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徐寿开创了中国机器造币史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徐寿开创了中国机器造币史,徐寿(1818-1884)无锡人,中国近代化学之父,中国近代造船、造舰、造机

    徐寿(1818-1884)无锡人,中国近代化学之父,中国近代造船、造舰、造机奠基人。他系统地翻译引进西方先进化学知识,他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 机、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中国第一批六艘兵船“恬吉”(惠吉)、“操江”、“测海”、“海安”、“驳远”、“澄庆”等号及船上各式枪炮。鲜为人知的,徐寿
还是我国最早用机器制造金属钱币的开创人。

   徐版银元徐寿制造银元早有传闻,他在仿制墨西哥银元过程中,不仅造出了银元,还掌握了制造金属钱币的技术,为其后开创机制金属钱币积累了经验。十九世 纪,墨西哥银元流入,徐寿早就想改革我国历史上沿用下来的翻砂造币的落后方法,然而,那时中国近代工业还无踪影,没有蒸汽动力机,没有制币的压力机,也没有机床 加工模具。可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仿制墨西哥银元。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以前,徐寿在家乡无锡社降里,采用类似“模”的方法,利用物体下落,取得冲力,把银子坯料冲压成银元。他先用两块钢板,镂刻好正反两面 不同花纹,,再制成银元的金属模子,然后校正银子份量,溶化成饼,置入金属模具内,经设定的温度下,在高层上悬一石椎。用绳牵之,往下一放,石椎则沿着木制轨道 猛然坠落,用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冲击,制成银元。这种银元拿到市场上交易,即使老于商贾的人,也误以为墨西哥银元的新版呐。因这种银元含银量高,邑人乐于使用,并 称以为徐版银元。当时,一个英国商人韦廉臣还特意向徐寿换了几十枚银元,送到伦敦博物馆去,至今犹存。

   徐寿仿制银元时,要对墨西哥银元,图案花纹、币重、形状尺寸、含银纯度进行分析,然后对徐版银元进行设计。现将两种银元不同处介绍如下。
墨西哥银元:边缘花纹呈蜈蚣形,重量为中国老秤七钱二分,含银纯度约95%,币面英文字体字母似美术体。正面神鹰双翅窄小,占币面积<徐币20%。

   徐版银元:边缘花纹显简单直纹,重量为中国老秤七钱三分八厘,含银纯度〉95%,币面英文字母为印刷体。正面神鹰双翅雄伟,占币面积>墨币20%。

   两种银元经过对照比较,可见,徐版银元在图案刻版、文字清晰、含银纯度、银币重量等方面,均超过了墨西哥机制银元,并易于识别。徐版银元现已难得一见, 实属珍罕,是钱币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

   徐寿机器造币1867年,徐寿由安庆军械所奉调到上海江南机器局“首任襄办”。翌年,徐寿完成了模具设计、车削加工、淬火等事和在模具上镂刻钱币二面图 案、文字、钱币直径、厚度、方孔冲制及冲压力等计算,在江南机器局利用国内最大功率的冲床,试制成金属钱币“当十制钱”。

