆为顶盖。国家将这只 艺术作品送到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夺得了“特级优奖”。他又做了一只“竹节鼎”,金石家潘稚亮为之刻上“万年宝鼎”四字。在上海豫园展出时,被“”宋庆龄一眼 看中,花巨资将此鼎买下。

   朱可心为紫砂陶器的开拓创新作出过重大贡献,他擅长紫砂塑器造型,尤其喜以龙、云、松、竹、梅、柏等为题材,其中以龙最为突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早在1927年,艺成不久的朱可心即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成为最年轻的工场教员。

   解放后,朱可心参与创办宜兴紫砂工艺厂,作为第一代大师,他创作了80多个艺术杰作。他的茶壶多次在美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展出,“梨式壶”等一批作 品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国外政府首脑,更有一批作品被世界上诸多收藏名家作为中国艺术的经典作品收藏。

   “万金一壶”是他的作品被人们认可的标志;他的“劲松套壶”被一台湾艺人出296万台币购得;在宜兴陶艺节上,他的“报春壶”被一个外商出价35万元购 去。

   朱可心有艺有德,被业内艺人和当地群众广为称道。党和政府对他十分重视和关心,他出席过1953年的全国民间艺人观摩大会,参加过1954年的中央美术 学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出席过1958年的中央“十大建筑”讨论会,出席过中共江苏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并担任主席团成员;当选过全国陶瓷美术协会名誉 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86年一个春雨淅淅的夜晚,83岁的朱可心仙逝于蜀山脚下。

   可心百年,桃李芬芳。他培养过一批顶级的紫砂艺人,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潘春芳和江苏工艺美术名人许成权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 李碧芳、范洪泉等。他的儿子朱泽华、儿媳李芹仙以及长孙朱新洪、长孙媳张清等都已在紫砂艺术界崭露头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画圣顾恺之
顾恺之(345—406)字长康,东晋时生于无锡,是三国时东吴丞相顾雍的后裔。父顾悦之,曾任无锡县令、扬州别驾,官至尚书右丞。恺之在父亲的教育下,博学多才,尝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与桓温之子南郡公桓玄时有交往。元兴元年,桓玄起兵攻入都城建康,次年代晋自立。顾恺之对桓玄深为不满,故常假作痴呆以避之。元兴三年桓玄被杀,顾恺之未受牵连。义熙初,被授以通直散骑常侍之职。世传其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尝为虎头将军,故又称顾虎头。顾恺之性情矜夸,通脱诙谐,擅长文学,诗赋书法皆精,尤善丹青,图写特妙。他师卫协,受汉代画像石的影响,作品广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均皆精妙。他的人物画除释道佛像、宗教壁画外,大量的是古代仕女、名流画像。所绘人物,一反汉魏古拙之风,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感情。自谓“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珠)中”。每画成人,或数年不点睛。《玉函山房辑佚画》载“顾虎头为人画扇...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忆一代国画名家方召麟
2月20日,一代国画名家方召麟博士因心脏衰竭在香港离世,终年92岁。消息传回故乡,众人为之神伤。昨天,在方召麟之师钱松岩先生的故居中,方召麟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德贤向记者回忆起方召麟女士生前的一些事情。温文尔雅的方召麟1981年,67岁高龄的方召麟回乡举办书画展,那是她相隔几十年后首次回到故里,也是杨德贤首次见到这位国画家。事隔20多年,杨德贤已记不清方老当时的穿着,只是觉得很时髦,很会保养,根本看不出已近古稀之年。方老的谈吐、气质给他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她面如满月、温文尔雅、谈吐谦和、笑口常开。”那是她最后一次回到无锡。1998年方召麟在上海举办画展,因年事已高,没能再回到邻近的故里。香港回归后,方召麟曾通过新民晚报资深记者姚荣铨转达了对杨德贤以及少时好友著名画家钱钟珏夫妇的问候,请他们在方便的时候到香港去。后来,杨德贤曾数度登门探望方老。印象中最后一次见方老是在2003年5月,杨...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