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灵秀江南多状元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灵秀江南多状元,自清顺治三年(1646)开科取士,至光绪三十年(1904)其间258年内,共

   自清顺治三年(1646)开科取士,至光绪三十年(1904)其间258年内,共产生进士科状元114名,如加上博学宏词、经济特科状元4名,共118名状元。其中江苏籍的有51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43%。

  这些江苏状元,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吴地,其中吴县牗包括当时的长洲县牘有状元17名、常熟6名、武进5名、无锡3名……共46名。

  为何江南吴地能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产生这么多的状元?这要追溯到清初开科取士的缘由。

  顺治二年五月,清兵攻占南京。明福王政权虽然覆灭,但江南人民反抗夷族的斗争并没有停息。清统治者为稳定江南的局势,在采取武力的同时,又利用“开科”取士来笼络人心。这年秋,清世祖采纳大臣范文程建议,沿用明王朝科举取士制度,正式颁诏,举行科举考试。一些曾声言不与清廷合作的书生,挡不住科举的,纷纷屈节,报名应试。

  当时,江南经济比较富饶繁荣,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清世祖便选江南吴地作为“突破口”,于顺治四年、九年先后选取武进的吕宫、无锡的邹忠倚为状元。可是这两位吴地状元的选取,仍没达到“平息”的目的。

  清世祖并不气馁,通过总结,又于顺治十—年选取昆山徐元文为状元,并在其身上大做文章,恩赐冠带蟒服裘靴晋见……一时间,在诸生学子中产生轰动效应,这不能不说是顺治帝的“文治”之功。

  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顺治帝又一连选取江苏溧阳马世俊、浙扛归安严我斯为状元。可是其壮志未酬,便离世而去。继承人康熙帝与其父一样,具有远见,他承袭父志,继续推行“以汉治汉”路线,又一连几科选取江苏吴县缪彤、浙江蔡启尊等为状元,对他们充分信任,并委以重任。由于“皇恩浩荡”,这些人自然感激涕零,从而使民族矛盾得以缓和。这些江、浙状元,因地域、习俗等因素,更为了自身利益,便相互支持,在朝中形成一股势力,所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就更加深远。

  国子监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康熙帝深知这一点。为表示对徐元文的信宠,便提升他为国子监祭酒牗最高学府校长牘。这样,徐元文便掌握了选拔人才的大权。一时江、浙两地的书生便纷纷赴试。康熙三十四年,江、浙两地前去应试的书生更多,一时朝野震动。

  江、浙两地,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吴地书生,由于前有榜样,感到前程似锦,无疑增强了读书的积极性,从客观上为发展教育多出状元创造了良好条件。

  历史上,江南吴地唐代设州学,宋代设县学,明代起在城乡建大书院,但远没有清朝中期那样普及。那时,“书院有官办,或官办民助,也有士绅创办或集资私办的”。武进、无锡、常熟、吴县等地还自筹经费,在公众场所设私塾,教授平民子弟,俗称“义学”。明清时,无锡有东林书院,宜兴有东坡书院,常熟有文学书院……江南吴地学塾盛行,书院普及城乡,其人文郁盛,得助于教育事业的发达。

在当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干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已在江南吴地深入人心,这使科举考试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在中原人独占科举优势的唐代,吴地也出了一批状元,如苏州有归仁泽和归黯父子状元,归佾和归系兄弟状元;宋代,江南吴地出了武进霍端友、宜兴佘中、无锡蒋重珍等8名状元;在明代,又出了吴县施、昆山顾鼎臣、无锡孙继皋等12名状元,可见清代江南吴地状元之盛乃是源远流长。

