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钱穆:七房桥土生的硕学通儒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钱穆:七房桥土生的硕学通儒,七房桥者,在荡口与鸿声之间的啸傲泾,距锡城40里地。在没有公路、光靠舟楫相通

    七房桥者,在荡口与鸿声之间的啸傲泾,距锡城40里地。在没有公路、光靠舟楫相通的19世纪末,此地可算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了。硕学通儒者,钱穆,字宾四,史学大师。1895年,钱穆出生在七房桥一个五世同堂的诗礼人家。1990年,以九十又六高龄在台北溘然长逝。

   如果撇开钱穆心目中所存在的历史,光看他漫长的一生,就不啻读一部活色生香的长卷。八十寿辰刚过,他就“回念前尘,感怆万端”,写下回忆录《八十忆双亲》,被一位美国汉学家称为“体现了中国文化之精髓”,而且“描述栩栩如生,富有地方色彩,颂扬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价值,有着强大的感召力”。4年后,他又不顾老眼昏花、体力衰颓,重新振笔,花5年时间写成了篇幅更大的《师友杂忆》。这部回忆录在体例上可谓“创格”,全书以“学校”为经,“师友”为纬,勾勒出钱穆自身与其所历之社会的轮廊。钱穆一生除早年局处襁褓之中,晚年息影台北士林外双溪之“素书楼”,无时无刻不是将生命与学校相维系,从7岁求学荡口果育小学,到18岁辍学南京钟英中学;从前前后后执教凡18年的各类中小学,到在此树立学术地位的燕京、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从服务乡梓的江南大学,到创建香港第一所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既记录了现代中国教育的真实瞬间,又缕述了个人自爱不折、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书中更有一道风景线,现代学术史上一流学者的面影历历如绘:胡适、陈寅恪、冯友兰、马一浮等不下百人。最可喜的是晚年钱穆月旦人物时快人快语,依然不作丝毫假借,充分体现出他“偏近刚进”的自我评价。

   如果没有“刚进”的个性,钱穆成就的取得就有点不可思议。31岁时,在省三师讲授“国学概论”。当年章太炎的“国学”演讲是最有影响的,社会上流传的好几种教科书都是章氏演讲的记录稿。钱穆认为章氏分经史子集四部来讲难以赅备。于是另辟,把两千年中国学术思想潮流分期叙述流转变迁之大势,成为一部小型的有独立见解的“中国学术思想史”。36岁时,以《先秦诸子系年》书稿见知于顾颉刚,顾氏荐之入燕京大学任教。不久钱穆在《燕京学报》上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这篇文章是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全面而有系统的驳斥,同时也丝毫不掩饰与恩人顾颉刚极为相左的见解。顾氏也不以为忤,收录该文在他主编的《古史辨》中。因这篇功力深厚的大作,钱穆第二年就受聘于北大,他在规定开设的两门课之外,特别开设了选修课“近三百年学术史”。该题目梁启超曾在清华研究院讲过,钱穆“因与任公(即梁)意见相异,故特开此课程,自编讲义”。一个只有中学学历又没喝过洋墨水的“后生小子”在学界权威面前毫无逊避之意,更不随社会风气颠倒俯仰,孜孜 地去从历史中寻找中国的文化精神,亦即寻找中国不灭的根据,用他的得意门生余英时的话来说,是“为故国招魂”,这种特立独行的品格,是无比可贵的,但在动荡的激进的时代自然也为人所不理解,有人封他为“文化保守派”,又有人讥讽他“冥顽不灵”。在重新寻找中国历史传统意义的今天,反思前事,这一个个带有贬损口气的标签是多么荒唐呵。

   钱穆的硕学,从他一长摞50多种著作的目录就可见一斑,从学术上看,他早期在大陆的著作以《先秦诸子系年》最有价值,它“为诸子学与战国史开一新纪元,贡献之大与涉及面之广尤为考证史上所仅见;根据古本《竹书纪年》改订《史记》之失更是久为学界所激赏”(余英时语)。后期在台湾的著作以《朱子新学案》最具开拓性。“其价值在重新整合理学和儒学的关系,把援释入儒的宋学,收纳回归到儒、释、道合流统贯的传统学术思想的长河中去。”(刘梦溪语)说钱穆是通儒,更是名至实归。他精通四部,而且直承儒统,严守宋明理学,试图重建现代儒家之“体”。

