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构筑“真赏斋”的华夏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构筑“真赏斋”的华夏,华夏,字中甫,号东沙,无锡荡口人华幼武之后裔,华彦清之孙,生于明孝宗弘治年间

   华夏,字中甫,号东沙,无锡荡口人华幼武之后裔,华彦清之孙,生于明孝宗弘治年间。他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兼书画彝鼎的鉴赏家,世人称他为“江东巨 眼”。也由于他家藏书画、金石、鼎彝甚多,故当时名流都要到他的住处——荡口鹅湖东沙泾作客。其中沈石田、文征明、祝枝山更是常客。文征明和他是世交之谊,特 意为华夏作过两幅《真赏斋图》,均是晚年代表作,还赠送他书法《出师表》。华夏收藏到王羲之的《袁生帖》真迹,文征明为之题写其始末,两人情谊之深,于此可见。

   华夏一生对文物保存最大的贡献就是构建“真赏斋”。特别是“真赏斋”中的《真赏斋帖》,有人甚至认为它的艺术价值超过了最早的古代名帖《淳化阁帖》,当 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还值得研究,不过由此可见其珍贵。
除掉名贵书画法帖外,还有夏商周三代鼎彝,也都是难得的。文征明在《真赏斋铭》中说:“有贤中父牗甫牘,奇文是欣。少也师古,老而弥勤。新斋翼翼, 图籍祁祁”。对华夏本人的作为给予称赞,对真赏斋收藏之丰,予以肯定。

   《真赏斋帖》分上、中、下三卷,辑刻于明嘉靖元年牗1522牘,均属华夏珍藏的魏、晋法帖,由文征明父子亲笔勾摹,“刻石第一手”章简甫操刀,摹勒之精 妙,被赞誉为“止下唐时书丹刻一等,《淳化》、《太清》俱不及也”。真赏斋曾失火,据清代学者高士奇说:“摹入真赏斋贴者,以火前刻本较之,毫发不爽”这因为前 后两刻本俱精,实乃一人摹勒所刻,但火前本极少,为世人所重。据传,原刻石后被无锡近邻、金坛王肯堂藏入“郁风斋”。

   华夏的藏画,珍品也极多,其中就有唐代王维的画作《辋川图》,这幅名画画得山谷盘旋,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据说宋代诗人秦观患病卧床,好友高 符仲指着《辋川图》对秦观说:“看看这幅图画可以治好你的病”,秦观初看《辋川图》精神就为之一振,观摩数日,好像与王维一起同游辋川别墅,果然病愈。

   华夏的藏书正如文征明所说“图籍祁祁”,收藏极丰,而且多为早期善本,如《刘氏史通》和《玉台新讠永》为南唐初刻本,聂崇义的《三礼图说》是北宋的精 帙。所有藏品都盖有“真赏斋印”和“东沙居士”的钤记。《真赏斋法帖》石刻原在无锡荡口鹅湖东沙泾,现在无锡惠山二泉的左侧华孝子祠壁上,因其文化价值极高而闻 名于世。

   华夏还在鹅湖东沙泾建有东沙草堂,并亲自为此赋七言律诗一首:春风湖上偶相寻,花径逶迤草阁深。炼药自调丹火候,枕书常卧琴梧阴。逃名已得全身术,博物 聊存好古心。白发追从宁厌数,阮家修竹旧成林。

   这首诗写出了华夏的为人、意趣,以及为什么隐居逃名的原因。如今华夏构筑的东沙草堂和真赏斋早已湮没无存,庆幸的是他收藏的珍品多数还留存后世,可惜不 少珍贵文物已流散在国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我的“访学”导师
在当今历史学界,范金民这个名字越来越受到学人关注,这位无锡籍著名学者,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出生的他,正值事业辉煌的中年。去岁初秋,我“访学”南大,师从范老师学习,有幸忝列门墙,聆听教诲。在仅一学年的交往中,范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认识范老师之前,我曾听过两位南大教授的讲座,水平都很高,于是对南大、对南大教授,内心总是充满敬仰。到南大历史系报到后,我用电话和范老师取得联系。我唐突地问:“听人讲您是无锡人,是吗?”当对方传来肯定的回答后,我们两个无锡人便操起了乡音。范老师询问我生活安顿好了没有,有什么困难,话语亲切,这使我原有的紧张情绪顿消。两天后有了第一次见面。范老师个子不算高,不胖不瘦,脸庞带着江南人的灵秀。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相互认识后,我又唐突了一句:“您这么年轻就当博导啦。”想不到范老师把博导看得那么淡,半开玩笑地说:“你在这里也是博导。”这...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
· 吴文化—人物春秋—孝子华宝
华宝,身历三朝:出生于晋朝,生长于南北朝,逝世于齐朝。《南史》立传说:华宝“晋陵无锡人也。父豪,晋义熙末,戍长安,宝年八岁。临行谓宝曰:‘须我还,当为汝上头。’长安陷,宝年至七十不婚冠。或问之,宝辄号恸弥日,不忍答也。”华宝的父亲名华豪,在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义熙末年,跟随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去长安出征。临走时,他对年幼的儿子说:“等我打完仗回来,为你结发戴冠(古代礼制为20岁戴冠)。”他们的军队所向披靡,于义熙十三年(417)七月抵长安,八月间大破后秦皇帝姚泓的部队,并擒住姚泓,于九月间斩于建康。第二年的十月,华豪跟随右将军朱龄石出征,在陕西的雍州和大夏的赫连勃勃遭遇,不幸大败而死。噩耗传到无锡,等待戴冠的华宝恸哭不已。从此,他终身不戴冠,不娶妻。到70岁时,他将胞弟华宽的儿子华悫嗣为儿子,世称孝子。后来,南齐高帝萧道成于建元三年(481),赐“孝子”匾额。到唐代将他在惠山华陂的住宅改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