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改造“凤谷行窝”的秦耀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改造“凤谷行窝”的秦耀,秦耀生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字道明,号舜峰,住于无锡古运河畔。幼年聪

   秦耀生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字道明,号舜峰,住于无锡古运河畔。幼年聪敏好学,于明隆庆五年中进士,累官右都御史,巡抚南赣。在任期间秉承当时宰相张居正主张改革、整顿吏治的意旨,大力推行法治,颇有政绩。万历十四年(1586)讨平南部岭冈李佩文和南雄僧人李圆朗起义,因功擢任副都御史,湖南巡抚。万历十九年(1591),湖广地区旱灾,灾民遍野,饿莩载道,瘟疫流行,死人无数。秦耀动用国库钱粮赈济灾民,使得无数灾民获得重生。这时宰相张居正已罢相,秦耀的嫉恨他为官清廉,妄加攻击。衡州知州沈铁更诬告他侵吞钱粮一万五千两,朝廷未经查证,就将他革职回籍,时年仅47岁。

  秦耀是秦梁的侄儿,回乡后继承了家园“凤谷行窝”,这时他已对从政为官心灰意冷,转而寄情山水,一门心思地改造“凤谷行窝”。耗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经过十年辛劳在园内建成锦汇漪、邻梵阁、含贞斋、卧云堂、知鱼槛、悬淙涧、环翠楼等建筑。又取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寄畅山水阴”诗句,为家园命名为“寄畅园”。十大建筑中的“含贞斋”,原是秦耀的书斋,斋前植有高冲挺拔的孤松,他曾为此吟诗寄托心情:“盘桓抚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洁,吾自含吾贞。”他这时已在向往陶渊明的“抚孤松而盘桓”的隐居生活了。秦耀于明神宗三十二年(1604)去世,终年61岁。

  清初顺治间,秦耀的曾孙秦德藻掌管寄畅园。康熙进士、无锡人嵇曾筠因治河有功,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在返锡祭祖时来寄畅园游赏。秦德藻热情宴请,并向嵇曾筠吐露其曾祖父在明代被人诬陷贪污而革职回乡一事,拟请当朝皇帝给予昭雪,使其牌位能列“乡贤祠”祭祀。嵇建议联络乡绅联名上书,逐级呈上,最后由嵇学士转呈。康熙帝征询嵇学士有关情况,嵇于是回奏秦耀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确系受诬的情节,并建议康熙俯顺民意给予昭雪,赐建“天垣首谏坊”给予旌表,并列“乡贤祠”祭祀。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予所奏。“天垣首谏坊”就建在秦耀故居北二里许的锡山驿馆南50米处。抗日战争前,街东尚留半截坊柱,后在扩建道路时拆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顾可久与“锡谷四谏”
无锡市决定修葺惠山古文化区景观,包括众多的祠堂。位于惠山下河塘的“顾可久祠”,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处。顾可久(1485-1567)字与新,号洞阳,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官职(正八品)。行人司是掌传旨、册封等事的一个机构。正德皇帝朱厚照耽乐嬉游,近小人,信方士,迷炼丹,掠民女,还经常跑到外地去作乐。十四年春,皇帝又下诏要南巡,以兵部郎中黄巩、翰林院修撰舒芬、吏部员外郎夏良胜等为首的100多名中下级官吏纷纷上疏谏阻。结果龙颜大怒,“下黄巩等六人於锦衣卫狱,跪舒芬等百有七人于午门五日”。过了5日,又“杖舒芬等百有七人於阙下”。顾可久有幸忝列其中,被廷杖后,又降职为国子监学正(正九品)。嘉靖皇帝在1522年即位后,录用言臣,顾可久被擢升为户部员外郎(从五品)。正德皇帝无嗣,嘉靖是其堂弟。两年后,嘉靖皇帝要将自己生父兴献王追尊为兴献帝,又是一批中下级官吏上疏极论,伏阙固争。于是,又有...
· 吴文化—人物春秋—邹迪光与惠山愚公谷
邹迪光(1550—1626),明诗人画家,字彦吉,别号六度居士。邹迪光不满四十,便被解职,当他拂衣而归时,竟有千余学生前来送行,且馈赠甚丰。邹迪光回乡后,过着闲居的学士生涯。他经常同享有盛名的文学、戏剧之士,诗酒唱和,风流潇洒。他酷爱园林,因喜欢山水风景,乃用门生馈赠之资及自己的全部家产,买下了惠山之麓的九龙之区“龙泉精舍”,用以建筑私人园林。当时曾有人笑他这是“不米而炊,未卯而求。”他却以愚公意志,今垒一石,明治一沼,建亭台、种异花,植珍石、凿池沼,年复一年,持之以恒,苦心建园十余年,终于把园建成。邹迪光因自号愚公,故名之为“愚公谷”,也称“邹园”。邹迪光认为“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亡论二者俱无,即便有山无水、或有水无山,俱不足胜。”故他以锡惠二山谷地为主体,依山取势,改造地形,使山景与花木建筑融为一体,又以黄公涧为源头活水引入园内,或涧或溪,或池或塘,使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园中筑有...
· 吴文化—人物春秋—五部尚书秦金
秦金,字国声,号凤山,明成化三年(1467)出生于无锡胡埭河西村。父亲秦霖,是位私塾先生。秦金幼年随父到人家的学馆就读。有一次馆主设宴,没有邀请秦金。他父亲很有意见,就出了个上联“东家设宴儿无份”,要儿子对出下联。秦金就以“北阙登科我独先”为对,并说:“儿岂是贪吃的人,请父亲以后不要再讲有关吃的事。”父亲听了,很是赏识。河西村附近有个红庄村,村上有座私塾学堂,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夏季的一天,老师有事外出,嘱咐学生在学堂认真攻读。但这群孩子待老师一走,便到附近河中洗河浴去了。老师回来后对不听话的孩子是又好气又好笑,便出了“千年杨柳当衣架”为上联,要学生对下联。对上了饶他们,对不上要罚他们站着晒毒太阳。正巧此时秦金路过这里,小伙伴们把事情告诉了秦金,秦金稍稍思索了一会,便对出了“万里长江作浴盆”的下联。塾师和村民对秦金的才能都十分钦佩。秦金天资聪颖过人,20岁考中南京举人,26岁进士及第,28...
· 吴文化—人物春秋—秦毓钧其人其事
俗话云:“盛世修谱”。我们锡山秦氏去年编印了《锡山秦氏宗谱谱系图》。这是一本联络图,也可看作简易的家谱,它为即将开始的续谱工作做了准备。锡山秦氏是无锡的文化型大族,在各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大批优秀人才涌现。秦毓钧先生是一位普通的文化人,但在其平凡的工作中,却作出了不平凡的功绩。秦毓钧(1873-1942),字祖同,号平甫,别号一鸣,无锡小娄巷人。1902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在上海《申报》、《时报》工作,1912年入中华书局参与编纂《中华大字典》。1918年回锡,1920年任《锡报》总编。1925年,秦毓钧创办《无锡新闻》报,以“彰一邑之公是公非”为办报宗旨,能秉笔直书报道消息,持论公正。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秦邦宪曾以“”的笔名常在其副刊上发表文章。锡社被反动政府查封时,秦毓钧即以《哀锡社》痛斥政府的无耻行为。秦毓钧十分关心地方名胜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寄畅园当时是秦氏家族的私家花园,自明代正德年...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