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老画家吴观岱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老画家吴观岱,吴观岱,字念康,号清翁,晚号江南布衣。无锡人,1862年出生于贫寒家庭。

    吴观岱,字念康,号清翁,晚号江南布衣。无锡人,1862年出生于贫寒家庭。

   他少时家境很穷,为了生计,父亲送他去一家酱园店当学徒。他很不乐意,学了没多长时间,就偷偷地溜走了。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将他赶出了家门。后来,一位好心的姓顾的人家收留了他,先劝他听从父意去当学徒,他执意不肯,后给他几张国画叫他临摹,他高兴极了,将几张国画临摹得惟妙惟肖。姓顾的认为他绘画很有天才,遂与他父亲联系。父亲却因为家境贫困不同意他去学画。后经叔父从中调解,学费由叔父承担,父亲才勉强答应。吴观岱便从无锡画师潘锦学画。

   吴观岱善绘仕女,所绘人像能得其神韵。无锡人家凡有丧事,往往要请他为死者画像。一次,无锡有一位姓蔡的钱庄经理找到吴观岱,要他绘一幅大型人物画。他一挥而就,画得栩栩如生。钱庄开张那天,吸引了很多人观看,都夸吴观岱画得好。当时,无锡的名士廉泉南湖看后也十分惊奇,觉得吴观岱是个人才,便邀他到家作客。交谈以后,廉泉对他说:“你如果跟我去北京,不愁全家生活,一切车费吃住,全由我负担。”

   吴观岱随廉泉来到北京后,住在廉泉家里,颇受器重。廉泉收藏的明清画家作品十分丰富,名迹甚多,吴观岱日夕临摹,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深得廉泉的赏识。廉泉拿出他所藏的历代名画,供他学习。从此,吴观岱画风大变。

   当时画坛多重“四王”和吴恽而鄙视石涛和八大山人,廉泉却独具慧眼,尽力搜集石涛作品。吴观岱对石涛也推崇备至,竭力吸收石涛画技。他在京师仿石涛之作,无论用墨落款,神韵莫不逼似,有“石涛再世”之称,故而,吴观岱成为近代史上提倡石涛画的先驱。

   后来,吴观岱专攻山水,很快形成了博大雄健的画风。当时,廉泉还为他在清政府“如意馆”谋得一职,画技日益进步。光绪三十二年1906,廉泉在上海创办我国近代第一家出版机构——文明书局。吴观岱为了感谢廉泉的提携,尽心尽力地帮助廉泉做了大量工作。直到北伐胜利后,文明书局因遭大火烧毁,吴观岱只得回到自己家乡——无锡。

