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翰墨华章读万年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翰墨华章读万年,“秀逸天成郑遂昌,胶西金铁共森翔。新翁左臂新生面,草势分情韵倍长。”这是启功

   “秀逸天成郑遂昌,胶西金铁共森翔。新翁左臂新生面,草势分情韵倍长。”这是启功先生为费新我先生1982年在日本举行书展的题诗,也是他对费先生的左笔书法艺术的评价。

  我于书艺绝对是个外行,当然没有资格对费老的书法评头论足,而费老是何许人,我也知之甚少,听到的也是有关他的左笔书法如何如何的好,求他墨宝的人是如何如何的多,他开的润格又是如何如何的高,仅此而已。压根儿没想到日后因编辑《费新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而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费老,这是一种缘分。读了有关他的书法评论、纪念文章,还有他自己论书画艺术的文章,我才对费老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在完成编书之后,我发现我不只是在读这一篇篇的文章,而是在读费老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一本书,令我百读不厌。我不曾想到费老的左笔竟会有如此的激情和魅力,吸引着懂书法的和不懂书法的人竞相求之;也不曾想到费老的人生会如此地跌宕起伏,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费老是苏州市政协的第一届委员,生前曾为政协写了不少字幅,因此我就能不时地去观赏挂在单位大厅和会议室里他的那些字。在读他的字时,我会旁若无人,会觉得自己不光是在用眼睛看,还在用心和费老先生交流。仿佛费老就在身边挥动着笔,那灵动的身影,凝神屏气的神态,以及笔走宣纸发出的“沙沙”声,犹如自己正置身于他的创作之中。

  费新我先生1903年12月21日出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双林镇。因家境贫寒,他在双林读了几年私塾后又读了三年高小,1918年考入上海敬业书院后只读了半年就辍学在家。翌年,也就是他16岁时经人介绍进了上海协恒庆出口号学生意,如他自己所言,是“少小离家,沪上谋食”。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正是西方文化汹涌而入、各种文化思潮兴起的年代。这个从小镇上走出来的年轻人热烈地向往着新生活。他厌倦了终日埋首于账簿枯燥乏味的生活,更不愿碌碌无为一生,尽管这个账房先生的职位能够为他和他的家人提供比较优裕的生活。为此,他苦练书法,学习绘画,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最后竟萌生出了弃商学画的念头,以至辞去了丰厚薪水的职务去追求他所向往的绘画事业,并易字“省吾”为“新我”,义无反顾地挑战当时谁也无法预测前程的人生。这年他32岁。

  费先生辞职后即进入白鹅画校从陈秋草师学西画。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知道自己的绘画天资一般,也清楚自己半路出家,时不我待,所以他就用加倍的努力来弥补。两年的课程他只用了一年时间,毕业后即进了白鹅画会当研究员,正式步入艺术生涯。他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也很辛苦。为了增强体质,他打拳、击剑、游泳。为了增长知识,积累绘画素材,他经常外出写生,跋山涉水,走遍名山大川。为了打好基础,他学铅笔画、人体写生,学勾像、临帖习字,还编绘了许多少儿绘画教科书和画册。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微明书店”,兼做广告策划,写市招,由此有了“招牌先生”的雅号。这种清贫的生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新中国成立,他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有了固定收入,他的艺术生命才得以焕发生机。

  解放后,他觉得国画更能反映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他觉得国画要比西画“高妙”,遂决定由西画转向自习国画。他有扎实的西画基础,加上自己的勤奋,不几年便在国画上大有成就,一幅长达5丈余的《草原图》长卷,获得画界极高的评价,丰子恺先生盛赞它是内蒙古的“清明上河图”。正当他意气风发挥写春秋的时候,命运却和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1958年,因为创作《草原图》过度劳累,致使他右腕关节患上了结核,经多方诊治仍无好转,这对一位画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那年他56岁。