   “当十制钱”,是我国机器币中规格最大、质量最高、制时最早、造型精美的金属币,然而,由于清政府衰败,已无财力批量生产这种精美的金属钱币了。

   “当十制钱”,正面有“天子万年”字样,反面按逆时针方向阅读有“江南试造当十制钱”字样。徐寿制币,共有二个币种,钱币直径39毫米,币重25.5 克,黄铜材质。试造币数量稀少,难以寻觅,已为珍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我国近代科学家先驱徐寿
徐寿(1818—1884年_,号雪村,是晚清杰出的科学家,世称“化学之父”。他生于无锡山北乡社(原属钱桥),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事母至孝,秉性朴实无华。年轻时,正值鸦片战争以后,东南地方屡遭外人入侵,徐寿愤而放弃旧学,专攻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当时能做这方面试验的器械极少,徐寿与同乡人华蘅芳经常在一起,绞尽脑汁切磋研讨这方面的学问,往往多方搜求也只能得到其中奥秘的十分之一。为了试验光学方面的知识,曾多方求购三棱玻璃,始终未能得到,于是动手将水晶印章磨制成形,从而弄懂光分七色这一光学原理。又如为弄懂弹道抛物线原理,就在不同远近的地方设置射击的靶子,从不同角度进行射击,记录数据,从而获得理解。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尤其精于机器制造。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先后在安庆、江宁设机器制造局,徐寿参与其事。他与同乡华蘅芳,还有吴嘉廉、龚芸裳等共同制造木质轮船,推求机器动力原理,测算汽机。制造机器皆出于徐...
· 吴文化—人物春秋—宜兴作家徐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兴市文联副主席徐风的长篇小说《公民喉舌》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20万字的小说一面世,即引起文坛关注,《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和《文艺报》都刊登了评介文章。这部小说以饱满的激情,通过媒体记者的视角,推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而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以及环境、腐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徐风笔下都有描述和揭示。徐风少年辍学,早年当过工人,办过小报。来自底层兼刻苦自学是徐风成为作家的惟一途径。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他也由此从文化部门调入宜兴电视台。从此,他“日出而记者,日落而作家”。熟悉徐风的人都知道,这些年他一直是手握两支笔,一支是钢笔,一支是摄像机,在文坛和电视圈不断推出力作而引人注目。同时用两支笔抒写社会人生,超人的精力从何而来?他的回答是:“作家的良知和责任,让我的两支笔有着抒写不完的东西,就像上了拳击场,总是在不断的跳跃中挥舞出拳而停...
· 吴文化—人物春秋—京剧老人徐再蓉
刚过72岁寿诞的京剧演员徐再蓉,原名玉英,幼迷京剧,得前辈名票孙屏芳及其父启蒙。1947年,李万春来锡演出全本武松,年方14岁的徐再蓉,同台插演了《宇宙锋》,锋芒初试,崭露头角。1950年,聪慧过人的徐再蓉被王玉蓉慧眼识得收为门生。正在无锡县女中(今市11中)就读的她,再也按捺不住献身京剧事业的雄心,由王玉蓉携京投其师、中国戏剧学校王瑶卿校长名下。经王校长提议更名再蓉。王瑶卿是梅兰芳之师,这就有机会常见到梅大师了。她在校苦练6载,学过青衣、花旦各流派传统剧数十出,文武兼攻,尤擅刀马旦,著称一时。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后,1956年入中国实验京剧团,后调福建省京剧团。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饮太湖水长大的徐再蓉,思乡心切,1975年调回无锡,受聘于无锡艺校任讲师,为培养锡剧演员的武功尽心尽力,培养出了过志红、黄静慧、周向红和小生潘佩琼等一批锡剧新秀。在徐老师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数上世纪5...
· 吴文化—人物春秋—徐悲鸿故里的寻访
他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不会意料到自己能够走得那么远,那么久。少儿时期的悲怆生活,青年时期的鸿燕之志,也许还能从他那始终沉静深厚的目光里追寻到丝丝印痕。110周年,这样绵长的数字不得不让人怀想,恍若隔世的背景之间,一个“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不朽生命,就是从这里起步。日前,我们在这样一个寒风骤起的季节赶到了宜兴市屺亭镇。冬日的阳光慷慨地铺洒在通往徐悲鸿故居的曲折小道上,仿佛是一种自然的礼遇。塘河西侧的悲鸿故居就在小道尽头的转弯处“突然而至”。这是一处“开门见河”的旧式房屋,包括徐悲鸿原生活起居间,弟妹生活间,徐父授课书房等。船舶驶过河面的背景声中,那些曾经濡染了悲鸿生命气息的旧物静置屋中:一台老式的交流电收音机、一张积满灰尘的破旧藤椅、还有一张只剩框架的简陋木床……它们与几间屋中挂满墙壁的黑白照片一起,构成了一种对于徐悲鸿真实存在的“复原”。“因河道疏通拓宽,徐悲鸿故居在1970年被拆除,仅...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