    吴地状元显名者尤多,如抗金名将、宋庆元二年武状元常熟周虎;文武兼备的宋嘉定七年武状元刘必方;有著名书法家、明成化八年状元吴宽;代皇三月的明弘治十八年状元顾鼎臣;太平宰相、世称长者的明嘉靖四十一年状元申时行;东林魁首、明天启二年状元文震孟;盛世贤相、文学家陆肯堂;康熙三十九年状元常熟汪绎;乾隆五十五年状元石蕴玉;《全唐诗》总裁彭定求;乾隆名儒重臣毕沅;乾隆四十六年连中“三元”的钱;“四朝元老”潘世恩;金石学家、道光三十年太仓陆增祥;外交家、史学家汉钧;末代皇帝师傅陆润庠;还有集政治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的两朝帝师、咸丰六年常熟状元翁同和……他们各领风骚,名重一时,彪炳史册。江南吴地科举有这么多的楷模,便使盛出状元有了深厚的沃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老画家吴观岱
吴观岱,字念康,号清翁,晚号江南布衣。无锡人,1862年出生于贫寒家庭。他少时家境很穷,为了生计,父亲送他去一家酱园店当学徒。他很不乐意,学了没多长时间,就偷偷地溜走了。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将他赶出了家门。后来,一位好心的姓顾的人家收留了他,先劝他听从父意去当学徒,他执意不肯,后给他几张国画叫他临摹,他高兴极了,将几张国画临摹得惟妙惟肖。姓顾的认为他绘画很有天才,遂与他父亲联系。父亲却因为家境贫困不同意他去学画。后经叔父从中调解,学费由叔父承担,父亲才勉强答应。吴观岱便从无锡画师潘锦学画。吴观岱善绘仕女,所绘人像能得其神韵。无锡人家凡有丧事,往往要请他为死者画像。一次,无锡有一位姓蔡的钱庄经理找到吴观岱,要他绘一幅大型人物画。他一挥而就,画得栩栩如生。钱庄开张那天,吸引了很多人观看,都夸吴观岱画得好。当时,无锡的名士廉泉南湖看后也十分惊奇,觉得吴观岱是个人才,便邀他到家作客。交...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名士刘继增
清末民初,无锡历史上人才辈出。可是,有一位真正的学者却一直被人们忽略,以致被遗忘了。那就是刘继增(1843-1905年),字梁渔、长高,号石香,又称寄沤。平生不以科举为念,穷毕生心力钻研学问,晚年更是杜门不出,搜罗金石,考订古籍,乐此不疲。著有《寄沤文钞》、《寄沤诗钞》、《寄沤词钞》、《惠山竹枝词》和《忍草庵志》等著作,编著参订有《南唐二主词笺》、《泰伯梅里志》等,而他又精通书法丹青,故俞曲园又有“诗书画三绝”的评语。因为刘继增晚年居留沪滨,身后著作散佚严重,因此今天后人已经难窥全豹了。但仅就所能见到的遗存,也已经称得上丰富。刘继增的书法我见过不少,行书瘦劲秀媚,很得李北海的神髓。严毓芬在《寄沤文钞˙序》中记述:“余少时读书城东钱氏之漱芳书屋,日莫课罢,偶从朋好至酒楼,见横额一颜曰:‘酲红’,字绝秀劲,末署寄沤二字。余不知谁何,询同座者,曰:此吾乡宿儒刘先生石香也。”刘继增三十一岁时适逢老...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状元文学家孙继皋
无锡山川秀媚、人杰地灵,历史上,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有“画圣”之称的东晋顾恺之、“悯农诗人”唐朝宰相李绅、明代著名诗人邵宝、近代实业家外交家薛福成等,却很少有人知道,无锡还有一个品行、诗文俱佳的孙继皋。老一辈的人,可能会知道坐落在原小河上19号、后改崇宁路52号的明代遗址:状元府——“少宰第”,他的主人就是孙继皋。孙继皋(1550一1610)字以德,号柏潭。少年时,相貌堂堂,光彩照人。家贫,曾就读于里中私塾。18岁中秀才。万历二年(1574)进士第一,任翰林院修撰。任职期间,他识拔人才,于万历八年充任会试同考官时,录取了魏允中、顾宪成等。以后升任浙江乡试主考,录取陶望龄等。他正直敢言,在吏部侍郎摄理官吏铨选任内,多次上疏,为因直言罹祸而遭贬谪的有识之士多方辩护,且毫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万历二十四年,皇帝不亲送太后出丧,继皋上疏劝说,激怒了万历帝,被解职归里。孙继皋与东林党人有不同一般的关...
· 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状元王云锦与顾皋
王云锦(1657—1727),清时无锡人,字宏骏,号海文。一说字海文,号柳溪,晚号古愚老人。父名志宁,任青阳训导。云锦好学,但屡试不第,心灰意冷之中,据传一日到关帝庙求签,得“五十功名志已灰,谁知富贵逼人来”签,由此振作起来。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殿试,王云锦一举压魁,为进士第一(状元),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的第25名状元。王云锦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督学陕西,以经术施教。康熙四十八年出任会试同考官,后做过道员一类地方官。康熙五十五年(1716),王云锦奉敕旨与常熟蒋延锡、武进赵熊诏、高邮吴世焘、宝应刘师恕、泰州缪沅等27人,在京分任编纂《康熙字典》,五年书成。雍正五年,王云锦卒,享年71岁。著有《纲目金鉴类编》、《政治典训》、《秋叶集》等。在王云锦以后,有位状元叫顾皋(1763—1832),清代江苏金匮(无锡)人。字斋,一说字晴芬,号缄石。幼年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