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新化古城与梅山文化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2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新化古城与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渊源于湘中的梅山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新化、安化、冷水江、涟源四县市
  梅山文化渊源于湘中的梅山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新化、安化、冷水江、涟源四县市的全部和双峰、新邵等周边部分,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现讲“梅山”,主要指新化、安化一带。因此,本文主要涉及新化的古文化遗址。

    新化秦属长沙郡,汉为益阳县地,隋属潭州,唐入邵州,五代、宋初,“为梅山蛮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采纳湖南转运副使蔡煜所奏,乃以“怀柔之策,工复梅山,建邑置吏,以上梅山置新化县。

    从悠久的历史遗存看,新化县槎溪乡朝阳村雷公山出土了包括第四纪古脊椎动物东方剑齿象等多种动物化石,说明几万年前这里衍生着生命;在圳上乡的观音洞遗址和茶溪乡云霄桥紫宫洞遗址的发掘中,可以看出其文化堆积层厚分别为1.5—2米,文化遗存说明新石器时代这里即有人类居住劳作繁衍。在横阳、茶溪乡和大洋江三角洲墓及龙爪塘大桥下,出土的青洞礼器和青铜斧、剑等兵器和汉、唐、宋以来的县城内出土的壶、瓶、钱币等,以及最近在县城开发发掘中的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都说明了新化县在县城在唐宋时期已是具有相当规模,经济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新化尽管属“蛮峒”,但其文化基本上是融入了楚湘文化之中的并与之同步发展的;可以这样说,梅山文化实质上就是楚湘文化在新化的具体表现,它蕴藏于这里的民族同情(如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娱活动)、民间艺术(山歌、民谣、传说、武术)、山水景观(如大熊山),古建筑(明清以来的县城、北塔、杨氏宗祠院落、龙潭桥)等等,这些都是梅山文化的标志性实体。因此,我想说,梅山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融入在各种物体中的物化了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宝贵财富、保护、发掘、整理、研究这笔财富,使之有利于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才是今天我们讨论梅山文化的主旨。这种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今人的“家当”,如何使其发扬光大,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保值增值,是当今城市建设中新的课题。

    不久前,国务院下发正式文函,通知湘西凤凰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给凤凰城的发展无疑注入了活力。曾在民国时期就被誉为“全省第一流县城”、宋治县、元筑城、明建墙的新化古城,也曾是梅山文化的骄傲。那长2257米,宽6.5米,整齐划一的青石板街,“城内街巷相连,祠堂庙字、牌房亭阁交错布局”、“清时商贾云集、一时鼎盛繁华”之建筑风景,并不比凤凰县逊色多少,比起现在怀化市下大力气保护原貌的黔古街来说,也是别具一格,各有千秋。

