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名集邮家孙君毅先生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名集邮家孙君毅先生,20年前的1983年8月30日,上午10时许,我与时任无锡日报副刊部编辑的安
   20年前的1983年8月30日,上午10时许,我与时任无锡日报副刊部编辑的安健同志,相约前去本市游泗弄5号,拜访著名集邮家孙君毅先生。不巧得 很,八十高龄、沉疴染身的孙老先生正处于昏迷熟睡之中,不敢惊扰,只得悻悻作别。就在这一天的傍晚,我国邮坛泰斗孙君毅先生与世长辞了,我们为错过了与孙老先生 作临终诀别的机会而懊悔不已。

   孙君毅原名孙祖宏,1903年出生于无锡,1926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士、文学士学位,1930年起在上海、无锡执业律师。孙君毅先生的集 邮活动始于1936年,四五十年致力于邮学研究,长期担任无锡集邮研究会会长,主编会刊《邮友》、《集邮通讯》、《邮友信箱》,先后发表了数百万字的邮学文章, 其主要著(译)作有:《邮学词典》、《中国快信邮票志》、《福州对剖票》、《清代邮戳志》等。所藏邮品也极其丰富,在清代邮票中,除红印花小一元、小四分外,均 收集无遗,《慈禧寿辰纪念邮票》(俗称“万寿票”)且有专集,被誉为“万寿票专家”。

   孙君毅先生早年参加集邮活动时,便对集邮的意义和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当时集邮为娱乐、储财之说,另有卓见。他在1947年所撰写的《集邮的真谛》一 文中说,集邮不仅是娱乐,不仅藉此益智,更不仅单为投资,实在是创造知识的一种综合科学。他特别推崇上海老集邮家陈湘涛先生的集邮“三A”说,即英文的Accu mulation(积聚)、Analysis(探究)和Achievement(成果)。他认为:“积聚”不但是集邮票,还要积累各种有关资料,积聚是为了研 究,研究应有成果,只攒邮票不作研究,在学术上没有成就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集邮家或邮学家。孙先生的这些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集邮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服务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渊博的知识、坚韧的毅力和严谨的作风,是孙君毅先生邮学研究中的“三大法宝”,并为广大集邮者所敬佩。他的《清代邮戳志》从1926年开始编撰,曾四易 其稿,特别是在“十年浩劫”期间,邮集、资料被抄没殆尽,都丝毫没有动摇他对邮学研究的毅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重新收集资料,奋笔疾书,仅注解、考据文字 就写了十多万字,并亲笔描绘了1500多幅图稿。《清代邮戳志》的出版,受到国际集邮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被认为是中国邮学研究水平的一大飞跃。在1987年加 拿大国际邮展上,《清代邮戳志》被评为大银奖,是迄今我国集邮家在同类世界邮展文献展品中获得的最高荣誉。

   追忆孙君毅先生50年的集邮史,我们不能不为他的一片炽热的爱国之情所感动。1981年秋,日本著名集邮家水原明窗先生慕名来无锡拜访孙君毅先生时,曾 向他索求《清代邮戳志》手稿,希望此书能在日本出版,但孙君毅先生婉言谢绝了。事后他对我们说,手稿交日本出版,问世的时间可能会快些,稿酬也会丰厚些,但我是 人,我的研究成果应在中国出版。后来他毅然将手稿寄往中国集邮出版社,为我国集邮事业和无锡集邮史增添了光彩。

