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陶晶孙:被遗忘的著名文人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陶晶孙:被遗忘的著名文人,说到20世纪20年代的创造社,大凡熟悉我国现代文学的,一定能说出一连串著名文

   说到20世纪20年代的创造社,大凡熟悉我国现代文学的,一定能说出一连串著名文人,如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郑伯奇、田汉和白薇等等不一而足。郭沫若当初要办文学社,犹豫该不该用“创造”这个名字,因为有人觉得这两个字过于自负,这时他在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的同学陶晶孙急忙说:“创造两个字最好没有了,不必客气,只要留心造些好点文章好了。”

   对郭沫若而言,这句话无疑是一锤定音。陶晶孙不但跟他在九州帝国大学一起学医,而且跟他一样,娶了他岳父的女儿,两人成了连襟;郭沫若娶的是安娜,陶晶孙娶的是安娜的妹妹佐藤操。

   陶晶孙也是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但不知何故,他的名声远不及郭沫若等人来得响亮。其实他对文学始终有清晰的认识。他对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的褒贬,往往入木三分。

   他说张资平是真正的小说家。其理由是:“第一,小说家要观察社会,资平是这样做的,可是沫若、达夫只讲自己的话。第二,小说家要写万人易读的文字,资平是这样做的,可是达夫有许多古典文学字句之引用,沫若有医学或古典之引用。第三,小说家要耐心写作,不住生产,资平是这样做的。”

   从陶晶孙所讲的这三点,可以看出他对小说非常敏锐,而且严守文学批评原则;朋友归朋友,批评归批评,不以私情亵渎文学。陶晶孙是学医的。他讲创造社的时候,拿人体解剖打比喻:“沫若为创造社之骨,仿吾为韧带,资平为肉,达夫为皮。”十分形象,十分机智。

   其实陶晶孙自己也写小说。郭沫若容易冲动,写了东西马上给这个看给那个看,陶晶孙则含蓄得多。郭沫若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发表在《学灯》上的处女作给陶晶孙看,还给陶晶孙看田汉和他的通信,而这时候,陶晶孙说自己“有十七岁少女似的害羞,没有使得他(指郭沫若)知道我写过几篇小说。”

   陶晶孙的第一部小说集《音乐会小曲》出版于1927年,他的第一部译著《盲目兄弟之爱》出版于1930年。后者译有奥地利著名心理分析小说作家施尼茨勒的著名短篇小说《盲目的极洛尼莫和他的哥哥》。

   当今学者考察陶晶孙热衷于翻译施尼茨勒的原因,认为首先这与他在日本学习医学有关,因为施尼茨勒早年也曾当过医生。与施尼茨勒不同的是,这个奥地利小说家在小说出版后就不再做医生了,而陶晶孙尽管著作译作颇丰,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从医生涯。因此,研究文学的学者称他为现代作家、创造社元老、"左联"发起人与主要成员,而研究医学的学者则称他为中国现代预防医学与寄生虫研究的先驱。

   陶晶孙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在小说、音乐、美术和戏剧的导演、照明、效果等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对医学、天文、建筑均有很深研究,而且精通日文和德文。

   1945年日本战败,陶晶孙作为日本陆军医院接收委员,在南京完成接收任务,之后到台湾任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热带病医学研究所所长。1950年离台去日本,同年任日本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并重新开始写作,著有日文散文集《给日本的遗书》。本书出版伊始,就受到日本文化界人士的重视与好评。许多日本读者认为,“这是一位中国作家对日本的苦口良言”。1952年2月12日,陶晶孙患癌症在日本逝世,终年55岁。 可惜我们认识陶晶孙实在太晚,他的名字被遗忘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出版了由夏衍作序、丁景唐编选的《陶晶孙选集》。其后又到了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才联合举办了“纪念陶晶孙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陶晶孙不到10岁就随留学日本的父亲去了日本。23年后,他父亲要他回故乡开设医院行医,这时他已担任过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教授助理,并做了上海东南医学院教授。谨遵父命,陶晶孙于1930年在故乡办起一所名为“厚生医院”的现代医院。可惜他所办的这所医院,如同他本人一样,在他的故乡默默无闻。他的故乡就是我们无锡。

