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创办棉纺工业的杨氏兄弟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创办棉纺工业的杨氏兄弟,杨延俊,其家世居无锡市北门旗杆下,与李鸿章同中举人,同考丁未科(1847年)

    杨延俊,其家世居无锡市北门旗杆下,与李鸿章同中举人,同考丁未科(1847年)礼部会试。鸿章试首场后即患病,延俊给他请医治病。殿试,两人同第进士,故私交甚厚。他的两个儿子宗濂、宗翰均在李鸿章门下效力。

  杨宗濂是杨延俊的长子,咸丰末年以户部员外郎身份在家乡无锡督办团练时,李鸿章援师东下,宗濂率所部参加淮军并为先导,后提升为道员。李鸿章创北洋武备学堂,奏请宗濂负责其事,培养了很多军事人才。

  光绪十六年(1890),任直隶通永道时,京城发大水,宗濂负责赈灾,并大治水利工程,疏通河道,使数万顷农田成为肥沃之地,当地民众特树碑颂德。以后又历任布政使、按察使、长芦盐运使等。

  杨宗翰是杨宗濂三弟,字耦芳,先入淮军幕府。李鸿章十分赏识他的才干,曾夸赞说:“杨三才捷,非他人所及。”清廷设台湾省,命淮军重将刘铭传任巡抚。因得李鸿章的推荐,宗翰得以协助刘铭传建设台湾。

  杨氏兄弟宗濂和宗翰最大的贡献是创办民族工业。先是宗濂与人合办天津自来水公司。宗翰因李鸿章电召由台返沪接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只数月工夫即获利数十万两。不幸织布局遭大火,宗翰因此忧郁成疾,而由盛宣怀接办其事。宗翰病愈后,返回家乡无锡与兄宗濂筹措资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纱厂,厂名业勤纺织公司。杨宗翰担任总办,生产“四海平”牌粗支纱,厂址就设在无锡羊腰湾。宗濂也于1902年督办顺直机器织布局,又主办了绛州纱厂。其后宗濂三子及其堂弟又于无锡周山浜长广桥创办广勤纱厂,规模超过业勤纱厂,纱布畅销全国。

  无锡杨氏弟兄——宗濂与宗翰创办棉纺工业对我国后来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创办《无锡白话报》的裘廷梁和裘毓芳
裘廷梁,字葆良1857—1943,家住无锡城内沙巷。早年有才名,为“梁溪七子”之一。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会试落第,即致力于开通民智及变法维新的宣传,是一位鼓吹新学的维新派人士。他认为要富国强民,必须启迪民智,而启迪民智,就必须办学校,写白话文,办白话文报纸。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即与他的堂侄女裘毓芳在家乡无锡创办了《无锡白话报》(后改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白话报的宗旨是用通俗的文字介绍俄皇彼得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故事并普及科学知识。百日维新失败后,被迫停刊。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留日学生杨荫航组织的励志学会,任会长。光绪三十年1904,无锡成立锡金学务公所,被推为总董。他主持恢复立矣实、东林和三等学堂,并设立四城小学、乐歌补习所和初等师范学堂。从此,他大兴办学之风,三年间创办新学堂数十所。入学人数2800余人。裘廷梁为人正直、不苟同,坚持正确的主张。比...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我的“访学”导师
在当今历史学界,范金民这个名字越来越受到学人关注,这位无锡籍著名学者,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出生的他,正值事业辉煌的中年。去岁初秋,我“访学”南大,师从范老师学习,有幸忝列门墙,聆听教诲。在仅一学年的交往中,范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认识范老师之前,我曾听过两位南大教授的讲座,水平都很高,于是对南大、对南大教授,内心总是充满敬仰。到南大历史系报到后,我用电话和范老师取得联系。我唐突地问:“听人讲您是无锡人,是吗?”当对方传来肯定的回答后,我们两个无锡人便操起了乡音。范老师询问我生活安顿好了没有,有什么困难,话语亲切,这使我原有的紧张情绪顿消。两天后有了第一次见面。范老师个子不算高,不胖不瘦,脸庞带着江南人的灵秀。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相互认识后,我又唐突了一句:“您这么年轻就当博导啦。”想不到范老师把博导看得那么淡,半开玩笑地说:“你在这里也是博导。”这...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 吴文化—人物春秋—构筑“真赏斋”的华夏
华夏,字中甫,号东沙,无锡荡口人华幼武之后裔,华彦清之孙,生于明孝宗弘治年间。他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兼书画彝鼎的鉴赏家,世人称他为“江东巨眼”。也由于他家藏书画、金石、鼎彝甚多,故当时名流都要到他的住处——荡口鹅湖东沙泾作客。其中沈石田、文征明、祝枝山更是常客。文征明和他是世交之谊,特意为华夏作过两幅《真赏斋图》,均是晚年代表作,还赠送他书法《出师表》。华夏收藏到王羲之的《袁生帖》真迹,文征明为之题写其始末,两人情谊之深,于此可见。华夏一生对文物保存最大的贡献就是构建“真赏斋”。特别是“真赏斋”中的《真赏斋帖》,有人甚至认为它的艺术价值超过了最早的古代名帖《淳化阁帖》,当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还值得研究,不过由此可见其珍贵。除掉名贵书画法帖外,还有夏商周三代鼎彝,也都是难得的。文征明在《真赏斋铭》中说:“有贤中父牗甫牘,奇文是欣。少也师古,老而弥勤。新斋翼翼,图籍祁祁”。对华夏本人的作为给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