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历史探源—绍兴、无锡与王羲之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3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历史探源—绍兴、无锡与王羲之,人们一说到绍兴,就会想到王羲之,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书圣王羲之与无锡也有着很深

  人们一说到绍兴,就会想到王羲之,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书圣王羲之与无锡也有着很深的一层关系呢?

  王羲之原籍山东临沂,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因避战乱南迁,暂住江西,后随其父王旷来无锡长期定居。现今白水荡、城中公园、崇安寺这一带原是王氏府邸所在地。王家后将王府南部 捐出兴建“祝圣都道场”(宋代改名崇安寺,位于现在心族百货商场后面这一带地方),白水荡及城中公园一带仍存有“右军涤砚池”刻石。王羲之不仅在无锡城内有府第,据说在无锡乡下——洛社还有别墅。现在绍兴蕺山戒珠寺前“鹅池”,成为绍兴 有名的古迹之一。可是相传在无锡洛社早于绍兴“鹅池”10至20年就建有“观鹅亭”。王羲之在无锡居住了很多年,无锡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王羲之后代现在还有人居住无锡城内。然而不要说 现在的外乡人,就是无锡本地人又有多少人知道王羲之在无锡的文化艺术活动?王羲之在无锡的知名度远远不如绍兴,推其原因,我看大致有如下几点

:   其一,《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这不仅是一篇评价极高的散文,而且也是富有哲理的散文诗,至于其书法更是无价之宝,唐太宗对它几乎达到迷恋的程度,以至于死后还将兰亭墨宝 带到棺材里去陪葬。然而,这兰亭集会,《兰亭集序》都出自绍兴,人们一提到这一墨宝自然而然地便想到它的集会地点绍兴,这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其二,清代康、乾两代帝王的遗墨也给绍兴知名度增色不少。在绍兴兰亭有座御碑,正面碑文是康熙亲笔临摹的《兰亭集序》,碑文现的“之”字同样有多种写法,临摹王羲之墨宝神形 毕肖,可见康熙学写“兰亭”是花了很大力气的。碑阴有康熙的孙子乾隆手书镌石的一首诗,诗的末尾写道:“聚讼千秋不宜评”,表现了这位皇帝对王羲之的敬仰之情到了对其书法不敢妄加评 论的地步。

  以上两点,是绍兴之所以能因王羲之而扬名中外的重要原因,无锡在这些方面当然是不能与之相比的。不过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绍兴人重视王羲之的艺术活动可能要超过无锡人。比如王 羲之同样在绍兴与无锡居住过较长时间,但在绍兴就有很多有关王羲之书法方面的民间故事,如“老妪书扇”几乎家喻户晓。有的故事还进入诸如李白这样大诗人的诗中,像《得房公池鹅》中写 道:“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如云,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就是借用王羲之在绍兴为道士写经换鹅的故事来表达李白对房王官赠鹅的感激之情。同样王羲之在无锡居住这么 多年,可是有关王羲之在无锡艺术活动的故事就很少听到。这难道不正是多数无锡人对王羲之感到陌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吗?