  费老坦然接受了右手残废的事实,在几经思考和尝试之后,决定放弃绘画改用左手专攻书法。他的信念、他的乐观、他的意志,再一次在他不屈的生命中张扬。在费老《我与笔》一文中有一段他与笔之间的有趣对话,记录了他当时的真实心情:“我有这么多的笔,右手不能用,是不是请你来用?你说用不来,是不是请你来练?你说练不好,是不是请你练完这些笔?练完它们要比冷淡它们好吧!左手好像在回答:那末随你便吧!……”每次我读到这段文字时,都会忍俊不禁,都会为他的乐天与诙谐所感动,由衷地生出一份敬意。

  又一次半路出家!费老得从头学起。他从画三角、曲线开始,后再练尖、粗、圆、点、撇、捺,练熟以后再练整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诗,费先生写了多少遍,又重复了多少遍,恐怕连他自己也无法说得清。他说,“却不管它有无前途,认真地尽力地干下去。”好一个认真地干下去!这一干就是34年,即使“文革”中书房被封。只给他留下三支笔他也从没有停下过。这一干却让他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造就了他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的左笔风格,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钱穆
钱穆(1895-1990年)和陈寅恪(1890-1969年)都生于文化倾圯、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存乎于天地之间都有决定性的信心,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大气魄。我之所以将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日后,他们都以命运的不同形式(一个留下,一个离去)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意思同王国维先生之死一样:文化,要薪火相传。中年以后,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我以为在乡村我就可以很逼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一为简单的生存,一为融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想,只要我到了乡村,我就很易于融于天地之间,只要我勤劳,我也就能活下去。不像在城市,生命太尖锐了,也太混浊了,不仅很少抬头看天,也很少涉足于泥土。在城里,我很难将生命这笔旧帐理清楚。我以前认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在生命的后期避于山水和乡村之间,是消极而不幸的,现在我才知道,这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所在。钱先生指出:商业文化...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周伟的人物画
周伟自小成长在苏州,耳濡目染于古城的一砖一瓦。在拥挤的人物画中,欣赏者不难发现周伟的人物画象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来:《苏武牧羊》,凝重的灰色调,人物不屈的精神跃然纸上,一轮明月,月是故乡明故乡,景和情相辉映。《洞箫图》(曾获《中国南国书画篆刻大赛》优秀奖,并入编《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名人大全》),令赏者仿佛置身于难以忘怀的情感世界。它的一境一物,无不充满怀旧的意味,人物哀怨生动,画面典雅庄重、情致绵邈、灵秀整洁,线条工丽自然,显示出周伟的美学追求和新的画风。此外,入展江苏美术馆作品《清夏》、《澈》、《风筝》等作品都淋漓尽致地让人捕捉到一种难得的醉意,如读一首首小令———声声慢、水调歌头、钗头凤、卜算子……尤为引人入胜的是他最近创作的系列人物画《评弹艺人》。发生在身边的昨天和今天,感染了周伟。他挖掘思索,并力求很好的表现。一举一动,一目一神,一景一物,他废弃了古人过于甜媚的格调,仍以传统手法入...
· 吴文化—人物春秋—读《绿叶情结》诗集
从小在太湖镇长大的浦学坤是一位至情至性艺术气质很浓的诗人,具有异常旺盛的创造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诗集《太湖魂》以来,接连出版诗集《海眼》等,近来又向人们展示新诗集《绿叶情结》。读完全集,在当代物欲喧嚣和消费泡沫泛起,对浦学坤诗人能“守护着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守望着社会的最后一片净土”,笔者对其深表敬意。浦学坤的诗源于生活,都是有感而发,动情而作。诗人写《老屋的童话》,写《少年人生》,写故乡、人生,写《青春岁月》,写《绿叶情结》,远走欧陆,近走浙皖,仰写名人,俯描众生,从古到今,独特发现现之笔端,多彩生活呈于纸上。“缪斯的眼睛/……却点亮了诗心。”《光明的尾巴》“生命就是燃烧/……最壮美是闪烁在风里的舞姿。”《烛光》诗,来源于生活。正如他的诗话说:“你也许不熟悉我,但可以从我的诗中找到我的人影。”是的,诗必须与人民共鸣才有生命力,诗必须是时代的回声才有震撼力。浦学坤把写诗与生活、与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