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朱可心技艺的世纪传承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朱可心技艺的世纪传承,子承父业、师徒相授,是民间工艺品世代传承的正统。熟悉宜兴紫砂的朋友历数当代老
    子承父业、师徒相授,是民间工艺品世代传承的正统。熟悉宜兴紫砂的朋友历数当代老一辈紫砂名家,凡顾景舟、蒋蓉、裴石民、朱可心、吴云根、王寅春、任淦庭、谭泉海七大家,不免会扳着手指叹息:能得到家族后人承继光大者,并不很多。这里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个人际遇的不同。

  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长(凯长),出生于一个手工艺人之家,15岁拜师,20岁时的所造的壶就被公认超过了师傅,23岁就担任了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的老师。后以“虚心者可师也”、“壶中之水,可以清心”之意改名“可心”。1932年他的作品就在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得大奖,有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新中国,他的壶更是常被选为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他的作品已成为宜兴紫砂的代表,千金难求。他创造的云龙壶、鱼化龙壶也已成为紫砂壶的典型款式。他是宜兴紫砂圈中名望卓著,德艺双馨的一位大家。单从潘春芳、许成权、汪寅仙、李碧芳、范洪泉这些学生今日的名头上,就足以显示出老先生不凡的地位。宜兴的壶艺家论及朱老,最敬佩的是他的甘于淡泊、平和处世的人品,毫无保留倾其所有悉心传教的艺品。更可喜欢的是,去年紫砂界名人汇聚一堂,庆贺《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出版时,由可心老人后人组建的“可心工作室”亦已卓然独立,将朱氏陶艺大加弘扬。

  朱可心长子朱泽华,生于1927年,早年随父学艺,制壶风格注重雅拙,作品豪放中见精微,崇尚“心有所得,信手拈来”。他的陶艺作品茶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此一件”,故此深得收藏家们的追捧。李芹仙,朱泽华的妻子,高级工艺美术师,1955年拜朱可心为师,得其亲炙。作品风格严谨而流畅,雅朴而又大方,花素兼长。目前,朱可心工作室的主力是朱家第三代,朱可心长孙的朱新洪和夫人张清,他们生于1960年代,对陶艺自幼耳濡目染,得到过大师手把手的教悔。后又双双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作品兼俱民间传统和现代精神。此外,朱泽华的两位女儿新亚、新乐也在工作室内制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朱开印之名
朱开印,无锡市郊区朱巷人,1920年生,1938年毕业于省立无锡师范学校,1939年参加革命,加入了新四军高淳县一支队。解放后曾在我军总参谋部外事局任职。1950年7月,他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大使馆陆、海、空武官。7月28日,他随袁中贤大使一行乘海船抵达印度首都附近的港口,再换乘汽车直奔我驻印度新德里使馆,但在朱开印从国内动身之前,印度国防部的情报部门就猜测他的名字是否有特定的含义,并相互暗示找适当的机会试探一下。8月2日下午二时,朱开印去拜会印度情报官员帕里。寒暄后,帕里主动递过香烟,说:“朱武官,你的名字……啊!你的名字是什么时候取的?”朱开印谦逊地回答:“先生问我的名字,自然是小时候取的,至今一直没有改换过。”说完放下茶杯,反问帕里:“怎么,先生对此有兴趣?”帕里笑了笑没有回答。拜会结束后,印度情报部官员们和帕里会晤,反复推敲,初步认为:按中文的字义,朱表示红色,开...
· 吴文化—人物春秋—“南鼓王”朱勤甫
与阿炳同代为艺、与之齐名,亦为杨荫浏所推崇的另一位无锡民间艺人,是在音乐界有“南鼓王”之称的著名苏南吹打民间音乐家朱勤甫先生。朱勤甫,名翼丰,字顺荣,1902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一)出生于无锡胶山北麓、包盐河畔的一个道教音乐世家。他8岁时就跟随堂叔外出打钹敲锣,11岁拜堂叔为师,12岁开始学习敲鼓。到16岁满师时,他能熟练地演奏笛、笙、唢呐、三弦、梆胡和大部分打击乐器,17岁已成为有名的鼓手,经常去苏州、常熟等地打醮做斋。他以音乐道士为职业,长期活动在无锡、苏州、常州一带。1947年10月,应上海“阳春社”的邀请,朱勤甫组织的道教音乐班社与无锡“天韵社”合作,赴沪参加联合演出。会演那天,上海各界人士云集,盛况空前,京剧、昆曲演员各显神通,京昆剧著名艺术大师梅兰芳、杨宝森、俞振飞等光临听赏。当时的电台播放演出实况10天,唱片厂灌制了6张唱片。此次演出,朱勤甫被梅兰芳先生等称为“南鼓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我的“访学”导师
在当今历史学界,范金民这个名字越来越受到学人关注,这位无锡籍著名学者,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出生的他,正值事业辉煌的中年。去岁初秋,我“访学”南大,师从范老师学习,有幸忝列门墙,聆听教诲。在仅一学年的交往中,范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认识范老师之前,我曾听过两位南大教授的讲座,水平都很高,于是对南大、对南大教授,内心总是充满敬仰。到南大历史系报到后,我用电话和范老师取得联系。我唐突地问:“听人讲您是无锡人,是吗?”当对方传来肯定的回答后,我们两个无锡人便操起了乡音。范老师询问我生活安顿好了没有,有什么困难,话语亲切,这使我原有的紧张情绪顿消。两天后有了第一次见面。范老师个子不算高,不胖不瘦,脸庞带着江南人的灵秀。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相互认识后,我又唐突了一句:“您这么年轻就当博导啦。”想不到范老师把博导看得那么淡,半开玩笑地说:“你在这里也是博导。”这...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