   钱穆在倭寇肆虐、空袭相随的岁月里写成的《国史大纲》50万言,最为大众所知,其“引论”曾被从不轻易赞人一词的陈寅恪说成是不多见的大文章,至今读来犹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因为它表达了一种中华民族的信念:“一民族文化之传统,皆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窃而得。若不然,自古可以无亡国灭种之祸,而幸生之族,偷存之国,将充塞于天壤间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硕学通儒
【成语】硕学通儒【成语】硕学通儒【拼音】shuòxuétōngrú【解释】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
· 吴文化—人物春秋—荣德生·荣巷·钱穆
一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大实业家,面粉、纺织大王;一位是“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半个世纪前,他们相聚在了古镇荣巷。荣德生是荣巷人,钱穆是鸿声人,两个地方虽同属无锡,但一西一东,更何况两人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里求索,一个将自已的企业从沿海办到内地,一个在大江南北的高等院校里云游执教,互不交往是极自然的事。但是,因为一个机缘,大王与大师相会在了荣巷。抗战胜利后,荣德生与其子荣一心等,在无锡投资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在延聘名师时,荣德生选择了钱穆,托人一再致意,盛情相邀。这样,1947年7月,这位国学大师辞别了昆明云南大学,由南国大都市来到了无锡西乡--太湖畔新生的江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钱穆比荣德生要小整整20岁,但在荣德生眼里,钱穆是满腹经伦、见多识广,语语珠玑的大师,故颇为敬重。因此,他奉大师为上宾,把自己荣巷宅第楼上通风、明亮的房间,全让给了钱穆和他所招来担任助教的学生;而自己却住在了...
· 吴文化—人物春秋—昌硕至友乃邹韬
笔友钦南先生曾在《桃花源》上刊发短文《吴昌硕题<泰伯市报>报头》。近日偶读《吴昌硕七十六岁寿邹酒丐》一诗,印证了吴昌硕与邹韬之情谊。后邹韬回归故里,主编《泰伯市报》,吴昌硕为之题写报头当在情理之中。现将《寿》诗及笔者拙见示下,以飨读者。邹韬,宇翰飞,晚号酒丐,守死楼主。己未年(1919年)九月二十七日为邹韬七十寿辰,吴昌硕作诗寿之,诗曰:“寿逢浩劫眉应绉,寿比南山面太腴。醉丐死轩我至友,遒存不可离须臾。不问秋水闻胡笳,跛足蹒跚寿亦夸。一事胜君聊寄语,美人临笑自生涯。”民国初,邹韬曾与高太痴、舒向梅等在上海组成诗文社团——希社,被拥为社长。每年编印《希社丛编》一期。戊午冬,邹韬应邀赴苏州为老友舒向梅祝七十大寿,不慎跌伤右足,治之不愈,行走艰难。《寿》诗中“浩劫”、“跛足蹒跚”应为此事。1919年,邹韬发妻病丧,他万念俱灰,将上海寓所小楼自题为“守死楼”,自号“守死楼主”。《寿》诗中“死轩”是...
· 吴文化—人物春秋—钱松岩老师
有沿有革,画坛一代名师;克勤克俭,为人千秋楷模。这副对子,是对钱松岩老师一生的概括。1953年,我进江苏省无锡师范读书,由钱老师任我们的美术教师,他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难忘。他指导作画,首先要求学生端正“贰保康鳌盎贰?即“人品”。他认为,学画必须从苦练基本功着手,如画山水,首先要学好传统笔法,包括山石的各种皴法和各派树木等的表现手法,并努力注重发挥创造。他经常强调要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他常说:美术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来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注意提高自己内在的修养,要阅读美术、哲学、文学、甚至戏剧等各方面的作品,并注重写生、速写、素描等基本训练。钱老师言语不多,和蔼可亲,言传身教。他经常到兴趣小组现场表现浑厚沉着的用笔用墨方法。他的功力深厚,用笔如神,画山石浑厚刚朴,竟有铁铸铜浇之效果;画树木古秀含蓄,尤其是松柏画得苍劲有力,古朴动人,韵味十足;他还做到山水、花鸟、人物并茂。这些,使我们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