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刘半农:澄澈的清溪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刘半农:澄澈的清溪,说起刘半农先生,我们总喜欢说说他的几件琐事。1918年,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写了

    说起刘半农先生,我们总喜欢说说他的几件琐事。1918年,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写了篇反对文学革命的信,刘半农写了《复王敬轩书》,批判了封建复古思想和保守派对新文学的非议,这是钱玄同、刘半农演出的一出著名的“双簧戏”;1920年,刘半农发表《“她”字问题》,首创“她”字;同年,在伦敦作歌词《教我如何不想她》,并首次将“她”用进这歌词中,后由赵元任谱曲。进入21世纪后,这歌仍为人们所爱唱;《何典》是用俗谚写成,“无一句不是荒荒唐唐乱说鬼,却又无一句不是痛痛切切说人情世故”的讽刺小说,鲁迅、钱玄同觅求多年不得,1926年,刘半农从厂甸淘来后,立即校点付印,鲁迅在《题记》中说《何典》“在死的鬼画符和鬼打墙中,展示了活的人间相……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军阀政府和平请愿的爱国群众,刘半农用民歌体写了《呜呼三月一十八》的诗,里边有这么几句:“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全诗22句,用了15个感叹号。一介书生的金刚怒目,在诗中栩栩如生。这些琐屑的事情,不读刘半农,大约是很少人知道了。

   刘半农生于是1891年5月,去世于1934年7月,只有中寿。从他去世至今,将近80年,翻阅多种人名大典,刘半农之前已经冠于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这是时间给于刘半农的客观真实的定论。

   作为文学家的刘半农,给于中国新文学贡献最大的是他的诗歌。1918年1月,《新青年》4卷1号发表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3人9首白话诗。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破天荒的大事。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题女儿小惠周岁日造像》,充满了新诗早春的气息,显示了新诗破土而出的活力。在当时不少的写诗人中,“只有两个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就是半农”(周作人《扬鞭集·序》)。废名又称他为“《新青年》时代新诗作家三大巨头之一”(《谈新诗》)。从新诗诞生到20年代末,刘半农在这一段时间中,横枪立马,驰骋在新诗沙场,战功赫赫。所写诗歌结集出版的有《扬鞭集》、《瓦釜集》。

   刘半农对新诗作出了他的贡献:(1)他是最早提倡新诗改革,并有具体的主张。写于1917的《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中,提出了“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对于诗的形式,认为应该多种多样,除了有韵的诗,不要增加没有韵的诗,建议新诗一方面要创造,另一方面要输入。(2)在创造和发展新诗的实践中,他在向外国诗歌学习的同时,不像绝大多数诗人,在异国诗歌的花园里,采摘奇花异草,而是潜心于山村乡镇的水曲山歌,学习借鉴。《瓦釜集》是全部运用江阴方言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写成。《扬鞭集》中的部分诗,则是采用方言、民歌和儿歌的形式创作的。他还和钱玄同、周作人等发起搜集“中国近世歌谣”。(3)他对诗歌形式和音节的多样化进行了探索。读他的诗歌,真正能读到新诗歌的新。诗新在他成功地运用口语;诗新在有无韵的自由体诗、散文诗,还有几句的小诗、四句头的山歌、可说可唱的儿歌小曲、七言句的秧歌。(4)刘半农是中国近世真正的平民诗人。他写小贩、妓女、车夫、警察、农妇、乞丐、奶娘、学徒,凡在生活能见到的平民,他都把他们写进了诗。他的诗是近世中国在泥沼中挣扎平民的浮雕。

   刘半农新文学创作的成就,除诗歌外就是他的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4卷4号开设了“随感录”专栏,专栏共有三位作家撰写,刘半农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对近世杂文的开拓,是功不可没的。刘半农杂文的创作时间比诗歌还长,从1918年在《新青年》写“随感录”开始,直到他病故之前。刘半农说他自己的杂文:“有论记,有小说,有戏曲;有做的,有翻译的;有庄语,有谐语;有骂人语,还有骂语;甚至于有牌示,有供状;称之为‘杂’,可为名实相符。”(《半农杂文.自序》)。说刘半农的杂文,不能离开他的那个时代。他的杂文是战斗的产物,直面的是封建文化、封建军阀、各种阶级的各式人物,运用嘻笑怒骂的犀利笔锋,淋漓尽致地批驳他们的种种谬论。刘半农留学国外,游子思乡,不少杂文写他对祖国的挚爱;还有不少杂文,写了当时的教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读刘半农的杂文,把它当历史读时,我们会真正享受到什么是幽默,什么是诙谐。有人称赞刘半农的杂文:清淡时有如微风淡月,浓重时有如狂风急雨。我认为,这样的称赞,应该是指刘半农杂文的语言。

