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湘剧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湘剧,早期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
早期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及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间9年(公元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因它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的,故一度称为"长沙湘剧"。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南北路及一些杂曲小调)四大声腔、现有传统剧目682个,其中弹腔剧目有500个以上,高腔剧目近百个。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创作的剧目中,有《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还有《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记》等传统剧目和《山花颂》、《郭亮》、《玛丽娜一世》等现代戏影响较大。
湘剧《蝴蝶媒》(弹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湘昆
流行于湘南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县,以桂阳为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昆曲何时传入桂阳,暂无确凿史料可考。据昆班老艺人萧剑昆说:“桂阳最早有集秀班,到过广东演出。”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广州《梨园会馆上会碑记》上载有“集秀班”,可资佐证。民国年间,曾一度衰落。1956年以来经政府的扶植,获得新生。其声腔,只有昆腔一种,吐字行腔,以湘南官话为标准。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整本戏40余个,还有一批折子戏。表演艺术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致的传统风格,又具有粗犷豪放的地方特色。名艺人有谢金玉、张宏开、萧文雄、萧剑昆、匡升平、彭升兰、萧云峰、李升豪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武松杀嫂》、《连环记》、《荆钗记》等,创作的现代戏有《腾龙江上》等,均反映较好。近年来,新编古装戏《一天太守》,已拍成彩色影片,改名《疯秀才断案》。武松杀嫂
·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侗戏
侗族的戏曲剧种。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摆古\"(说故事)基础上,在汉族戏曲影响下而形成的。\"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明、清以来,贵州东南部地区水陆较为发达,商业较繁盛,邻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常来此演出,在此影响下,大约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出现了侗戏。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用南侗地区方言演出。
·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曲艺
曲艺是中国古老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说唱艺术的总称。它包括评弹、评书、相声、鼓曲等340多个曲艺品种。现在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有300多个曲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
·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阳戏
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又常以县定名,如凤凰阳戏、吉首阳戏、大庸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等。阳戏形成于清嘉庆、道光之间。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间小调、花灯和傩堂巫师舞唱演变而来。发展过程中受辰河戏的影响,由没有行当,到分“二小”、“三小”以至多行当;由演故事,到唱小戏,演大本戏;由清唱到配打击乐伴奏,加过场音乐;由矮台演出到高台演出,这才正式成了高台戏班演出的剧种。二十世纪中叶,湘西城乡稳定,经济活跃,商业兴旺,阳戏也就得到了发展,逐浙形成上河阳戏(流行于黔阳,怀化、芷江、会同、靖县、通道等地)、大河阳戏(即辰河阳戏,流行于辰溪、溆浦、麻阳、凤凰、沪溪、吉首等地)、北河阳戏(流行于大庸、永顺、古丈、沅陵等地)。三种路子各有特点:上河主要唱腔有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春华调;大河主要唱腔是小生一字、女一字、七句半、男女赶板及翻山调等;北河主要唱腔有正宫调、调及阳调等...
·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苗戏
1954年春节,花垣县干部石成鉴与麻粟场乡艺人石成业等共同创演苗剧《团结灭妖》,苗剧自此诞生。又称“苗歌剧”、“苗戏”,苗族称“戏雄”。苗剧以苗族音乐、舞蹈为基础、吸收地方大戏中表演技艺提炼日常生活动作,熔合武术动作而成。声腔体系尚未成型,有民歌体、曲牌联缀体、戏曲板式体及歌剧式等多种唱腔。50年代,花垣文工团陆续排演部分苗剧。70年代中期,移植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片断参加省会演。1979年、1992年,《带血的百鸟图》、《逃犯审官》分别在湖南省专业剧团会演中获多项奖励,使苗剧艺术有了较大发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