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名画家华士清印象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名画家华士清印象,一丛翠竹,两株芭蕉,簇拥着原市文化局大院里一座清幽雅致的小楼,华士清艺术工作

   一丛翠竹,两株芭蕉,簇拥着原市文化局大院里一座清幽雅致的小楼,华士清艺术工作室就在这小楼之上。进得门去,只见他正在作画。一幅太湖山水画,已跃然 眼前。他调色挥毫,边观察,边渲染,湖畔柳色,岸边芦苇,水中莲叶,在他的层层渲染中,晕化出浓淡深浅的层次与光影变幻的效果,其灵动秀逸、疏柳淡烟之气韵,正 是他深蕴的太湖情怀化之笔墨所表达的特殊的艺术语言。

   时值盛夏酷暑,然而欣赏士清先生的画作,顿觉清风拂凉,美意盈怀。在这里,心灵与自然之对应、之交流,通过艺术创造与欣赏之桥,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 界。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片心灵的境界。”士清先生的国画,让我切实体悟到了个中玄妙。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凭藉他深静的心襟,发现宇宙间深沉的境地;他们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顽石,勺可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 在”。士清先生正是这样,长期以来,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太湖山水与江南小镇作为心灵观照之对应物,每年外出写生,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如石涛言“搜尽 奇峰打草稿”,感悟点滴蓄心中。于是,创作时厚积而薄发,率性挥洒,一幅幅太湖风光、一座座江南古镇,从他心底流淌出来,在他笔墨的浓淡枯湿、点线皴染中鲜活而 生,山苍树秀,水活石润,灵寄独构,意境烁然。

   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的士清先生早年就读于南艺,后师从著名画家秦古柳,并博取众长,对唐宋以来诸大家心摹手追,四十余年,潜心画艺,打下 了扎实的水墨功底。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和省级大展中入选与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画研究院及国内外一些美术机构和个人收藏;由国家权威 部门经严格筛选后出版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山水卷》、日本出版的《现代中国巨匠绘画》、著名画家白雪石所著《中国画技法》等高层次的专集里,他的作品屡屡跻身 其中,令人刮目相看。他还在香港、日本举办过个人画展,受到同行瞩目。

   艺术贵在创新,贵在个性。士清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时时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每一个阶段都能看出他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之时,在笔墨上所作的探索与追 求,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体悟与时空表达,其苍润灵秀、清逸雅致、意境深远的艺术特色受到广泛称道。

   目前,在全国为数不多的以专门表现太湖山水与江南风情为特色的画家中,华士清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去年刚从无锡市文化局副局长兼市书画院院长位置上退下来的士清先生,如今摆脱了行政杂务,独辟一间艺术工作室,每日按时“上班”,勤于墨耕。兴许是搞艺 术的缘故,一点也看不出精力充沛的他今年已61岁了。他说,对画家来说,这个年纪,正是搞创作的黄金时期,将抓住这无所羁绊的大好时光,争取创作出一批力作 来。

