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孝子华宝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孝子华宝,华宝,身历三朝:出生于晋朝,生长于南北朝,逝世于齐朝。《南史》立传说:华宝“

   华宝,身历三朝:出生于晋朝,生长于南北朝,逝世于齐朝。《南史》立传说:华宝“晋陵无锡人也。父豪,晋义熙末,戍长安,宝年八岁。临行谓宝曰:

  ‘须我还,当为汝上头。’长安陷,宝年至七十不婚冠。或问之,宝辄号恸弥日,不忍答也。”华宝的父亲名华豪,在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义熙末年,跟随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去长安出征。临走时,他对年幼的儿子说:“等我打完仗回来,为你结发戴冠(古代礼制为20岁戴冠)。”他们的军队所向披靡,于义熙十三年(417)七月抵长安,八月间大破后秦皇帝姚泓的部队,并擒住姚泓,于九月间斩于建康。第二年的十月,华豪跟随右将军朱龄石出征,在陕西的雍州和大夏的赫连勃勃遭遇,不幸大败而死。噩耗传到无锡,等待戴冠的华宝恸哭不已。从此,他终身不戴冠,不娶妻。到70岁时,他将胞弟华宽的儿子华悫嗣为儿子,世称孝子。后来,南齐高帝萧道成于建元三年(481),赐“孝子”匾额。到唐代将他在惠山华陂的住宅改建成“华孝子祠”,祠中塑华宝像,童髻长须,巍然而坐。在宋代,因华宝和薛天生、刘怀允都是名垂史册的孝子,将祠改为“三贤祠”。明代景泰七年(1456),知县颜肃又恢复“华孝子祠”,并加重修。这座祠屡经兴废,最后一次修复是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

  自晋义熙十三年到今日,已近1600年。期间,华宝18世孙华荣任北京主爵都尉,全家迁居当时的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又3世为华原泉,靖康年间随宋高宗南渡,遂重返无锡故乡,住梅里乡的隆亭(今东亭)。他成了华氏南渡后的第一世祖,如今子孙主要聚居在荡口、东亭两镇,其余散居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老画家吴观岱
吴观岱,字念康,号清翁,晚号江南布衣。无锡人,1862年出生于贫寒家庭。他少时家境很穷,为了生计,父亲送他去一家酱园店当学徒。他很不乐意,学了没多长时间,就偷偷地溜走了。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将他赶出了家门。后来,一位好心的姓顾的人家收留了他,先劝他听从父意去当学徒,他执意不肯,后给他几张国画叫他临摹,他高兴极了,将几张国画临摹得惟妙惟肖。姓顾的认为他绘画很有天才,遂与他父亲联系。父亲却因为家境贫困不同意他去学画。后经叔父从中调解,学费由叔父承担,父亲才勉强答应。吴观岱便从无锡画师潘锦学画。吴观岱善绘仕女,所绘人像能得其神韵。无锡人家凡有丧事,往往要请他为死者画像。一次,无锡有一位姓蔡的钱庄经理找到吴观岱,要他绘一幅大型人物画。他一挥而就,画得栩栩如生。钱庄开张那天,吸引了很多人观看,都夸吴观岱画得好。当时,无锡的名士廉泉南湖看后也十分惊奇,觉得吴观岱是个人才,便邀他到家作客。交...
· 吴文化—人物春秋—泰伯与仲雍
周太王古公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按照世袭制度,应当传位泰伯,但古公父考虑翦商大业,却意欲传位给三子季历。泰伯顺从父意,就偕同二弟仲雍,以采药为父治病为名南奔荆蛮(即今江苏无锡),定居梅里。因兄弟俩能与当地土著群众打成一片,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又能将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与当地农业、渔猎、畜牧生产经验相结合,与当地土著人无保留地相互交流,并且有谦虚礼让的品格,深受当地土著居民的爱戴,故而“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拥立泰伯为首领。泰伯在吴地建立了句(勾)吴国之后,又带领民众兴修水利,在江南开凿了最早、最长的人工大运河(全长21.02公里,称为浍渎,即今天的伯渎港)。他还率领当地民众养家禽牲畜,故而在今天无锡梅村还有“鸭城”、“麋城”(养鹿场)的传说。在泰伯兄弟的带领下,梅里这一带“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句(勾)吴小国也就奠定了基础。泰伯无子,去世后由其弟仲雍继位,成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