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孙洙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孙洙,孙洙(1711—1778),清代金匮县(即今江苏无锡)人,别号蘅塘退士,曾编

    孙洙(1711—1778),清代金匮县(即今江苏无锡)人,别号蘅塘退士,曾编选了《唐诗三百首》。所选的诗大都具有代表性,艺术性强,流传广泛。曾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的说法,成了读书人最喜爱的诗集。

  孙洙家境贫穷,自幼即爱好学习。据传冬季天寒,家中无钱备炭火取暖,他却手中握着一根木条,诙谐地说“木能生火”,以抵御寒冷。由于学习勤奋,学业大有长进,15岁就中了秀才,33岁中了举人,40岁得中进士。得中进士第二年他被派往大城县牗当时属河北顺天府牘任知县。孙洙到任即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为了预防水灾,他甚至捐出自己的薪俸疏浚河道。在他与百姓共同努力下,大城县三年获得丰收。

  孙洙为官时仍好学不倦。大城县官署陈旧窄小,他就将用作厨房的老屋辟为书房,给它取名“补庄”。

  在房中置放了大量图书,一有空暇即在这“补庄”书房里浏览、诵读,不知疲倦。在这里他曾留有“自悔不作田舍翁,薄田一顷勤春农,误戴儒冠学干禄,廿年狂走迷西东”。表现出对官宦生活的厌倦,流露出回乡归隐的心情。朝廷赏识他博学多才,特授他为“文林郎”的官衔,并两次令他为山东乡试的同考官。

  孙洙能文善诗,特别是对唐诗情有独钟,但考虑到《全唐诗》数万首,当时虽有不少选本,也皆体例不一,良莠不齐,风格各异,读者难以接受,于是下决心编选《唐诗三百首》。为此,他下了一番苦功,将数万首唐诗按照盛唐、中唐、晚唐作品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诗体,如古风、乐府、律诗、绝句,编选了310首有代表性的作品。编选时还特别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因此,不仅包括久负盛名诗人的诗作,而且还有名气不大,甚至无名氏佳作。在编选时还对作者的简要生平、籍贯以及诗意作了夹注或说明。

  由于孙洙的选本,一些唐诗佳作得以广泛流传。

  孙洙还著有《异闻录》等。乾隆四十三年(1778),孙洙去世,终年68岁,安葬于无锡景云乡陈湾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孙子兵法》的孙武
孙武,世人称他为“孙子”,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所著《孙子兵法》13篇,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是齐国人,寓居吴国,因熟谙兵法,进见吴王阖闾。阖闾说:“你的13篇兵法,我已全部读完了,是否可以小试一下,你是怎样操练阵势的呢?”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阖闾从宫中选出180多位美女,又委派他的两位心爱的夫人任队长。孙武在将台上不止一次发号施令,可是这些“女兵”却不当一回事,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宣布:“我反复宣布和告诫大家,而你们却视同儿戏,不认真执行,这是队长的过失。”说完下令斩掉两位队长的脑袋。阖闾大吃一惊,急忙传下命令说:“我已知将军能用兵了,千万不要杀掉我的两位夫人。”孙武却说:“将在军中,君令有所不受!”坚持杀掉两位夫人,另选队长,继续操练。这一来没有一个人敢不听命令,确实像一支军纪严明的部队了。孙武操练完毕后,派人向吴王报告说:“现在部队已经训练得很整齐了,请君王检阅,随君...
· 孙洙
生平家贫,隆冬读书,手中握有一块木头,谓“木生火”可御寒。担任过景山、上元县府的官教习。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任直隶、山东知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春天,孙洙不满于当时流传的《千家诗》选诗不精,与妻子徐兰英商议编选唐诗。他依据沈德潜(1673年—1769年)的《唐诗别裁》及王士祯(1634年—1711年)的《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为主,杂以其他唐诗选本,“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模仿《诗经》的规模,编成《唐诗三百首》,共三百一十首。其题材广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边塞军事、宫闺妇怨、酬酢应制、宦海升沈、隐逸生活等。但《唐诗三百首》也有一些遗珠之憾,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乐府》以及皮日休等人的作品,均未被选入。孙洙还有《蘅塘漫稿》、《排闷录》、《异闻录》。
· 吴文化—人物春秋—直声亮节的孙继皋
孙继皋(1550—1610),字以德,号柏潭。无锡双河尖人。明隆庆元年(1567),18岁时中了秀才。万历元年(1573),24岁的孙继皋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次年二月,孙继皋去北京参加会试,后得中殿试第一。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开始崩溃。朝廷为了挽回这种局面,向参加殿试的人策问治国的对策,殿试的题目为“问典学立政之要”,孙继皋胸有成竹,一挥而就。他在试卷中这样答道:“以典学之本,在于纯心之道,而立政之要,在于任人之道。典学立政,相辅相成。学以基政,政以显学。纯心以为学,而任人之本即存;任人以立政,辅学之资有赖”。孙继皋引经据典,议论恢宏,条理清晰地把典学与立政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阐述得十分透彻。接着,他又强调:“人主端其本以为学,而后可以立天下之治厚;审其要以出政,而后可以弘天下之治仕”。当时,明神宗继位才两年,因此,孙继皋在对策中又强调了人主继位之初,典政立学尤其...
· 吴文化—人物春秋—孙明善山水观
明善君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情感的画家。其人敦实厚道,一米八的个儿,黝黑的脸堂,一派南人北相,聪明善良,细心地道;其所居无锡城中一处老式旧宅,有前厅后院,院中芭蕉修篁,花卉盆景,厅中波斯猫,北美犬绕膝,鱼缸中乌龙、珍珠戏游……书斋在二层阁上,名谓“梁溪草庐”,画册法帖列其案上,山水花鸟布其壁间。他生活在这艺术情趣中,正是其乐无穷。明善君自幼好山水,长于江南水乡,游于太湖之滨,故土家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荡其心灵,养其画理,先贤云林高士于五湖三茆二十余载,明善君抚今追昔,观闲云野鹤,听涛声松风,咏山林流泉,驾轻舟探幽,踏着先贤的足迹,于湖山自然之中作“逍遥游”。烟云养气,六法生技。多年来,他全身心地倾注于对古法传统的浸淫之中,云林之荒寒萧远,石涛之幽渺恬静,大痴之奇宕雄肆、髡残之苍郁冷逸,无不心摹手追,醉心其间。笔墨的提炼,自然景物的造化,提供了无限畅想空间,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春染江南...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