  王羲之以书法见长而名扬天下,在绍兴居住创作的也只不过“兰亭”法帖出名而已。同样他在无锡居住时也创作了很多好的书法作品,有人说他在无锡写的“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可以 誉为“天下第一条幅”,在这方面,我们无锡人又为发掘、整理王羲之艺术作品做了多少工作呢?对比之下,在绍兴因为王羲之创作“兰亭”书法而保存了兰亭古迹,可是在无锡我们却不能因为 王羲之对我国书法艺术所作贡献而保存王羲之曾居住的老宅的一个角落以为纪念。特别是在曾为王羲之老宅的旧址城中公园改造中,也不曾考虑过给这位书圣以一席之地,象征性地建造一座王羲 之纪念馆之类的建筑。我认为,在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方面,这确实是我们无锡人的一个极大疏忽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历史探源—吴文化与无锡历史初探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江南地区,人杰地灵,她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从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文物证明距今五千九百年前江南地区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经过远古原始社会、原始部落、蚩炎黄、三皇五帝、跨越夏商之交,这块以无锡为中心的江南腹地早已闪烁出“鱼米之乡”这颗东方明珠的光彩。漫长的历史进程淡薄了人们的感觉。五千多年前创立世界古代文明的东方大国曾先后由三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部落所组成。乐部苏浙皖鲁及沿海一带由当时是国最大的部落首领青帝蚩尤统率,他以强大的阵容击败炎帝族共工,直近黄帝族,气吞山河、威震华夏。一度主宰着中国的历史!北方内蒙黄河中游由羌人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率领;西部黄河流域上游蒙古高原一带的狄人由黄帝轩辕氏率领。战略军事家黄帝以少胜多,发明指南车,又联合炎帝,在十分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出奇制胜,消灭了蚩尤,再击败盟友炎帝,又西伐白帝,建立了...
· 吴文化—历史探源—吴之为吴
“吴”的本意是什么?这是对吴文化有兴趣的人们必然有兴趣的问题。《说文解字》中“吴”作“”,从“”、从“口”,谓其义“大言也”,即大声说话的意思。在“吴”字产生的那个时代,“大声说话”很明显地是向某种神圣物祈祷地原始宗教行为。神圣物是什么?是大山。古帝尧的大诸侯称“岳”,便是证据。以大山象征本部落,这是中华民族早起的特点之一。西方有座巍峨大山,国为经常接受周部落的大声祈祷而得名为“吴”,又随着大周朝事业的成功而成为天下的圣山。有许多证据可以说明吴山脚下是周部落的老家。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把宗周旧地赐给护驾有功的秦国,秦国于是对这块宝地作了一番探求与整理,发现了许多旧神灵。《汉书·郊祀志》载:周平王东迁后十四年,“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鹿卩)衍,于是作(鹿卩)(田寺)〔(田寺),古时祭天的处所。〕”未作(鹿卩)(田寺)前,在雍(秦都)旁有故吴阳武(田寺)。后来秦灵公导觅旧迹,又在吴阳...
· 吴文化—历史探源—吴氏源流
史有吴国,后有吴地、吴文化。吴地经济、方化的崛起,可追溯到吴地始祖泰伯。远在3200年前,岐山(现陕西岐山县)周部落有一位首领周太王,生有三子,名泰伯、仲雍、季历。太王曾说:“兴王业者,其在昌乎!”,就是季历的儿子,后为周文王。当时,王者都传位给长子,泰伯是当然接班人。但他很明智,觉得父亲既然认为昌能接传,自己就避让。于是,他和二弟促雍趁父亲生病的时候,佯言去衡山采药,逃离岐山,一直到梅里。这梅里,就是现在无锡县梅村镇。梅里原为“荆蛮之地”,百姓的习俗与中原不一样,人人剪短了头发,身上绘了花纹,所谓“断发纹身”。生活以捕鱼、打猎、种植水稻为主。他们剪短头发,有利于下湖捕鱼,身上绘了花纹,以为“龙子”,也有利于捕捞。这一带的经济、文化也比较发达,种植水稻和雕玉的工艺,都远远胜过中原地区。泰伯、仲雍到梅里以后,就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如种桑、养蚕、纺织能及生产陶瓷、冶炼青铜器等。...
· 吴文化—历史探源—推动吴地文化研究
多年来,吴文化的研究吸引着海内外大批学者。吴文化丰富的内涵令人神往,令人激奋。江南地区几千年来经济的持续繁荣稳定发展,江南物华天宝、人才辈出,究竟奥秘何在?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外,人们把渊源归结于吴地繁荣的文化。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区。这几年相继建立的吴文化研究会和吴文化公园,掀起了研究吴文化的热潮,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认识和探索吴文化提供了视窗和论坛。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大批的热心学者借鉴有限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潜心研究,对吴文化的历史形成、发展延伸及其所涵盖的内容做了大量挖掘、考证、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从而丰富完善了吴文化研究的学术建构,同时也促进了无锡地区的旅游文化事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站在新闻传播与振兴文化的角度,就如何推动吴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工作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一、挖掘研究吴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纵观历史,在数千年的变迁过程中...
· 吴文化—历史探源—吴地风物稽古求
从国家文物局传来消息:我国即将出版一套“中国20世纪文物与考古丛书”,其中有一本是关于吴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由我市考古学者冯普仁撰写。这是考古学界系统全面研究吴文化的第一本专著,全书共15万字左右。昨日,记者专程走访了冯普仁先生。冯先生的话题从本世纪30年代吴越文化的考古研究谈起。他说:“我是1936年出生的,那正是在江南地区首先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的一年,所以有人戏称我是良渚的同龄人。”的确,自从1976年调到无锡博物馆工作后,冯普仁就与良渚文化及整个吴越文化的考古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吴文化,他著有《吴地交通文化》、《吴国青铜兵器初探》、《试论吴国石室墓》、《南朝墓葬的类型与分期》等专著及论文,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还曾应邀在日本明石市立文化博物馆作《吴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学术讲演。今年即将出版的《无锡文化大观》首篇《历史纵横篇》也已由冯先生撰写完成。冯普仁说,博古是为了通今,考古并非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