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历史探源—唐代并无寒山寺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历史探源—唐代并无寒山寺,苏州著名古刹胜迹寒山寺,因唐代传奇诗僧寒山子而得名,今该寺内犹有“寒(山)拾

  苏州著名古刹胜迹寒山寺,因唐代传奇诗僧寒山子而得名,今该寺内犹有“寒(山)拾(得)殿”。由于盛唐诗人张继的名篇《枫桥夜泊》中有“姑苏城外寒山寺”之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 以为寒山寺在唐代即已存在并出名。但是,浙江的青年学者连晓鸣、周琦在他们合写的论文《试论寒山子的生活年代》中提出:唐代并无寒山寺:张继诗中的“寒山寺”是指苏州城外秋冬季节山 林中的寺庙,而不是专指某一佛寺。

  连晓鸣、周琦在论文中列述翔实的史料,经过周密的分析后指出,生活、活动在浙江天台山的诗僧寒山子生于盛唐,卒于中唐。按常例,当其本人在世之日,是不会以其名作为寺刹名称的。 因此,张继(唐天宝十二年即753年进士)诗中的“寒山寺”不大可能实指当时并不叫这一名称的今寒山寺。而且,张继此诗的诗题《枫桥夜泊》也有问题。与张继生活年代相同的唐代高仲武编的 《中兴间气集》选收了张继这首诗,诗题却是《夜泊松江》。松太湖支流,即今吴淞江,流往苏州,而与枫桥无涉,故张继诗中“寒山寺”实是泛指诸山寺院。《全唐诗》中另有韦应物(约7 37—896后)《寄恒璨》诗和刘言史(约742—813)《送僧归山》诗言及“寒山寺”。韦诗云:

  心绝去来缘,迹住人间世。
  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
  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

  所咏为唐代永阳(今安徽省来安县)秋日景物人事,“寒山寺”系泛指。刘诗云:

  楚俗蕃花自送迎,
  密人来往岂知情。
  夜行独自寒山寺,
  雪径泠泠金锡声。

  说的是楚地冬日山寺情景,诗中“寒山寺”与今苏州寒山寺亦了无干系。这两首诗可作为张继诗中“寒山寺”并非专指的旁证。

  连晓鸣、周琦两位学者经考证后指出:今寒山寺在元代以前的苏州地方史志中,只称“枫桥寺”或“普明禅院”而不称“寒山寺”,如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范成大《吴郡志》等皆然 。直到元末,枫桥寺始有“寒山寺”之称,如当时人顾瑛《泊阊门》诗云:“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搅客眠。”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唐代并无“寒山寺”。

