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人窦士镛与中国第一部文学史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人窦士镛与中国第一部文学史,中国学者写的中国文学史专著始版于何年,其撰写者何人,这在学术界是争论已久的话

   中国学者写的中国文学史专著始版于何年,其撰写者何人,这在学术界是争论已久的话题。有的认为1910年由武林谋新室公开排印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最早,共210页,作者系福建闵县人林传甲,当时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牘的教授。有的认为,1907年出版的黄摩西著《中国文学史》为开山之作,黄为苏州东吴大学教授。笔者在金陵读书、查书、访书期间,发现了一部《历朝文学史》,线装本,一册,鱼尾口并题书名,凡106页,公开出版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即公元1906年。要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当属《历朝文学史》;要论撰写中国文学史的鼻祖,当属无锡人氏窦士镛(警凡牘,时为东林书院教授。

  《历朝文学史》的论述对象、篇章布局也很不同于当代的文学史专著。

  作者窦警凡认为文学发展史就是文明发展史。按他的标准,只有中国文学足以写史。姑且不论其见解是否偏颇,但作者强调文学史是文明史的代表,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

  既然文学史就是文明史,中国文明从何开始呢?作者窦警凡认为是从文字开始的,为此他的《历朝文学史》不从《诗经》起笔,而将许慎的《说文解字》当作第一章,题为《志文字原始第一》。《说文解字》以下,他论及了魏晋间的李登、吕静《声类》、《五音》、沈约《四声》、陆法言《切韵》以至司马光的《集韵》等。

  《叙经》列于第二章。作者认为“文字以后,经学为最要”。依次论及了《易经》、《书经》、《诗经》、《周礼》、《礼记》等,这就是通称的十三经。每论一经,先叙作者,次叙成书经过,后叙笺注,诠释此经的代表性著作及其作者,条理清晰。最后总论说:“以上十三部尊之曰经,内以治身,外以经世天下,承学之士无人不谈,为千古文学之宗,不可以著述工拙论也。”第三章《叙史》。作者大谈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高论。此章论及《史记》、《汉书》以下列朝列代之史著,止于《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等共23种史著。按惯例历史是后一代人撰写的,所以《清史》暂付阙如。

  第四章《叙子》。此章论及诸子名家、兼及杂流。例如论及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纵横家、农家、杂家、艺术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归类于杂家,“其功在一洗胸中之恶俗”,却把医书、占卜、命相书等归于艺术一类,煞是有趣。

  最后一章《叙集》。诗文集出版历来面广量大,汗牛充栋。此章从《诗三百》、《楚辞》、《汉乐府》谈起,论及历代文学名家贾谊、曹氏父子、王右军、陶渊明、阮籍、嵇康、韩愈、柳宗元等,最后介绍集类的名品选集、全集。

窦警凡系东林书院教授,他撰的《历朝文学史》是有特色的。首先是论述丰富。3000年的文学史著作荦荦大者尽在此书中;其次结构庞然,布局合理,条分缕析,先列作者,次述成书经过,每章尾及工具书介绍;第三观点清晰,不乏创见。作者写作文学史时,无所依傍,创设之功,不容抹杀。