   陶晶孙是无锡北塘人,生于1897年,这在无锡知道的人也寥寥无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名集邮家孙君毅先生
20年前的1983年8月30日,上午10时许,我与时任无锡日报副刊部编辑的安健同志,相约前去本市游泗弄5号,拜访著名集邮家孙君毅先生。不巧得很,八十高龄、沉疴染身的孙老先生正处于昏迷熟睡之中,不敢惊扰,只得悻悻作别。就在这一天的傍晚,我国邮坛泰斗孙君毅先生与世长辞了,我们为错过了与孙老先生作临终诀别的机会而懊悔不已。孙君毅原名孙祖宏,1903年出生于无锡,1926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士、文学士学位,1930年起在上海、无锡执业律师。孙君毅先生的集邮活动始于1936年,四五十年致力于邮学研究,长期担任无锡集邮研究会会长,主编会刊《邮友》、《集邮通讯》、《邮友信箱》,先后发表了数百万字的邮学文章,其主要著(译)作有:《邮学词典》、《中国快信邮票志》、《福州对剖票》、《清代邮戳志》等。所藏邮品也极其丰富,在清代邮票中,除红印花小一元、小四分外,均收集无遗,《慈禧寿辰纪念邮票》(俗称“万...
·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孙子兵法》的孙武
孙武,世人称他为“孙子”,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所著《孙子兵法》13篇,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是齐国人,寓居吴国,因熟谙兵法,进见吴王阖闾。阖闾说:“你的13篇兵法,我已全部读完了,是否可以小试一下,你是怎样操练阵势的呢?”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阖闾从宫中选出180多位美女,又委派他的两位心爱的夫人任队长。孙武在将台上不止一次发号施令,可是这些“女兵”却不当一回事,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宣布:“我反复宣布和告诫大家,而你们却视同儿戏,不认真执行,这是队长的过失。”说完下令斩掉两位队长的脑袋。阖闾大吃一惊,急忙传下命令说:“我已知将军能用兵了,千万不要杀掉我的两位夫人。”孙武却说:“将在军中,君令有所不受!”坚持杀掉两位夫人,另选队长,继续操练。这一来没有一个人敢不听命令,确实像一支军纪严明的部队了。孙武操练完毕后,派人向吴王报告说:“现在部队已经训练得很整齐了,请君王检阅,随君...
· 吴文化—人物春秋—著名画家吴荣康
夜阑人静,一灯如豆,思绪万千。吴老荣康走了,走得突然,出人意料。记得吴老生前一周,我到府上拜谒,求他为《太湖美·中国书画展》提供作品。他躺在躺椅上,精神尚好,说:“征稿启事早已看到,就等你来取了。”他关照儿子拿出一张《太湖锦鳞》图参展。吴荣康先生号吴山,又名敖生,年轻时师承江南名画师胡汀鹭、贺天健、陈旧村;在国立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时,又得艺术大师徐悲鸿、潘玉良、陈之佛亲授,因为和徐悲鸿同乡,特别受到大师宠爱。吴老是个不善交游的本分人,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在江苏省立无锡师范任教时,和国画大师钱松岩同事,私交甚笃,画艺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老教学之余,挥笔不辍。他取浙派水墨苍劲、雄健挺拔之骨,兼用清新淡雅、秀颀飘逸之风,又吸收西洋画空间和光色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精研花鸟,所绘花卉翎毛,笔致工秀,落墨流畅,形神兼备。尤擅长画鲤鱼,画鲤鱼有70多年历史,他把鲤鱼养在缸中,日日...
· 吴文化—人物春秋—直声亮节的孙继皋
孙继皋(1550—1610),字以德,号柏潭。无锡双河尖人。明隆庆元年(1567),18岁时中了秀才。万历元年(1573),24岁的孙继皋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次年二月,孙继皋去北京参加会试,后得中殿试第一。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开始崩溃。朝廷为了挽回这种局面,向参加殿试的人策问治国的对策,殿试的题目为“问典学立政之要”,孙继皋胸有成竹,一挥而就。他在试卷中这样答道:“以典学之本,在于纯心之道,而立政之要,在于任人之道。典学立政,相辅相成。学以基政,政以显学。纯心以为学,而任人之本即存;任人以立政,辅学之资有赖”。孙继皋引经据典,议论恢宏,条理清晰地把典学与立政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阐述得十分透彻。接着,他又强调:“人主端其本以为学,而后可以立天下之治厚;审其要以出政,而后可以弘天下之治仕”。当时,明神宗继位才两年,因此,孙继皋在对策中又强调了人主继位之初,典政立学尤其...
· 吴文化—人物春秋—孙明善山水观
明善君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情感的画家。其人敦实厚道,一米八的个儿,黝黑的脸堂,一派南人北相,聪明善良,细心地道;其所居无锡城中一处老式旧宅,有前厅后院,院中芭蕉修篁,花卉盆景,厅中波斯猫,北美犬绕膝,鱼缸中乌龙、珍珠戏游……书斋在二层阁上,名谓“梁溪草庐”,画册法帖列其案上,山水花鸟布其壁间。他生活在这艺术情趣中,正是其乐无穷。明善君自幼好山水,长于江南水乡,游于太湖之滨,故土家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荡其心灵,养其画理,先贤云林高士于五湖三茆二十余载,明善君抚今追昔,观闲云野鹤,听涛声松风,咏山林流泉,驾轻舟探幽,踏着先贤的足迹,于湖山自然之中作“逍遥游”。烟云养气,六法生技。多年来,他全身心地倾注于对古法传统的浸淫之中,云林之荒寒萧远,石涛之幽渺恬静,大痴之奇宕雄肆、髡残之苍郁冷逸,无不心摹手追,醉心其间。笔墨的提炼,自然景物的造化,提供了无限畅想空间,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春染江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