   吴观岱回到无锡后,名声大振,求画者纷至沓来,人们尊称他为“江南老画师”。他的绘画,都以“江南布衣”具名。

   1929年,吴观岱不幸在一次宴会上突然发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67岁。

   他的传世之作有《虹桥遗事图》、《松壑鸣泉图》、《寒梅冷水图》、《采莲图》等并有《觚庐画萃》一书行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苏州三老
在苏州书画界,谢孝思、张辛稼、吴养木三位老画师,不仅德高望重,而且书画俱佳。我生也晚,却有缘与三位老画师均有过一面之识。1980年春节期间,丹阳正则艺专的部分校友为纪念丹阳正则艺专创始人,现代大画家吕凤子先生,在无锡举办了一个包括吕凤子先生遗作在内的书画展览,品位很高,气氛也好。我看过后,随手写了一则报道,报道在《无锡日报》上登出来后,初八这天,我接到邀请,与正则艺专的部分校友乘船同游太湖。那天,天色阴霾,雪后的阴冷,令人凛凛生寒,沿途的景色萧瑟而枯寂,但游船内的气氛却很热烈。大家围着时任苏州人大副主任的老画师谢孝思,还有吕凤子先生的公子吕去疾教授,柳莲村画师等人,纷纷求画索字。尽管我也是书画作品的爱好者,但开口去讨的事是做不出的,所以,一直只在一边旁观,倒是上船后才结识的吕去疾教授的女儿胡西冷为之不平。她把我拉到谢孝思的面前,说,“这位就是给你们写报道的作者,您也要为他写条字作个留念。”...
·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名画家吴荣康
夜阑人静,一灯如豆,思绪万千。吴老荣康走了,走得突然,出人意料。记得吴老生前一周,我到府上拜谒,求他为《太湖美·中国书画展》提供作品。他躺在躺椅上,精神尚好,说:“征稿启事早已看到,就等你来取了。”他关照儿子拿出一张《太湖锦鳞》图参展。吴荣康先生号吴山,又名敖生,年轻时师承江南名画师胡汀鹭、贺天健、陈旧村;在国立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时,又得艺术大师徐悲鸿、潘玉良、陈之佛亲授,因为和徐悲鸿同乡,特别受到大师宠爱。吴老是个不善交游的本分人,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在江苏省立无锡师范任教时,和国画大师钱松岩同事,私交甚笃,画艺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老教学之余,挥笔不辍。他取浙派水墨苍劲、雄健挺拔之骨,兼用清新淡雅、秀颀飘逸之风,又吸收西洋画空间和光色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精研花鸟,所绘花卉翎毛,笔致工秀,落墨流畅,形神兼备。尤擅长画鲤鱼,画鲤鱼有70多年历史,他把鲤鱼养在缸中,日日...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名士刘继增
清末民初,无锡历史上人才辈出。可是,有一位真正的学者却一直被人们忽略,以致被遗忘了。那就是刘继增(1843-1905年),字梁渔、长高,号石香,又称寄沤。平生不以科举为念,穷毕生心力钻研学问,晚年更是杜门不出,搜罗金石,考订古籍,乐此不疲。著有《寄沤文钞》、《寄沤诗钞》、《寄沤词钞》、《惠山竹枝词》和《忍草庵志》等著作,编著参订有《南唐二主词笺》、《泰伯梅里志》等,而他又精通书法丹青,故俞曲园又有“诗书画三绝”的评语。因为刘继增晚年居留沪滨,身后著作散佚严重,因此今天后人已经难窥全豹了。但仅就所能见到的遗存,也已经称得上丰富。刘继增的书法我见过不少,行书瘦劲秀媚,很得李北海的神髓。严毓芬在《寄沤文钞˙序》中记述:“余少时读书城东钱氏之漱芳书屋,日莫课罢,偶从朋好至酒楼,见横额一颜曰:‘酲红’,字绝秀劲,末署寄沤二字。余不知谁何,询同座者,曰:此吾乡宿儒刘先生石香也。”刘继增三十一岁时适逢老...
· 吴文化—人物春秋—明代大画家王绂
明代的王绂(136-1416)是我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他字孟端,号友石生,无锡人。王绂小时候勤奋好学,10岁能诗,15岁就游学于邑庠(县乡学)。永乐初年,因为善书法,他被荐入文渊阁,参加《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永乐十年(1412年),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内阁中缮写文书的官员)。永乐十一年和十二年,他两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北巡,创作了著名的《燕京八景图》。永乐十四年(1416),在北京官邸病逝,墓葬惠山西面的钱桥。后人在惠山五里香塍建造王孟端公祠,来纪念这位明代画家的“开山手”。王绂的墨竹画得特别好。他吸收宋元画竹之长,并得到石室先生、梅花道人的遗法,又独辟,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墨竹,随意挥洒,气势纵横,清翠挺劲,更添逸趣。董其昌称其墨竹是“国朝开山祖”。王绂画竹的成就,对明朝一代影响非常深远。王绂的山水画也很出名。其水墨淋漓学吴仲圭,层峦叠嶂学王叔明,古木茅亭则学倪云林。他吸收前代画家水墨画法的...
· 吴文化—人物春秋—画家马大小记
川蜀山奇人奇。陈子庄先生的高足马大马癸先生乃当今画坛奇才,其年龄六秩有一,曾随蜀中方少渊先生习书、从陈子庄先生研画、跟谢慕沙先生攻诗文、词章、哲学,可谓名师出高徒。其性坦率耿直、诚恳厚道、宽博大度;为艺笔墨酣畅雄肆、意趣独具,蕴含真善美、重大拙。观大马癸师之作,个性鲜明,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之审美通感。其身处蜀都,于吴域地隔千里之遥;又行踪无定,远避市嚣,隐迹湖山,虽交通便利而行踪难测;惜乎不能随其左右,诚可恨叹!大马癸师数年前二游无锡,予有幸得识先生,侍陪左右旬日;后予又与同事数人,赴蜀之蓉城游览,蒙先生悉心照拂,盛情款待,其乐融融,亲密无间。先生不计辈份,抽暇与予通函数十过,毛笔书写,情词恳切,或叙近况、或言心得、或嘱画技,或惠墨宝,以恩重如山,情深似海颂之,也不能说言过太甚。大马癸师三次来锡时,余竭力介绍给乃师许墨林先生,许师遂与之订金石芝兰之交,许师为其写文发表于无锡日报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