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宜兴作家徐风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宜兴作家徐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兴市文联副主席徐风的长篇小说《公民喉舌》最近由作家出版社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兴市文联副主席徐风的长篇小说《公民喉舌》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20万字的小说一面世,即引起文坛关注,《文艺理论与批评》 杂志和《文艺报》都刊登了评介文章。

   这部小说以饱满的激情,通过媒体记者的视角,推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而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以及环境、腐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徐风笔下都有描述 和揭示。

   徐风少年辍学,早年当过工人,办过小报。来自底层兼刻苦自学是徐风成为作家的惟一途径。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他也 由此从文化部门调入宜兴电视台。从此,他“日出而记者,日落而作家”。熟悉徐风的人都知道,这些年他一直是手握两支笔,一支是钢笔,一支是摄像机,在文坛和电视 圈不断推出力作而引人注目。

   同时用两支笔抒写社会人生,超人的精力从何而来?他的回答是:“作家的良知和责任,让我的两支笔有着抒写不完的东西,就像上了拳击场,总是在不断的跳跃 中挥舞出拳而停不下来。”他的作品有着较强的忧患意识,他总是用一种悲悯、执著的目光审视他周围的社会生活,对人事、人世有着深刻的观照。

   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来自乡村阡陌,朴素得近乎寒伧,但又弥漫着尘世的温情。他近年致力于“城与乡”系列的中、长篇小说创作,并较多地表现出对日益严峻的环 境问题的关注。他涉猎的题材,大多发生在江南的“城乡结合部”,一个个卑微、矛盾而善良的人物渐次登场,演绎着世俗的故事。他先后在《北京文学》、《雨花》、 《青春》、《海燕》、《北方文学》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部(篇)。短篇小说《绝技》曾被《小说月报》转载;中篇小说《欲望》由江苏电视台改编摄制成电视剧在 中央台播出。《名角》获江苏省第3届报刊文学奖。小说结集作品有《血路》(百花文艺出版社)、《欲望》(江苏文艺出版社)、《秋风凉了》(中国文联出版社)、长
篇小说《公民喉舌》(作家出版社)。此外,徐风还在《中华散文》、《文学报》、《雨花》、《扬子晚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随笔,结集为《守住心 灵》,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徐风在坚持业余文学创作的同时,8年间编导、拍摄了30余部人文类电视记录(专题)片。其中《农民潘根大》获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1998年中国电 视政府特别奖、第六届中国电视神农奖金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山神爷》、《老龙窑》、《最后的鱼鹰部落》等获江苏省电视政府奖一等奖。30余部电视片在 中央台播出。《农民潘根大》还赴加拿大国际电视节展播,《最后的鱼鹰部落》入围第6届上海国际电视节。2001年,他的电视文学作品结集为《苦苦寻觅》,由当代 中国出版社出版。徐风曾获中国电视学术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电视编导奖、江苏省报刊文学优秀作品奖,并7次获“太湖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宜兴百合
百合后来怎么成为宜兴渎区驰名中外的土特产呢?这里有着这样的一个美丽传说。从前,太湖西岸渎区有个农民叫王阿宝,父母英年早逝,家境贫寒,虽善良勤劳,但年已25岁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一年清明前夕,他赴张渚山区挑毛笋经商,肩挑两麻袋沉甸甸的毛笋,在山间小道上艰难地行走着,扁担挑得“格吱格吱”响,额上的汗珠直往下淌,衣衫也被汗水淋湿了,这时他感到又饿又累,眼前一片昏暗,不幸晕倒在地,不省人事。醒来已躺在一山民家里,他得知是好心的山民救了自己,心里无比感激。屋后走来一位老汉,见他醒了过来,便问道:“小伙子,你从哪里来的?”王阿宝把住址和家庭情况告诉了他,老汉安慰他,劝他在这里多休养些日子,等身体康复后再回家。老汉也是苦命人,妻子病逝,生有一女,从此父女相依为命,靠樵柴采药度日。女儿叫彩萍,芳龄二十还未有人家。没一会儿,彩萍端来一碗东西给阿宝吃,一看,是一瓣一瓣雪白的东西,他从未吃过,心中疑惑不决,彩萍...
