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怀念外曾祖父钱仲联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怀念外曾祖父钱仲联,在2003年一个淡定平和的江南冬日里,我的外曾祖父钱仲联走完了他96岁的人生

   在2003年一个淡定平和的江南冬日里,我的外曾祖父钱仲联走完了他96岁的人生路。

  细数流年,往事历历在目……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外曾祖父亲手给我做的压岁钱袋,喜庆的红色卡纸被折成钱包大小方方正正的,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压岁钱”三个字,毛笔小楷,一笔一画都透着精、气、神,哪像出自年近九旬的老人之手。这个“绝版”压岁包至今仍珍藏着,当然,里面的压岁钱早就被换成了糖果、玩偶,糖果转换成我体内聚积的脂肪,玩偶也不堪常年折磨,终成为我的手下冤魂,唯有那个“压岁包”被年年岁岁压在了箱底。要感谢当年外曾祖父的“懒”,没有跑到店里去买个现成的,要不然也不会有这段充满人情味的回忆。试想,动手能力与学术成就相去甚远的他,做起“手工作业”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当然,回忆也不一定都是甜,有时还带着苦。我的父亲,对于他的外公钱仲联就是又敬又怕。父亲从小调皮贪玩,还是个左撇子。在40多年前,人们还不能接受这种先天习惯,士大夫家庭书香门第出身的外曾祖父更是容不得如此这般的与众不同,非得把左撇子的毛病掰过来不可。无奈,父亲顽疾难改。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终于来了个下下策:每当父亲写字时他们用绳子把我父亲的左手绑在椅子靠背上,硬是将左撇子矫正了过来,但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总是别扭,父亲的确能用右手写字了,但那一手字就如同外国人写汉字,惨不忍睹,还不如用左手逍遥自在。而这一切,实际上是外曾祖父在以他的方式表达着对孩子的爱。不过,父亲在外曾祖父家生活时,倒也“逍遥”过。60年代初,外曾祖父带着我父亲去参加学术界的一个会议,住在上海的国际饭店。父亲沾他外公的光,有幸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到了稀罕的炸带鱼。猜想,几十年前,小小的父亲定是摸着圆溜溜的肚子,满嘴鱼腥的跟在他外公的身后心满意足,此刻,“左撇子”事件的不快早被抛在了九霄云外!

  晚年的外曾祖父,深居简出,不领市面,偶尔上街竟然还想拿三分钱买一个大饼。有一年深秋,妈妈花了二百多块钱,给他买了一顶导演帽和一条羊绒围巾,外曾祖父爱不释手,用他那不改的常熟话问:“阿要十几块钱吧?”妈妈听闻一脸的惊愕,但马上附和着说:“差不多吧!”然后他打趣地说:“到底是你们年轻人会买东西,但就是贵了点。”大家笑作一团。

  每次我们去探望外曾祖父他老人家,他总是柱着拐杖,笑盈盈地问:“又买好东西给我吃了!”这倒弄得我们不好意思,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好东西,只是一些小吃罢了。有一回,我和母亲给他送去一些西式小点心,可外曾祖父突发奇想要吃鱼皮花生,这让我和妈妈吃惊不小,要知道外曾祖父在他50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满口假牙了。待我们满大街找到了那种又松又脆的鱼皮花生,他竟兴奋地像个得到了棒糖的小孩子,一边嘎嘣嘎嘣地吃着,一边还不停地说:“蛮好吃的,你们也一道吃呢!”如此高龄的学界泰斗,映着窗户里射进来的阳光,神采奕奕,鹤发童颜。

  有人说:思念的方向都向上……

  “向上”我想是因为那抬头瞬间,可以万里无云,亦可山雨欲来。想想看,云淡风清也好,凄风苦雨也罢,这96年的人生,又怎么可能没有牵绊和变故。只是,清瘦矮小的外曾祖父,终究伴着他行云流水般的诗文,还有为他牺牲良多青梅竹马的外曾祖母(外曾祖母曾任小学校长,是知识女性)一步一步走了过来,终成著作等身的文坛巨擎。