  唐代并无寒山寺的说法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浓厚兴趣,这一见解将会引起各地学者不同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历史探源—吴之为吴
“吴”的本意是什么?这是对吴文化有兴趣的人们必然有兴趣的问题。《说文解字》中“吴”作“”,从“”、从“口”,谓其义“大言也”,即大声说话的意思。在“吴”字产生的那个时代,“大声说话”很明显地是向某种神圣物祈祷地原始宗教行为。神圣物是什么?是大山。古帝尧的大诸侯称“岳”,便是证据。以大山象征本部落,这是中华民族早起的特点之一。西方有座巍峨大山,国为经常接受周部落的大声祈祷而得名为“吴”,又随着大周朝事业的成功而成为天下的圣山。有许多证据可以说明吴山脚下是周部落的老家。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把宗周旧地赐给护驾有功的秦国,秦国于是对这块宝地作了一番探求与整理,发现了许多旧神灵。《汉书·郊祀志》载:周平王东迁后十四年,“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鹿卩)衍,于是作(鹿卩)(田寺)〔(田寺),古时祭天的处所。〕”未作(鹿卩)(田寺)前,在雍(秦都)旁有故吴阳武(田寺)。后来秦灵公导觅旧迹,又在吴阳...
· 吴文化—历史探源—吴氏源流
史有吴国,后有吴地、吴文化。吴地经济、方化的崛起,可追溯到吴地始祖泰伯。远在3200年前,岐山(现陕西岐山县)周部落有一位首领周太王,生有三子,名泰伯、仲雍、季历。太王曾说:“兴王业者,其在昌乎!”,就是季历的儿子,后为周文王。当时,王者都传位给长子,泰伯是当然接班人。但他很明智,觉得父亲既然认为昌能接传,自己就避让。于是,他和二弟促雍趁父亲生病的时候,佯言去衡山采药,逃离岐山,一直到梅里。这梅里,就是现在无锡县梅村镇。梅里原为“荆蛮之地”,百姓的习俗与中原不一样,人人剪短了头发,身上绘了花纹,所谓“断发纹身”。生活以捕鱼、打猎、种植水稻为主。他们剪短头发,有利于下湖捕鱼,身上绘了花纹,以为“龙子”,也有利于捕捞。这一带的经济、文化也比较发达,种植水稻和雕玉的工艺,都远远胜过中原地区。泰伯、仲雍到梅里以后,就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如种桑、养蚕、纺织能及生产陶瓷、冶炼青铜器等。...
· 吴文化—历史探源—推动吴地文化研究
多年来,吴文化的研究吸引着海内外大批学者。吴文化丰富的内涵令人神往,令人激奋。江南地区几千年来经济的持续繁荣稳定发展,江南物华天宝、人才辈出,究竟奥秘何在?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外,人们把渊源归结于吴地繁荣的文化。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区。这几年相继建立的吴文化研究会和吴文化公园,掀起了研究吴文化的热潮,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认识和探索吴文化提供了视窗和论坛。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大批的热心学者借鉴有限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潜心研究,对吴文化的历史形成、发展延伸及其所涵盖的内容做了大量挖掘、考证、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从而丰富完善了吴文化研究的学术建构,同时也促进了无锡地区的旅游文化事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站在新闻传播与振兴文化的角度,就如何推动吴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工作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一、挖掘研究吴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纵观历史,在数千年的变迁过程中...
· 吴文化—历史探源—吴地风物稽古求
从国家文物局传来消息:我国即将出版一套“中国20世纪文物与考古丛书”,其中有一本是关于吴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由我市考古学者冯普仁撰写。这是考古学界系统全面研究吴文化的第一本专著,全书共15万字左右。昨日,记者专程走访了冯普仁先生。冯先生的话题从本世纪30年代吴越文化的考古研究谈起。他说:“我是1936年出生的,那正是在江南地区首先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的一年,所以有人戏称我是良渚的同龄人。”的确,自从1976年调到无锡博物馆工作后,冯普仁就与良渚文化及整个吴越文化的考古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吴文化,他著有《吴地交通文化》、《吴国青铜兵器初探》、《试论吴国石室墓》、《南朝墓葬的类型与分期》等专著及论文,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还曾应邀在日本明石市立文化博物馆作《吴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学术讲演。今年即将出版的《无锡文化大观》首篇《历史纵横篇》也已由冯先生撰写完成。冯普仁说,博古是为了通今,考古并非只...
· 吴文化—历史探源—吴文化与无锡历史初探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江南地区,人杰地灵,她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从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文物证明距今五千九百年前江南地区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经过远古原始社会、原始部落、蚩炎黄、三皇五帝、跨越夏商之交,这块以无锡为中心的江南腹地早已闪烁出“鱼米之乡”这颗东方明珠的光彩。漫长的历史进程淡薄了人们的感觉。五千多年前创立世界古代文明的东方大国曾先后由三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部落所组成。乐部苏浙皖鲁及沿海一带由当时是国最大的部落首领青帝蚩尤统率,他以强大的阵容击败炎帝族共工,直近黄帝族,气吞山河、威震华夏。一度主宰着中国的历史!北方内蒙黄河中游由羌人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率领;西部黄河流域上游蒙古高原一带的狄人由黄帝轩辕氏率领。战略军事家黄帝以少胜多,发明指南车,又联合炎帝,在十分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出奇制胜,消灭了蚩尤,再击败盟友炎帝,又西伐白帝,建立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