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陆定一同志和马山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陆定一同志和马山,在我们无锡,只要一提起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宣传思想

  在我们无锡,只要一提起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卓越领导人陆定一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陆定一同志“文革”期间遭受打击,坐牢13年。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出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两届中顾委常委。在这期间,他曾来过家乡无锡, 而且到过马山。并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在对马山的巡视中,欣然题词作诗,留下珍贵墨宝,其中还有可以载入马山旅游业发展史册的重要意见。

   改名“龙头”为“龙头渚”现在马山的“龙头渚”,原来俗称为龙头和西青嘴,直到二十年前才正式更名改称为“龙头渚”的。说起来,这其中有段鲜为人知的 事,就和陆定一同志有关。

   1983年3月16日,那天风和日丽,马山处处涌翠叠绿。陆定一同志和原江苏省的领导惠浴宇、匡亚明等一起,在时任江苏省政协主席、太湖风景建设委员会 主任包厚昌的陪同下,一同来到马山。中共无锡市马山工作委员会、无锡市人民政府马山办事处的领导随同,驱车直抵马山西南端三面环水的龙头上。他们举目四顾,全长 5里的龙头逶迤伸入太湖之中,隐约可辨的龙舌、龙头、龙颈、龙背、龙尾,全浸润在太湖的万顷烟波之中,活脱脱的一条青龙戏水卧波。这里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深 却具大海气势。独特的自然风光,一流的湖光山色,领导们顿觉胸襟似三万六千顷太湖般浩阔,心绪怡然,不断谈笑风生。特别当他们看到这里与太湖佳绝处鼋头渚胜景东 西遥望相对时,更觉得这里风光无限,充满诗情画意。陆定一同志竟情不自禁脱口说出:“这鼋头渚乃是我们无锡闻名于世的风景名胜区,我看这龙头的自然景色也着实不 差,何不将龙头干脆改为‘龙头渚’?将来把这里建设成为与鼋头渚一样绚丽多彩、风姿卓越的风景区,岂不更好!”这一说,引得在场领导齐声说好,连连颔首称是。在 马山领导的请求下,陆定一同志挥笔题写了“龙头渚”三个力透纸背的大字。时隔两日,当包厚昌又一次明确指出“龙头今后改称为龙头渚”后,这“龙头渚”三字就镂凿 于一巨石上,并曾竖立于万丰桃花村前通往“龙头渚”的路边。这块巨石现在想必是有人收藏保管着。

   奋笔题写《梅梁小隐》同日,领导们还乘兴绕马迹山东半山转了一圈。在听取当时马山办事处和马山公社领导介绍并实地参观了坐落在马山小墅湾的“梅梁小隐” 后,对南宋学士原在朝廷为官的许叔微,后因不满朝廷昏庸,愤而辞官匿居的气节表示了称颂。许叔微对赵构苟安江南,无意大举,亲奸而害忠,丧权辱国十分愤恨,故而 隐居于马山小墅湾乃筑小屋,自题“梅梁小隐”,潜心医学,并著有“翼伤寒论”、“仲景脉法”等,其中“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在清乾隆时被纪晓岚搜入《四库全 书》。许叔微平时还上山采草药,后院种草药专为邻里乡人治病且不计报酬,深得山民尊敬夸奖。陆定一同志听了,内心对这位古人产生敬意,于是就在现存的清代重建的
二间三进的许叔微故居中,展纸挥毫,亲笔写下了《梅梁小隐》的题词。后由马山办事处和马山公社出资对许叔微故居进行抢修,使幸存古迹恢复原貌,将陆定一同志的题 书《梅梁小隐》制作成黑底金字匾,与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亲书赠予好友许叔微的《名医进士》黑底金字匾同挂于“梅梁小隐”的堂屋之中。

   当天,陆定一等领导对马山发展旅游业建设的价值作了充分肯定,并对风景资源的开发规划等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同年11月,“梅梁小隐”列为无锡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南宋两进士同时隐居马山中
马山的东侧梅梁湖畔有一小隐,大门门额上镶嵌有“梅梁小隐”四个砖雕楷体大字,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南宋进士许淑微隐居的地方。许淑微为今义遵人,于南宋绍兴5年(1135年)中进士,为翰林学士。为官后因力主抗金而不得志后愤而辞官归隐,他选定了马迹山中的小墅湾,筑面阔三间、前后两院相联的砖屋,自题“梅梁小隐”。后抗金名将韩世忠(晚号为清凉居士)退职后隐居苏州,因和许淑微很友善,经常乘小船横渡太湖,来此与老友饮酒品茗,共抒忧国情怀,并亲笔题书“名医进士”黑底金字匾相赠,现仍悬桂于堂屋之中。“梅梁小隐”是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早已广为众知,进马山的游客都前往观瞻,听其后裔许姓村民细说许淑微自幼习医道,精医术,归隐后常一面广采中草药(而且在后院山坡上还自种)为民治病,不计报酬,深得乡民称颂的医术医德的故事。除此,他还一面潜心医学著作,先后著有“翼伤寒论”、“仲景脉法”等,其中“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到清代乾隆时...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清风朗月芮和师
癸未冬月,苏大文学院两星殒落。2003年最末一天,霜冷风清,我们在古吴盘门外鞠别远行的芮夫子。我认识芮和师先生始于30年前。1973年,他解脱“有罪之身”,“恢复”中文系副主任工作,被结合进系领导班子。但是我见到的芮先生并不在系领导办公室办公。那时的中文系领导专在文科楼三楼西端的一间小屋里,研究“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不时策划出一些阶级斗争和教育革命新动向的指示。芮先生则独在一间大教室的角落里放下一桌一椅,每天一大早背着一只装满书的旧包,足登布鞋,从乌鹊桥步行到文科楼,沏一杯清茶,默默地看书,做卡片,为即将开设的鲁迅研究课做准备,尽管那样的课也许会开不成。面对当时的忽风忽浪和没完没了的折腾,芮先生概不附和,他以他的“鲁迅研究”不变应万变。那边系领导的事他大多不知,别人不通报他,他也不想知道。他明白自己无法阻挡。他以沉默和对“角落”的坚守,表达了自己的是非原则和对正义、良心的坚守。在大家心目中...
· 吴文化—人物春秋—廉泉和《南湖东游草》
廉泉(1868-1932),字惠卿,号南湖居士,无锡人,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中,他是提倡改革的签名举子之一;在三十岁起就任清政府的户部郎中时,以诗闻名京师,因特别喜好咏诵夕阳,人称“廉夕阳”;1904年辞官南归,在上海与丁宝书等人创办“文明书局”,编印教科书,率先使用珂罗版印刷工艺;他积极提倡办学,曾协助创办无锡早期的学校竞志女学、三等学堂,捐出自己的私宅用做学生宿舍,并资助一些青年留学日本;其妻吴芝瑛与秋瑾有金兰之谊,秋瑾被害,他协助吴芝瑛将秋瑾遗骨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并请无锡著名画家吴观岱描画了《西泠寒食图》,还在秋瑾就义处轩亭口建立“风雨亭”,在杭州南湖小万柳堂别墅内建立“悲秋阁”,以志;辛亥革命时,他与孙中山有所联系,还将自己在京中的寓所作为革命党人住宿和活动的场所。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权,廉南湖先生大感失望,于是在1914年东渡日本,在...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