    窦士镛(1844-1909)字晓湘,号警凡,清代无锡人。出身富庶之家,藏书颇丰,生前教书为业,腹笥富赡,有“大师”之称。家居北禅寺巷,少小读书聪敏,太平天国时代,避居乡区八士桥,又转住苏北居住。后广游山东、燕云、福建、广东等,读书交游,前后近10年。归乡后在东林书院任教,《历朝文学史》即是其授课革新之后撰写的授课讲义。《历朝文学史》出版后3年,作者过世,著作与作者湮没不彰。东林书院推出中国第一部文学史著作,嘉惠学林,这是可以大书特书之一笔。作者还有《皇朝掌故》3卷、《澹远轩文集》6卷、《绮云楼诗集》4卷等多种著作存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李金镛与养正书院
在东北的吉林长春,有一座颇有名气的书院———养正书院,它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是由当时任长春厅通判的李金镛捐资建造的。李金镛(1835—1890),无锡人,字秋亭,曾于光绪五年(1879)任珲春招垦事,参与重立中俄界碑事,光绪九年(1883)任长春厅通判。他到任后十分重视地方上的教育风气,认为“教化者人才之原,人才者风俗之厚。自来化民成俗,未有不敬教劝学遂克臻上理者也。”而“教之大端,正人心,厚风俗而已。求人心之正,风俗之厚,严义利之辨而已”。由此一端,“必阐先儒之学,乃兴节义之风,则书院不可不设印?。基于这样的想法,他感到自己“未尝学问,然于朱陆两贤,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因此,他在到任之后,即千方百计想办法筹措千余金,捐资兴办书院。他在长春城的城北,“购民房二十多楹,买经史数千卷,设立书院,额曰‘养正’。中奉朱陆栗主,即揭喻义喻利讲义于壁,使士民有所观感。”李金镛所创办的养正书院...
· 吴文化—人物春秋—中国画坛的无锡画家
近日,古吴轩出版社出版了《无锡画家》一书,收入自古及今著名的24位无锡画家传记,不仅介绍了他们的生平,而且对他们的艺术进行了评述。无锡的明山秀水孕育了众多的画家,饮誉我国乃至世界画坛的即有20多人。上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馆举办我国古代十大画家传世名画展,其中无锡人即有3位,即东晋顾恺之、元代倪云林、明代王绂(孟端)。近现代更是名家济济,有冲破清以来画坛摹古之风的吴观岱、胡汀鹭;有海派名家贺天健、钱瘦铁;有现代美术宗师徐悲鸿,有漫画大师张正宇、华君武;有海内外知名的女画家杨令、方召麟;有著名画家钱松岩、尹瘦石、杨建侯、周怀民等等;有被称为“台湾梅王”的陶寿伯;有被国外艺术界誉为“中国的凡高”的吴冠中;有被美国国家艺术院选为终身院士的水彩画家程及等等。太湖山水是无锡画家的启蒙也是终身的老师,大自然鬼斧神工绘成的画卷使无锡画家摹取了瑰丽雄奇的形貌,同时也获取了灵感。“画祖”顾恺之年少时就常到...
· 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最早的报人
邹(tao),字翰飞,号酒丐,又号潇湘馆侍者、瘦鹤词人,晚号守死楼主,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无锡县后宅人。光绪元年1875考中秀才。光绪六年1880起旅居上海,先后任《申报》、《益闻录》等报刊编辑。他是无锡最早报人之一。他仿《聊斋志异》笔调,著《三借庐笔谈》、《浇愁集》、《蛛隐琐言》等,在上海报刊上连续刊载,风靡一时。后辗转陕西、湖南、山东、北京,任幕府记室,与康有为等有交往,戊戌政变几被株连,避居教堂才得幸免。从此以后就致力教育,不问政事,在上海徐家汇开办启明女塾,自编教材,执教达17年之久。邹(tao),不但是个报人,也是早期的《红楼梦》爱好者。他钦佩和敬仰《红楼梦》可以说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据说他甚至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成是“无锡人”,曹雪芹竟然成了他的“无锡老乡”了。邹(tao)一生嗜酒成癖,为人洒脱不羁。宣统三年(1911)其妻去世,他将寓所小楼自题“守死楼”,...
· 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收藏家
现代泉学的开山上个世纪上半叶,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丁福保(1874-1952),既是一个百科全书型的学者,更是现代钱币收藏的一位大家。丁福保,原籍江苏常州,先世移居无锡。1874年6月22日出生于无锡城内书院弄摇车湾。少年时随兄长丁宝书与吴稚晖、廉南湖等一批无锡名士交游,后在南菁书院随华蘅芳、华世芳学习数学,担任教习。再入苏州东吴大学攻读化学。后因久病不愈,遂去上海名医赵静涵处学医,又曾赴日考察医学。1908年迁居上海,开始为人治病。丁福保的人生十分丰富:在普通人眼里,他是知名的医生;在慈善家心中,他是乐善好施的居士;在文化人眼里,他又是个学识渊博的著作家;而在钱币收藏者的印象里,中国古泉学会第一任会长的光辉永存。丁氏一生收藏宏富,以古钱、古籍出名,还收有刘铁云身后遗留甲骨龟片一批。所藏“新莽大泉”、鎏金“开元通宝”、“乾封泉宝”等,均为稀世珍品。他编写的《古钱大辞典》...
· 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作家群欣然崛起
以往无锡文学创作力较弱、作家群成长较慢的局面正在被改写着。近日从市文联获悉,随着黑陶、阿福、庞培、徐风等一批中坚作家的成熟与多产,无锡作家群正迅速崛起,这不仅已成为无锡文化事业的一件喜事,同时也被业内认为是值得重新认识和评价的无锡文化现象。据介绍,目前,我市共有中国作协会员22人、市作协会员300多人,他们勤于笔耕,收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我市作家就出版了40部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杂志刊物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颇有建树的无锡作家频频脱颖而出,在中国文坛发出无锡的声音。诗人黑陶获新散文网站首届“新散文奖”、诗刊社首届“年度诗人奖”、中国散文排行榜奖等诸多奖项,被评为“其很有渗透性的文字,鲜明的地域特色,语言恣肆,想象奇瑰,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南方中国乡村的风景与记忆,为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作家徐风创作了长篇小说《公民喉舌》,洋洋20万字以充沛的激情、跌宕的情节、呼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