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廉泉和《南湖东游草》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廉泉和《南湖东游草》,廉泉(1868-1932),字惠卿,号南湖居士,无锡人,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

    廉泉(1868-1932),字惠卿,号南湖居士,无锡人,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中,他是提倡改革的签 名举子之一;在三十岁起就任清政府的户部郎中时,以诗闻名京师,因特别喜好咏诵夕阳,人称“廉夕阳”;1904年辞官南归,在上海与丁宝书等人创办“文明书 局”,编印教科书,率先使用珂罗版印刷工艺;他积极提倡办学,曾协助创办无锡早期的学校竞志女学、三等学堂,捐出自己的私宅用做学生宿舍,并资助一些青年留学日 本;其妻吴芝瑛与秋瑾有金兰之谊,秋瑾被害,他协助吴芝瑛将秋瑾遗骨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并请无锡著名画家吴观岱描画了《西泠寒食图》,还在秋瑾就义处轩亭口建立 “风雨亭”,在杭州南湖小万柳堂别墅内建立“悲秋阁”,以志;辛亥革命时,他与孙中山有所联系,还将自己在京中的寓所作为革命党人住宿和活动的场所。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权,廉南湖先生大感失望,于是在1914年东渡日本,在东京设扇庄,介绍中国书画,与日本文化名流咏诗作赋、推敲金石、鉴赏文物, 颇有影响。

   此间,南湖先生撰写了大量诗稿。

   南湖先生在日本有一位女性友人,名叫藤田绿子,当时是东山寄庐的书记,后来成为新闻记者,她特别钟情中国文化,对南湖先生的诗爱不释手,遂自告奋勇,不 要酬劳,四处搜集牞亲手誊抄这些手稿。日本自明治-大正年间起,就普遍形成书家非具备汉学文化修养而不能得大成的观念,因此,很多善书者对中国书法都具有很高的 造诣,孙揆均先生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绿子使笔,如盘马弯弓,想见腕力之遒劲。”藤田绿子女士誊写的书稿,一笔小楷,如簇花团,笔触柔媚而不失刚健、字体娟 秀而神味宛然,显见这位异国女子不凡的中国书法功底。

   书稿抄成后,南湖先生将其交由日本著名珂罗版印刷专家小林忠治刊印,为感谢友人的帮助,还特地将藤田绿子女士的照片影印在卷首。1915年,这部用日本 美浓纸印制的、有着磁青纸封面、绿布函、骨签、开本只有8.8×12.7厘米的巾箱本形制的诗集出版了。可能是地域隔阂的缘故,该书在国内并不多见,无锡市图书 馆所藏的《南湖东游草》也仅是1918年由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出版的铅印本。

   这部印刷精良、把玩适意、富含故事的“小”书,不仅收录了南湖先生1914年至1915年期间在日本的115首诗作,更印证了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佳话、 承载了两国文化友人的友谊,如今已经是弥足珍贵的纪念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廉氏人物:廉泉
由廉范史事想到另一个民国名士廉泉。清末光绪年间,廉泉曾位京户部主事,郎中职。参与康有为公車上书失败后还乡故里。1907年,其妻吴芝瑛好友秋瑾被害,他协助吴芝瑛将其遗骨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并在秋瑾就义处轩亭口建立“风雨亭”,在杭州南湖小万柳堂别墅内建立“悲秋阁”,以志哀悼。杭州西湖小万柳堂遗址早称廉庄,后归蒋氏易名蒋庄。当时曾留诗纪念。今重记:游罢西湖游南湖,蒋庄原是廉泉所。西泠桥畔安英烈,小柳堂上“悲秋阁”。一代风流云散尽,江山依旧是非多,放眼烟波归浩渺,船家犹唱英雄歌。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清风朗月芮和师
癸未冬月,苏大文学院两星殒落。2003年最末一天,霜冷风清,我们在古吴盘门外鞠别远行的芮夫子。我认识芮和师先生始于30年前。1973年,他解脱“有罪之身”,“恢复”中文系副主任工作,被结合进系领导班子。但是我见到的芮先生并不在系领导办公室办公。那时的中文系领导专在文科楼三楼西端的一间小屋里,研究“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不时策划出一些阶级斗争和教育革命新动向的指示。芮先生则独在一间大教室的角落里放下一桌一椅,每天一大早背着一只装满书的旧包,足登布鞋,从乌鹊桥步行到文科楼,沏一杯清茶,默默地看书,做卡片,为即将开设的鲁迅研究课做准备,尽管那样的课也许会开不成。面对当时的忽风忽浪和没完没了的折腾,芮先生概不附和,他以他的“鲁迅研究”不变应万变。那边系领导的事他大多不知,别人不通报他,他也不想知道。他明白自己无法阻挡。他以沉默和对“角落”的坚守,表达了自己的是非原则和对正义、良心的坚守。在大家心目中...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