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人物春秋—辅助刘铭传治台的无锡人
1863年,年仅24岁的无锡人杨宗瀚经长兄杨宗濂举荐,进入了李鸿章的幕府,担任章奏(秘书)工作,很快就表现出非凡才干。他思路敏捷,才华出众,加之待人谦和办事干练,深得李鸿章的器重和赏识。当时淮军诸将如刘铭传、程学启、郭松林等也钦佩他的文采才华,并结为昆弟之交。由于出众的表现,他以军功擢升道员并赏戴花翎、二品顶戴。
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建省,设台湾巡抚,即以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担任,负责台湾开埠等事宜。刘铭传看到当时台湾草昧未开,百废待兴,而自己戎马出身,缺乏经济建设和城市开发的能力,想起盟弟杨宗瀚的卓越才干,遂数次亲笔写信邀请他速赴台相助。初时杨宗瀚因侯太夫人有病需服侍在侧而犹豫婉辞,后刘铭传又亲笔致函侯太夫人相求,言辞极恳挚,侯太夫人被刘之诚意感动,遂命其儿赴台。1885年冬杨宗瀚到了台湾,刘铭传不禁喜出望外,即檄委“总办商务洋务,兼办台湾开埠事宜”,倚如左右手。
杨宗瀚受命之后,亲自勘踏地势,策划基本建设,筹措矿产资源的开采,无不悉心运筹。在台湾省会台北府,先由政府拨银五万两作为建设启动资金,发动富商林维源、李春生投资建筑建昌、千秋两街。又招来江浙商人募集股款,创立兴市公司,派员到江浙等地招募能工巧匠,在北门滨海商务荟萃之地,兴建了大量商店,扩大商业区规模。那时台北城新建未久,人口只有十多万户,市政设施几乎空白,而市内交通,除依赖骡马、轿子外,别无其他。杨宗瀚乃派人从上海采购人力车五百辆运来台北,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起步。这些以人力拉动的车辆(老无锡叫“黄包车”),在当时很受市民欢迎,大家竞相采用为交通代步工具。此外还从正规军中挑选警察维持地方治安、装设电灯、开凿新式公共水井、购买第一架蒸汽碾路机,开辟马路,以利交通;设置专管市内卫生的机构;为孤寡老人开办养老院;修建大稻埕新式铁桥等,在短短的几年内把台北建成一个近代化城市。
台岛海湾深邃,天然良港众多,杨宗瀚择地兴建码头,并向德国订购“驾时”、“斯美”两艘浅水快轮,在香港定制四艘,由侨商集资购买两艘,成立轮船公司,航驶于台湾与澎湖、上海、香港之间,有时亦驶往吕宋(菲律宾)、西贡、新加坡等地,结束了台湾对外航运一向为英国洋行独占的局面。
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卓著成效,刘铭传感到非常高兴,又委杨宗瀚“督办全省水陆营务,兼办台南台北铁路”,于1887年7月在台北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自基隆至新竹全长106.7公里的铁路最终于1893年建成全线通车,前后历时6年余。这不但是我国最早的铁路之一,而且是中国人自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为了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络,杨宗瀚于1887年委托英商怡和洋行承包敷设由台北沪尾直通福州川石的海底电线58.5公里和由安平通澎湖、妈宫的支线26.5公里,同时又驾调查基隆至台南的陆上电报线600余公里,大大改善了岛内外的电讯交通。在邮政方面,也仿效欧西制度,设立台北邮政总局和各地支局,发行邮票,当时大陆邮政尚隶属于海关,而台湾独立经营的邮政,在全国也是一个创举。
台湾矿产丰富,基隆煤更是质优价廉,运输便利,向为列强所垂涎。杨宗瀚设立煤务局,采取官督商办方式,投资40余万两,购买新式机器开采,使煤产量由过去的年产2万多吨增加到7.7万吨。樟脑、硫磺也是台湾著名特产,他又设立脑磺总局,用新法熬制,年获利3万余两。后垅发现煤(石)油,也曾设立煤油局进行开采。
1889年(光绪十五年)杨宗瀚告病归里休养。他在台数年,辅佐巡抚刘铭传锐意改革,主办新政,膺重任而握要政,殚精竭虑,多有创举。至今虽百余年过去了,台湾当地仍有缅怀他的文章发表。待到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当可告慰于先祖之英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