   目前,他正与学艺术并颇具才情的女儿华依柳合作,在筹办一个很有特色的名为“太湖情怀”的父女画展。我们期待着早日欣赏到父女合璧的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名画家吴荣康
夜阑人静,一灯如豆,思绪万千。吴老荣康走了,走得突然,出人意料。记得吴老生前一周,我到府上拜谒,求他为《太湖美·中国书画展》提供作品。他躺在躺椅上,精神尚好,说:“征稿启事早已看到,就等你来取了。”他关照儿子拿出一张《太湖锦鳞》图参展。吴荣康先生号吴山,又名敖生,年轻时师承江南名画师胡汀鹭、贺天健、陈旧村;在国立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时,又得艺术大师徐悲鸿、潘玉良、陈之佛亲授,因为和徐悲鸿同乡,特别受到大师宠爱。吴老是个不善交游的本分人,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在江苏省立无锡师范任教时,和国画大师钱松岩同事,私交甚笃,画艺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老教学之余,挥笔不辍。他取浙派水墨苍劲、雄健挺拔之骨,兼用清新淡雅、秀颀飘逸之风,又吸收西洋画空间和光色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精研花鸟,所绘花卉翎毛,笔致工秀,落墨流畅,形神兼备。尤擅长画鲤鱼,画鲤鱼有70多年历史,他把鲤鱼养在缸中,日日...
· 吴文化—人物春秋—华察其人其事
华察生于弘治10年(1497),字子潜,号鸿山,无锡人。他做过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官,辅导过皇家孩子读书,所以尊称他为“华太师”。华察年幼时聪明好学,年少时熟读“四书五经”,12岁时,他的文章就写得很好了。嘉靖五年(1526)考中进士,后来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里办事,因为有政绩,很快地升为户部主事。不久,调到兵部,任兵部郎中,已成为朝廷高级官员了。嘉靖十二年(1533),华察任翰林院修撰,负责修史、著作等事。任职期间,曾经参与编写《宝训实录》。嘉靖十八年(1539),皇帝下诏书,命华察出使朝鲜,并赐他一品衔和副使的职务。华察开头只是在户部担任最低一级官职的庶吉士,后来官运亨通,连连升官,受到一部分官吏的嫉妒,在朝鲜仅一个多月,就被罢官回国了。嘉靖二十二年(1543),严嵩作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华察性耿直,不肯趋炎附势,这样,就得罪了奸相严嵩,被降职外放。不久,他毅然辞官回乡了。华察回到无锡后,...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惠山读书多贤士
惠山幽秀清旷,山中胜景惠山寺、忍草庵、石门等处,远离尘嚣,是历代书生读书首选之地。自商朝至清朝,文献记述读书惠山的昔贤有几十位。最早的是1500多年前南朝司徒右长史湛挺,隐居读书惠山,创历山草堂。唐代,涔阳人李骘,慕惠山石泉之名,流寓无锡,居惠山寺三年苦读左氏春秋、屈骚、庄周、韩非等,后来李骘官至御史中丞,还留下不少惠山诗作。唐代李绅15岁从梅里入惠山饱读诗书,至少读了十年。由于家境贫困,他在惠山寺找来佛经,以背面作文稿,受到个别寺僧欺侮,但也得到铿元等僧人的同情和支持,结下很深的友谊。元和六年(806),李绅中了进士,历仕五朝皇帝,在唐武宗时为相四年。他读书惠山时深知民间疾苦,写下著名的《悯农》诗,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惠山旧有李相读书堂古迹,据元邑志记载:“李相读书堂,在惠山,小径萦纡,有堂三楹,中绘唐相李绅像。绅未遇时常读书是山,堂即绅读书之所”。至明代,堂湮没,邑人...
· 吴文化—人物春秋—吴士康诗人兴会更无前
从小在太湖镇长大的浦学坤是一位至情至性艺术气质很浓的诗人,具有异常旺盛的创造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诗集《太湖魂》以来,接连出版诗集《海眼》等,近来又向人们展示新诗集《绿叶情结》。读完全集,在当代物欲喧嚣和消费泡沫泛起,对浦学坤诗人能“守护着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守望着社会的最后一片净土”,笔者对其深表敬意。浦学坤的诗源于生活,都是有感而发,动情而作。诗人写《老屋的童话》,写《少年人生》,写故乡、人生,写《青春岁月》,写《绿叶情结》,远走欧陆,近走浙皖,仰写名人,俯描众生,从古到今,独特发现现之笔端,多彩生活呈于纸上。“缪斯的眼睛/……却点亮了诗心。”《光明的尾巴》“生命就是燃烧/……最壮美是闪烁在风里的舞姿。”《烛光》诗,来源于生活。正如他的诗话说:“你也许不熟悉我,但可以从我的诗中找到我的人影。”是的,诗必须与人民共鸣才有生命力,诗必须是时代的回声才有震撼力。浦学坤把写诗与生活、与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