   前年,我去江阴西横街49号刘半农的故居,那是午后2点不到,小小的院落冷冷清清,就只有我一个人。远处传来隐约的《光明曲》,与他热闹的乃弟刘天华相比较,刘半农就显得要寂寞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半农
生平1920年9月,时在英国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推广了“她”字(中文本无这种用法,刘半农模仿西方语言而推广),第一次将“她”字入诗。1925年秋开始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主要著作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汇集的民歌集)、《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语言学著作《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比较请音学概论》等。江阴刘氏兄弟故居出版著作诗集《瓦釜集》(1926)诗集《扬鞭集》(1926)《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初期白话诗稿》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译著《茶花女》译著《乾隆英使觐见记》译著《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相关连接中国诗歌库中国现代诗歌大全中国诗歌史
· 章太炎与刘半农
章太炎与刘半农“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白话文运动之中,有一位北大教授,名刘复,字半农,他发出一种论调说“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写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话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写白话文的,就是活人。”刘半农采访章太炎时,就问其对白话文的见解如何,章太炎说:“白话文不自今日始,我国的《毛诗》就是白话诗。历代以来,有白话性的小说,都是以当时的言语写出来的,写得最好的是《水浒》、《老残游记》等,甚至有用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但是你们写的白话文,是根据什么言语做标准?”刘半农侃侃而谈说:“白话文是以国语为标准,国语即是北京话。”章太炎听了哈哈大笑,问刘半农:“你知不知道北京话是什么话?”刘半农不假思索答说:“是中国明清以来,京城里人所说的话。”章太炎就以质问的口吻问刘半农:“明朝的话你有什么考据?”刘半农呆着无词以对。章师就用明朝的音韵,背诵了十几句文天祥的正气歌,其发音与北京话完全不同,接着就说:...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名士刘继增
清末民初,无锡历史上人才辈出。可是,有一位真正的学者却一直被人们忽略,以致被遗忘了。那就是刘继增(1843-1905年),字梁渔、长高,号石香,又称寄沤。平生不以科举为念,穷毕生心力钻研学问,晚年更是杜门不出,搜罗金石,考订古籍,乐此不疲。著有《寄沤文钞》、《寄沤诗钞》、《寄沤词钞》、《惠山竹枝词》和《忍草庵志》等著作,编著参订有《南唐二主词笺》、《泰伯梅里志》等,而他又精通书法丹青,故俞曲园又有“诗书画三绝”的评语。因为刘继增晚年居留沪滨,身后著作散佚严重,因此今天后人已经难窥全豹了。但仅就所能见到的遗存,也已经称得上丰富。刘继增的书法我见过不少,行书瘦劲秀媚,很得李北海的神髓。严毓芬在《寄沤文钞˙序》中记述:“余少时读书城东钱氏之漱芳书屋,日莫课罢,偶从朋好至酒楼,见横额一颜曰:‘酲红’,字绝秀劲,末署寄沤二字。余不知谁何,询同座者,曰:此吾乡宿儒刘先生石香也。”刘继增三十一岁时适逢老...
· 吴文化—人物春秋—我的“访学”导师
在当今历史学界,范金民这个名字越来越受到学人关注,这位无锡籍著名学者,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出生的他,正值事业辉煌的中年。去岁初秋,我“访学”南大,师从范老师学习,有幸忝列门墙,聆听教诲。在仅一学年的交往中,范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认识范老师之前,我曾听过两位南大教授的讲座,水平都很高,于是对南大、对南大教授,内心总是充满敬仰。到南大历史系报到后,我用电话和范老师取得联系。我唐突地问:“听人讲您是无锡人,是吗?”当对方传来肯定的回答后,我们两个无锡人便操起了乡音。范老师询问我生活安顿好了没有,有什么困难,话语亲切,这使我原有的紧张情绪顿消。两天后有了第一次见面。范老师个子不算高,不胖不瘦,脸庞带着江南人的灵秀。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相互认识后,我又唐突了一句:“您这么年轻就当博导啦。”想不到范老师把博导看得那么淡,半开玩笑地说:“你在这里也是博导。”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