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收藏家
现代泉学的开山
上个世纪上半叶,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丁福保(1874-1952),既是一个百科全书型的学者,更是现代钱币收藏的一位大家。丁福保,原籍江苏常州,先世移居无锡。1874年6月22日出生于无锡城内书院弄摇车湾。少年时随兄长丁宝书与吴稚晖、廉南湖等一批无锡名士交游,后在南菁书院随华蘅芳、华世芳学习数学,担任教习。再入苏州东吴大学攻读化学。后因久病不愈,遂去上海名医赵静涵处学医,又曾赴日考察医学。1908年迁居上海,开始为人治病。
丁福保的人生十分丰富:在普通人眼里,他是知名的医生;在慈善家心中,他是乐善好施的居士;在文化人眼里,他又是个学识渊博的著作家;而在钱币收藏者的印象里,中国古泉学会第一任会长的光辉永存。丁氏一生收藏宏富,以古钱、古籍出名,还收有刘铁云身后遗留甲骨龟片一批。所藏“新莽大泉”、鎏金“开元通宝”、“乾封泉宝”等,均为稀世珍品。他编写的《古钱大辞典》是入行的必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丁的儿子丁惠康(1904~1979),继承了乃父衣钵,不但也是名医,而且还是瓷器、书画的收藏大家。丁氏父子的收藏已捐献给了故宫、国图、上图、上博等国家文保机构,成为我们伟大文化之海的一滴。
十年收藏成就半个玺印馆
去上博,我最喜欢的是历代玺印馆。倘佯在那些小小印章间,体悟着书体之美与雕刻之巧,它浓缩了太多的人事物理,不能不生发今古相通的思绪。玺印馆的一半收藏都是出于一位至今知者不多的无锡收藏家。
华笃安(1890~1970),出生在无锡一个经营纸业的商家。他从小不苟言笑,14岁即去常州武进电气厂学徒。因能吃苦、爱学习,深受常州大实业家刘国钧器重,为其筹建大成纱厂,终成企业股东之一。后又受刘靖基赏识,聘为助手。华先生一生淡泊,一世不穿洋服,不吸烟、不饮酒,连茶都很少喝,最大享受是睡前吃个梨。他的收藏起于公私合营后,当时不少藏家认为革命时代不再需要收藏,纷纷出手。华先生的起意是不想让其流失国外,先从丁敬后人、胡庆余堂后人处收进一批印章,从此一发不可收。耗费达100根金条,总藏1546方!包括文彭、何震、西泠八家、邓石如、赵之谦等等,不但前无来者,后也又不可能有来人。即或西泠印社也远不及此。华先生的可敬在于,他由不懂到挚爱,但从来都认为这些瑰宝属于国家。1983年,这批印章全部捐于上博。中国篆刻艺术,大抵分秦汉铜质印章和明清石刻文人流派两大门类。而上博明清篆刻陈列的五分之四悉为华氏所赠。
中国集邮界的“门面”
小时候玩集邮,常听说孙君毅的名字,可他老人家的那些文章小朋友根本读不懂,他说的那些邮票也从来见不到。长大了才知道,我们这叫“攒邮票”,他那样的研究才是真正的集邮。
孙君毅(1902-1983),原名孙祖宏,山东章邱人,生于无锡。1926年东吴大学法学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常年在锡、沪间从事律师工作。他的集邮活动起于1936年,起初集西邮自娱,后改集国邮,清代著名邮票基本无遗。他认为“集邮因为一种储蓄或投资,然非绝对者,主要仍为精神上寄托与邮识之追求”。他在1946年出版的《邮学词典》至今被人们引用)。而从1926年起经历文革浩劫,至1981年定稿的《清代邮戳志》(1984年出版,1987年获加拿大国际邮展大银奖),更是邮学史上一部难以逾越的著作,被列为中国邮学十大权威书。孙先生开创了无锡集邮界好研究的风范,至今仍不断有人埋首于越来越寂寞的邮学。
孙先生斯人已去,他的著作我迄今也还是看不懂,但我读到《无锡集邮史》记载“十年”一节,这位清邮泰斗在1980年仅存4枚红印花加盖,仍名之以“劫后余生”送展。收藏的意义和收藏家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真正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