   今天,正值孙君毅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今年又是他百年诞辰之年,追忆孙先生诚信研邮学、奋笔著邮乘的风采,对我们今天的集邮文化研究和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送蒋风白先生
苏州擅画兰竹的高手蒋风白先生在89岁高寿之际,离我们去了,我是事后才知道的,未能赶上参加悼念仪式,心里很有失落惆怅之感,许多往事也随之涌上了心头。“文革”之中,人都不知做什么好,我父亲酷爱国剧,擅操京胡,但此时的他却也只好改拉起了“样板戏”。但有时还是在琴弦上垫上高高的码,关上门偷偷拉几段“四旧”曲子。一天,随他一同回家进门的是一瘦小个子的人,父亲对我介绍说,这是画家蒋风白,他现在一直在和我唱京剧,听说你也是画画的,所以一定要来家玩。蒋风白轻轻地说:“杨明义,我早就知道你,但是不知道你就是杨正冠的儿子。”以后的日子,蒋先生似乎一下子放弃了以往对京剧小生唱腔的爱好,一上楼来就扎在画案上和我讨论起画来了。有时他还拿起画笔来,画什么呢?还是画他昔日国立杭州艺专潘天寿老师风格的荷花草丛,竹子兰草。那时候作画要讲究思想性,市面上流行画毛竹、画硕大的柿子来表达时代感。蒋先生几次想和我合作,想把他擅长的...
· 吴文化—人物春秋—悼念唐原道先生
著名画家唐原道先生与世长辞的噩耗传来,人们无不为艺坛失去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而深感惋惜。著名书画家赖少其曾题赠“当真”二字为先生斋名,瞻顾先生一生,画如其人,人画尽在“当真”中。先生的一生就如一幅淡墨浅出,于轻灵飘逸中见自然;重彩匀纳,于妍秀艳绚中求真谛的工笔长卷。先生生于1909年,无锡前洲西塘人。早年在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潘张玉良主修西画。1928年毕业后先后在无锡师范、淮阴师范任教,并在无锡美专任西画系主任。在悉心艺术教育的同时,研习中国画,与著名画家钱松岩一起师事江南名画家胡汀鹭先生。凭着扎实的西画功底,以工笔重彩为毕生探索重点,反复浏览故宫藏画,潜心钻研宋元画风,从临摹历代名画入手,通读画史典籍,出入中西,融通古今,寻求不背传统法度而又拓展视野,鉴洋而不见洋,汲古而不泥古,以民间绘画之鲜明,西洋绘画之丰满,文人绘画之儒雅三者合参,创造出生机蓬勃、卓尔不群的清新风格。无锡艺坛巨擘...
· 吴文化—人物春秋—陶晶孙:被遗忘的著名文人
说到20世纪20年代的创造社,大凡熟悉我国现代文学的,一定能说出一连串著名文人,如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郑伯奇、田汉和白薇等等不一而足。郭沫若当初要办文学社,犹豫该不该用“创造”这个名字,因为有人觉得这两个字过于自负,这时他在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的同学陶晶孙急忙说:“创造两个字最好没有了,不必客气,只要留心造些好点文章好了。”对郭沫若而言,这句话无疑是一锤定音。陶晶孙不但跟他在九州帝国大学一起学医,而且跟他一样,娶了他岳父的女儿,两人成了连襟;郭沫若娶的是安娜,陶晶孙娶的是安娜的妹妹佐藤操。陶晶孙也是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但不知何故,他的名声远不及郭沫若等人来得响亮。其实他对文学始终有清晰的认识。他对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的褒贬,往往入木三分。他说张资平是真正的小说家。其理由是:“第一,小说家要观察社会,资平是这样做的,可是沫若、达夫只讲自己的话。第二,小说家要写万人易读的文字,资平是...
·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名画家吴荣康
夜阑人静,一灯如豆,思绪万千。吴老荣康走了,走得突然,出人意料。记得吴老生前一周,我到府上拜谒,求他为《太湖美·中国书画展》提供作品。他躺在躺椅上,精神尚好,说:“征稿启事早已看到,就等你来取了。”他关照儿子拿出一张《太湖锦鳞》图参展。吴荣康先生号吴山,又名敖生,年轻时师承江南名画师胡汀鹭、贺天健、陈旧村;在国立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时,又得艺术大师徐悲鸿、潘玉良、陈之佛亲授,因为和徐悲鸿同乡,特别受到大师宠爱。吴老是个不善交游的本分人,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在江苏省立无锡师范任教时,和国画大师钱松岩同事,私交甚笃,画艺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老教学之余,挥笔不辍。他取浙派水墨苍劲、雄健挺拔之骨,兼用清新淡雅、秀颀飘逸之风,又吸收西洋画空间和光色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精研花鸟,所绘花卉翎毛,笔致工秀,落墨流畅,形神兼备。尤擅长画鲤鱼,画鲤鱼有70多年历史,他把鲤鱼养在缸中,日日...
· 吴文化—人物春秋—春申君黄歇
黄歇,(牽一238),楚人,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因为黄歇有辩才,派他出使秦国。至秦,即上书秦昭王,说服秦取消出兵攻楚的计划。顷襄王又派黄歇陪同楚太子入质于秦。在秦数年,顷襄王病重,但太子却被秦扣留不得归。黄歇为楚太子变换服装,打扮成楚使者的驾车人蒙混出关,而黄歇留在秦国。待太子离秦已远,黄歇去见秦王说:“楚太子已归,走得很远了。歇当死,愿赐死。”秦王大怒,欲杀黄歇。由于秦国应侯为黄歇解脱,得放回楚国。楚太子完继位,为楚考烈王,任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十五年后,又封于江东,以吴墟牗无锡牘故城为都邑。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围赵国都城邯郸,楚派黄歇率兵救赵。黄歇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任荀卿为兰陵令,楚国得以复强。相楚二十二年,诸侯联合对抗秦国,共推楚王为从长,黄歇主持其事。秦出兵攻诸侯,诸侯皆败走,楚考烈王因此责怪黄歇,两人关系由此有些疏远。黄歇封于江东,以吴墟为都邑,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