  追随爱人,叶落归根。2003年12月15日外曾祖父落葬常熟虞山,与先走5年的外曾祖母相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怀念任嘒闲
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闲先生已离开我们了。她那慈祥的面容、轻声慢语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总是抹不去。她走得那么匆忙,却又是那样宁静。每年春节,她都要与我互通电话,致此节日的问候。可是,去年春节,我给她去电话时,是她的家人接的,他告诉我,任先生住到儿子家去了。我也没有在意,也没有问她儿子家的电话号码。谁料几天后,朋友告诉我:“任先生逝世了。”后来才知道,她春节前就病了,住进了医院,为了不惊动别人,她瞒住了友人们。任先生1916年出生于江苏丹阳,曾就读于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刺绣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乱针绣创始人杨宋玉是她的老师。1950年她迁居苏州,在苏州市文教局创办的刺绣学校任教,1954年3月苏州市文联为继承弘扬苏州传统艺术,组建了“民间艺术研究组刺绣小组”,聘请任嘒闲、周巽先等担任技术指导,并绣制作品。1957年,市领导决定建立苏州刺绣研究所,以文联刺绣小组为主,由任先生等担任技术指导。半个世纪以来...
· 吴文化—人物春秋—怀念大师吕斯百
今年是我国一代油画大家、先师吕斯百逝世30周年。看到他的画,就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到他在课堂内外对我的教诲,想到他在油画艺术上对我的影响。斯百师是我市江阴华士人,1927年赴法国里昂美术学校学画,后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深造,继而又入儒里油画研究院师从著名画家劳朗士研习。1932年,他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1958年由西北师范学院调任南京师范美术系主任,六十年代初曾教授我们油画。吕先生数十年奔波于国内外,却乡音无改,带着浓重的江阴口音,甚至把江阴土语融入普通话在课堂上讲述,如他尖锐批评那些画得很差的油画是“鸭屎臭油画”,就是一句典型的江阴土语。经他一解释,我们都觉得批评得十分贴切。吕先生十分怀念华士乡间宁静的生活,有时接老母到南京同住,但没几天老人就闹着要回乡下,吕先生对此十分理解。吕先生教油画并不一直盯着学生讲解辅导,常常几天不见他的踪影。记得有一回,部分同学向美术系党总支反映此情况...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
· 吴文化—人物春秋—钱松岩老师
有沿有革,画坛一代名师;克勤克俭,为人千秋楷模。这副对子,是对钱松岩老师一生的概括。1953年,我进江苏省无锡师范读书,由钱老师任我们的美术教师,他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难忘。他指导作画,首先要求学生端正“贰保康鳌盎贰?即“人品”。他认为,学画必须从苦练基本功着手,如画山水,首先要学好传统笔法,包括山石的各种皴法和各派树木等的表现手法,并努力注重发挥创造。他经常强调要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他常说:美术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来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注意提高自己内在的修养,要阅读美术、哲学、文学、甚至戏剧等各方面的作品,并注重写生、速写、素描等基本训练。钱老师言语不多,和蔼可亲,言传身教。他经常到兴趣小组现场表现浑厚沉着的用笔用墨方法。他的功力深厚,用笔如神,画山石浑厚刚朴,竟有铁铸铜浇之效果;画树木古秀含蓄,尤其是松柏画得苍劲有力,古朴动人,韵味十足;他还做到山水、花鸟、人物并茂。这些,使我们饱...
· 吴文化—人物春秋—荣德生·荣巷·钱穆
一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大实业家,面粉、纺织大王;一位是“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半个世纪前,他们相聚在了古镇荣巷。荣德生是荣巷人,钱穆是鸿声人,两个地方虽同属无锡,但一西一东,更何况两人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里求索,一个将自已的企业从沿海办到内地,一个在大江南北的高等院校里云游执教,互不交往是极自然的事。但是,因为一个机缘,大王与大师相会在了荣巷。抗战胜利后,荣德生与其子荣一心等,在无锡投资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在延聘名师时,荣德生选择了钱穆,托人一再致意,盛情相邀。这样,1947年7月,这位国学大师辞别了昆明云南大学,由南国大都市来到了无锡西乡--太湖畔新生的江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钱穆比荣德生要小整整20岁,但在荣德生眼里,钱穆是满腹经伦、见多识广,语语珠玑的大师,故颇为敬重。因此,他奉大师为上宾,把自己荣巷宅第楼上通风、明亮的房间,全让给了钱穆和他所招来担任助教的学生;而自己却住在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