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徐悲鸿故里的寻访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徐悲鸿故里的寻访,他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不会意料到自己能够走得那么远,那么久。少儿时期的悲怆生

   他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不会意料到自己能够走得那么远,那么久。少儿时期的悲怆生活,青年时期的鸿燕之志,也许还能从他那始终沉静深厚的目光里追寻到丝丝印痕。110周年,这样绵长的数字不得不让人怀想,恍若隔世的背景之间,一个“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不朽生命,就是从这里起步。

   日前,我们在这样一个寒风骤起的季节赶到了宜兴市屺亭镇。冬日的阳光慷慨地铺洒在通往徐悲鸿故居的曲折小道上,仿佛是一种自然的礼遇。塘河西侧的悲鸿故居就在小道尽头的转弯处“突然而至”。这是一处“开门见河”的旧式房屋,包括徐悲鸿原生活起居间,弟妹生活间,徐父授课书房等。船舶驶过河面的背景声中,那些曾经濡染了悲鸿生命气息的旧物静置屋中:一台老式的交流电收音机、一张积满灰尘的破旧藤椅、还有一张只剩框架的简陋木床……它们与几间屋中挂满墙壁的黑白照片一起,构成了一种对于徐悲鸿真实存在的“复原”。

   “因河道疏通拓宽,徐悲鸿故居在1970年被拆除,仅留荒园残墙。到了徐悲鸿诞辰100周年之前,也就是1994年,屺亭镇决定恢复徐悲鸿故居,按照原貌和当年风格重建徐悲鸿故居。”屺亭镇的褚志瑾副镇长担当起了临时的“讲解员”,“如今的悲鸿故居已经向里面‘平移’了一段,占地518平方米,总投资60余万元。”记者见到,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开间阁楼式房屋,通往阁楼的木梯一侧还挂着“游客止步”的告示牌,抬头看去是满眼的竹帘,竹帘背后似乎空着。“其实徐悲鸿少儿时光多半是在这个阁楼上度过的,因此它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陈列部分。我们已经打算对阁楼做一些加固工作,同时向当地的徐悲鸿亲戚征集屋内原物。”褚志瑾告诉记者,除了每年投入近10万元维修费外,屺亭镇政府还打算日后将阁楼开放,让观者与徐悲鸿的“距离”更为靠近。

   从悲鸿故居出来,可以感到屺亭这块地面上似乎处处有着徐悲鸿的“影子”:镇中心的奔马雕塑、宽敞的骏马大道,甚至连街头的各类小店也用悲鸿的马来做招牌……记者跟着褚志瑾副镇长穿街过桥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最后见到一所小学,气派的校门一排镏金的大字: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这是徐悲鸿之子徐庆平题写的。而其中一幢教学楼的顶楼,还有一间于2000年成立的“悲鸿艺术少年研究院”,与廖静文命名和设立的“徐悲鸿中队”、“徐悲鸿奖学金”一起被称之为学校的三大名牌之一。一旁的校长介绍说,如今“悲鸿艺术少年研究院”已经“产生”了三任学生院长,所有愿意学画的孩子都有机会到研究院学习,达到“校级”水平的孩子至少有30个。学校还将把楼下操场上的不锈钢《放飞》雕塑换成徐悲鸿像,同时建造一条解读悲鸿故事的长廊……让悲鸿精神与孩子们如影随形。

   让记者印象犹为深刻的是,只要是知道徐悲鸿的宜兴人,几乎个个都能把“徐伯阳、徐静斐、徐庆平、徐芳芳”这些徐悲鸿子女的名字引用自如,他们彼此之间不时用家乡话低声地说起那些熟知的旧事,仿佛一种温暖的默契。事实上,不仅是屺亭镇,宜兴的角角落落里,几乎都有徐悲鸿的气息传递。

   绿树浓阴的宜兴亦园内,一幢具有民族装饰的三层楼现代建筑朴素典雅,它就是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因为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纪念馆刚刚经过了全面修缮。当记者赶到纪念馆时,还有几个外地游客正在参观,吴作人题写的馆名在午后的阳光里发出柔和的光芒。据介绍,这个纪念馆于1988年正式开馆,陈列面积500多平方米。

   馆内现收藏徐悲鸿原作17幅及复制品130多幅。其中1941年创作的《奔马》,是史良的弟弟赠送的。另一幅《奔马》则是由一个宜兴的船老大捐出。“徐悲鸿早年为谋生计,同时在3所学校教书,乘船奔波于屺亭和宜城之间,徐悲鸿为了答谢船老大赠送了这幅画。”除此之外,纪念馆还珍藏了徐悲鸿的几幅书法作品以及几幅青少年时期的水彩画。

   “宜兴的徐悲鸿雕塑,大大小小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最近的大概要数新落成的徐悲鸿广场上的那一尊了,也是为了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一位路过的宜兴人告诉记者。

   这些或者精致或者粗糙的雕塑,让人忽然有一种感动,至少它们让我们即使是在无比平常的日子里,也能时时记起那个生动如初的名字———徐悲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徐悲鸿与他的水墨奔马图
徐悲鸿先生(1895-1953),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热爱艺术,热爱祖国,一生中给人民留下了几千幅优秀作品,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不愧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处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指和成就。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如今徐氏故乡--江苏宜兴市新建的“宜兴徐悲鸿纪念馆”里,陈列了徐悲鸿先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画作品(抱括青少年时期的习作、成名以后的作品、信扎等)。他画的骊,无论...
· 寻访安禄山故里
相对于世界其它民族而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积淀,为人类文明打造了臻于完美的封建主义社会模式。而就文化的灿烂、经济的繁荣、军力的强大、疆域的广阔,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开创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封建制度国家的极致。而发生在这“盛世”之后仅14年,即发生了结束盛唐历史的“安史之乱”。这极盛而衰的变化让人深思。为创作一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从2000年起,我开始了对“盛世枭雄”安禄山有关资料的收集。1.安禄山的出生地是菜园子村是一个雁去秋高的日子,我来到辽宁朝阳胜利乡一个名叫菜园子的山村。一位研究地方志的专家曾撰文说,这里是发动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的两渠魁之一安禄山的出生地。这个地方在唐朝归营州柳城郡管辖,史书《新唐书》就写道:“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柳城,是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这里,古往今来就是个出人物出故事的地方。如果把历史推回到公元七百零一年,即武则天长安元年,这里正是一个水...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我的“访学”导师
在当今历史学界,范金民这个名字越来越受到学人关注,这位无锡籍著名学者,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出生的他,正值事业辉煌的中年。去岁初秋,我“访学”南大,师从范老师学习,有幸忝列门墙,聆听教诲。在仅一学年的交往中,范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认识范老师之前,我曾听过两位南大教授的讲座,水平都很高,于是对南大、对南大教授,内心总是充满敬仰。到南大历史系报到后,我用电话和范老师取得联系。我唐突地问:“听人讲您是无锡人,是吗?”当对方传来肯定的回答后,我们两个无锡人便操起了乡音。范老师询问我生活安顿好了没有,有什么困难,话语亲切,这使我原有的紧张情绪顿消。两天后有了第一次见面。范老师个子不算高,不胖不瘦,脸庞带着江南人的灵秀。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相互认识后,我又唐突了一句:“您这么年轻就当博导啦。”想不到范老师把博导看得那么淡,半开玩笑地说:“你在这里也是博导。”这...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汪曾祺与吴文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