· 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作家群欣然崛起
以往无锡文学创作力较弱、作家群成长较慢的局面正在被改写着。近日从市文联获悉,随着黑陶、阿福、庞培、徐风等一批中坚作家的成熟与多产,无锡作家群正迅速崛起,这不仅已成为无锡文化事业的一件喜事,同时也被业内认为是值得重新认识和评价的无锡文化现象。据介绍,目前,我市共有中国作协会员22人、市作协会员300多人,他们勤于笔耕,收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我市作家就出版了40部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杂志刊物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颇有建树的无锡作家频频脱颖而出,在中国文坛发出无锡的声音。诗人黑陶获新散文网站首届“新散文奖”、诗刊社首届“年度诗人奖”、中国散文排行榜奖等诸多奖项,被评为“其很有渗透性的文字,鲜明的地域特色,语言恣肆,想象奇瑰,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南方中国乡村的风景与记忆,为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作家徐风创作了长篇小说《公民喉舌》,洋洋20万字以充沛的激情、跌宕的情节、呼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杂剧作家杨潮观
杨潮观,字宏度,号笠湖,无锡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自称是东汉时以廉洁著称的太尉杨震的后代。杨潮观于乾隆元年(1736年)中举,先在实录馆供职,其后历任数十地的地方官。他为官清正廉明,爱护百姓。《无锡金匮县志》称他“为政廉敏有声”,确非过誉。比如他在固始县任上,埋头清理前任积案,严肃认真,周详细致地工作,为很多受冤枉的老百姓平反了冤狱。他还创设了书院、修建了学舍,家境清寒的学子还资助衣食,当地老百姓感恩戴德,竟用固始县名来称呼他为“杨固始”。又如他年近七旬时,本打算告老还乡,但当他知道泸州老百姓正遭着饥荒,饿死的人无数,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毅然接受任命,并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不顾远道跋涉,慨然而往,到任后即设置了义渡,修起了养济院,增加了学田额,并动用库银办了三个粥厂,施舍救济。不足之数,由自己的俸银填补。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拯救了数以万计的饥民。杨潮...
· 吴文化—人物春秋—送蒋风白先生
苏州擅画兰竹的高手蒋风白先生在89岁高寿之际,离我们去了,我是事后才知道的,未能赶上参加悼念仪式,心里很有失落惆怅之感,许多往事也随之涌上了心头。“文革”之中,人都不知做什么好,我父亲酷爱国剧,擅操京胡,但此时的他却也只好改拉起了“样板戏”。但有时还是在琴弦上垫上高高的码,关上门偷偷拉几段“四旧”曲子。一天,随他一同回家进门的是一瘦小个子的人,父亲对我介绍说,这是画家蒋风白,他现在一直在和我唱京剧,听说你也是画画的,所以一定要来家玩。蒋风白轻轻地说:“杨明义,我早就知道你,但是不知道你就是杨正冠的儿子。”以后的日子,蒋先生似乎一下子放弃了以往对京剧小生唱腔的爱好,一上楼来就扎在画案上和我讨论起画来了。有时他还拿起画笔来,画什么呢?还是画他昔日国立杭州艺专潘天寿老师风格的荷花草丛,竹子兰草。那时候作画要讲究思想性,市面上流行画毛竹、画硕大的柿子来表达时代感。蒋先生几次想和我合作,想把他擅长的...
· 吴文化—人物春秋—京剧老人徐再蓉
刚过72岁寿诞的京剧演员徐再蓉,原名玉英,幼迷京剧,得前辈名票孙屏芳及其父启蒙。1947年,李万春来锡演出全本武松,年方14岁的徐再蓉,同台插演了《宇宙锋》,锋芒初试,崭露头角。1950年,聪慧过人的徐再蓉被王玉蓉慧眼识得收为门生。正在无锡县女中(今市11中)就读的她,再也按捺不住献身京剧事业的雄心,由王玉蓉携京投其师、中国戏剧学校王瑶卿校长名下。经王校长提议更名再蓉。王瑶卿是梅兰芳之师,这就有机会常见到梅大师了。她在校苦练6载,学过青衣、花旦各流派传统剧数十出,文武兼攻,尤擅刀马旦,著称一时。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后,1956年入中国实验京剧团,后调福建省京剧团。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饮太湖水长大的徐再蓉,思乡心切,1975年调回无锡,受聘于无锡艺校任讲师,为培养锡剧演员的武功尽心尽力,培养出了过志红、黄静慧、周向红和小生潘佩琼等一批锡剧新秀。在徐老师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数上世纪5...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