    一个城镇,特色文化的积淀是它的灵魂和精华,有了它才会显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和特色。除此,楼高路宽、灯红酒绿,也只会显得畸形和苍白。丽江古城之所以被国际组织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每年吸引上亿人次的参观,不就是因为它的古城风貌和蕴藏的文化吗?如果我们在旧城改造建设中既保护了原有的历史,又有新的规划建设;即保护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根基,又发展了这座城市,使它的内涵更丰富,更具吸引力。这将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湘军与晚清湖湘文化(五)
三、湘军人物把晚清湖湘文化推向新的阶段,还表现在它开创了湖南人文荟萃的局面,成为晚清以来湖南人才崛起的契机。由于各种原因,在古代社会,湖南能跻身史传的人物极为罕见。而湘军出现,湖南人才辈出,冠居全国之首。还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人指出:“楚省风气,近年极旺,看曾涤生领师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直隶刘长佑、两江曾国藩、云贵劳崇光、闽渐左宗棠、陕甘杨载福是也。巡抚曾国荃、刘蓉、郭嵩焘皆楚人也,可谓盛矣,至提镇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曾涤生胞兄弟二人,各得五等之爵,亦二百余年中所未见。”(注:张集馨:《道咸宦海闻见录》。)还有人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注: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初探》。)据罗尔纲先生的统计,湘军人物官至督抚者达27人,可见湘军所造成的湖湘人文之盛。可以说,在湘军之前,所谓湖湘文化,仅仅是作为一种区域的学术文化现象,...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梅山文化之淳朴风情(二)
蚩尤是南方各民族部落的共同领袖,又是中华民族“威慑天下”的“战神”。秦始皇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时,曾把战神蚩尤列为八神中的第三位,即天、地、蚩尤。刘邦起兵时,亦行军祭之礼,“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汉代曾在长安、太原为蚩尤立祠,还有祠蚩尤于寿良的记载。现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还藏有造形生动的蚩尤辟兵钩;河北石家庄亦出土过同类器物。可见蚩尤作为主兵之神,在汉代社会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新化大熊山(古人又称大神山)是蚩尤的故里,具有迷人的人文旅游价值。二、南巡之帝史载清·乾隆皇帝曾六次巡游江南。《清通鉴》中记述他第三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中说道:“三月十三日,(农历,以下同),自杭州回銮。二十九日过长江。四月初十日帝命庄亲王允禄奉皇太后由水路回銮,帝自顺河集登陆,取道徐州、阅河。五月初四日,帝结束南巡。”这里说明乾隆自三月十三日从杭州回銮,至二十九日过长江,四月初十日才自...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梅山文化之淳朴风情(五)
六、尚武之杰梅山武术历史悠久,功底雄厚,代有名人。上古时期,梅山峒人生活于恶劣的环境之中,“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则斑谰、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在与自然的残酷斗争中,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意志,锻炼了体魄,掌握了技击,开始了武术的萌芽。北宋归服朝廷后,仍保持了以往崇武的传统和争勇好胜的习性,习武之风长盛不衰。明代以后,武科及第者甚多,明崇祯十七年(1644)至南明桂王时,便有刘明岳等将才7人。清代为新化县武术的鼎盛时期,拳师辈出,尤以刘应朴、萧老四、发转子最为著名,素有“朴少爷的拳、萧老四的尺(铁尺)、发转达子的棍”之称谓。清同治年间,新化刘举道,善梅山武术,因征战有功,被朝廷授予“振威将军”、补协台之职。县人刘胜祥,中武考进士,后担升为提台。民间武林好手众多,《湖南湘技纪闻》载:新化人伍再明为显其能,相室中一桌,其木系坚木,铺置地面,并五之,洞木及土;伍再先在湖...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梅山文化之淳朴风情(一)
梅山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湘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湖南考古发现,约在九千年前,围绕洞庭湖这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们,已经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形成了农耕文化的雏型。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归入楚国,中原文化融合当地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进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发展得更加辉煌灿烂。“梅山峒蛮……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宋史)。新化属梅山要地,古称上梅山。据出土文物推测,新化一带的人类活动史,至少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1978年,新化在槎溪雷公凼、洋溪河谷附地,发现第四纪东方剑齿象牙化石;1980年,又在圳上甘家村、圳上河谷第二阶地,发现磨制石斧,并采集有豆、碗等器物。同时在此两地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陶片—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可见梅山文化渊远流长,积淀深厚。狞猎文化色彩浓郁。在漫长岁月中,聚居在这里的“梅山...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
岳麓书院长沙的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即岳麓山的顶峰——云麓峰)。岳麓山的风景,以山腰的清枫峡最为吸引人。这里,古木参天,碧涧婉蜒,风光迷人,令人留连忘返。春天,枫林吐翠,诸鸟百啭;夏日,枫林一片葱茏,凉风习习(对于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来说,是难得的避暑胜地);深秋,枫叶由青变红,远远看去,深涧峡谷仿佛燃起一团团烈火;寒冬,赏雪寻梅,别是一番风趣。岳麓山的风光,以秋枫红叶最负盛名,可与北京香山媲美。历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不少佳作名句。清代乾隆年间,在清枫峡畔建立了红叶亭。清代诗人袁枚路过长沙游览岳麓山,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红叶亭改名为“爱晚亭”较之原名含蓄而别致得多。200多年来,爱晚亭历经沧桑,建国以后,经几次修缮,现焕然一新。此亭由四根红色圆柱支撑,亭外挺立四根花岗岩方柱,攒天尖顶,重檐四披;亭角高翘,如羽翼舒展;亭檐下窗棂玲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