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四)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3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四),二、偶结仙缘补州官宋代元佑初年,官场冗赘,人浮于事,即使是进士举子,如果

  二、偶结仙缘补州官  宋代元佑初年,官场冗赘,人浮于事,即使是进士举子,如果官场无有背景或不用钱财打通关节,都无缘跻身官场施展抱负。进士林愈就是这样一个落魄书生。这天,闷闷不乐的林愈登游泰山,返回途经齐州章丘,夜宿旅店中,偶见旅舍墙壁上有一题词。仔细看那题词却是:"苏仙真人诣东岳回过此"。诗曰:"东南间望景清虚,万里云程半日余。因过章丘留此语,归郴重庇旧乡闾。"奇诧的内容,怪异的字体,吸引着林愈反复吟涌,吟诵间忽觉胸臆顿舒,豁然开朗,愁闷为之一扫。林愈并忽发奇想,认定有朝一日,自己能亲到郴州拜谒苏仙。胡乱想了一阵,回头再看眼前,自己一介书生,穷愁潦倒,仕逮渺茫,前程难卜,何能远赴千里之遥的郴地呢?叹息之余,不免暗笑自己痴。然而世上印事就有那么巧。过了不久.林愈得以补缺,且奉诏出任郴州知军(宋代官职,郴州最高地方长官)林愈到得郴地,才知郴州正是苏仙的故地。想到自己一睹苏仙字迹,即补缺来守郴州,冥冥间似觉甚得苏仙扶助。任职期间,林愈铭记苏仙"归庇乡闾"的旨意,殷勤政事,成为 郴州历史上颇有政绩的州官。

  三、苏仙巧计救寿佛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一直发展盛行至隋唐。到了李唐王朝,皇帝自称是老聃的后代,而老聃是道教的开山鼻祖.故道教也很得势。一时佛道两教并驾齐驱。到唐武宗肘,由于佛教寺院广占土地,滥收僧侣,使得李唐王朝的课税收入锐减,国库空虚,皇上恼怒。武宗遂下令断禁佛教,拆毁庙宇遣僧还俗。一时佛教几尽毁灭。却说郴州地面当时有个出自周姓的"无量寿佛",极有功德,且孝顺母亲。有一次,寿佛返乡探母,母子阔别多年,又见寿佛形容枯稿,母亲就炖了一只鸡给寿佛补养。佛家本应戒荤腥吃斋素,寿佛为了不致拂逆母亲爱子之心意,竟吃掉大半只鸡。辞别母亲离家后,寿佛来到江边,掏出肠肚将鸡肉汤汁漂洗干净,才保持住佛家之身。武宗灭佛来势汹猛。佛道二教虽不相容,但苏仙念及寿佛本无恶迹.又怀孝道,因此立意拯救寿佛手危难。这天,苏仙赶到寿佛居住的湘山,对他说:"大劫将至,大师当易衣冠。"寿佛惶恐问;"若之何?"苏仙略作沉思,想出一条妙计。就为寿佛脱下袈裟披紫露,除去倡帽戴青纱,将寿佛脸颊地角肉变成胡须,挪头顶肉化成发髻……经苏仙法术腾挪,眨眼间,本足释家相貌的无量寿佛变作道家方土模样。唐武宗灭禁佛教,释家僧入"未有漏网者",由于苏仙的救助,"惟寿佛得以幸免"。

  四、仙浇桔苏治疫疾  清代雍正时,郴州有个孝子名叫邓存忠。其母患疫疾,邓存忠"徒跣走粤求医,不以星夜为瘁"。遍延名医为母诊治。然而母疫如痼疾沉疴,毫无松动。听说从患者排泄的大便味道,可辨别药物的对误和效果。于是每当母亲服用药石汤剂后,邓存忠都要舔尝田亲粪便甜苦以判断母病情状。为使母亲早得痊愈,邓存忠遍祷郴之九仙。每祷一仙,不管山高路远,不避寒冬炎暑.总是一步一跪拜.三步九叩首。 邓存忠的孝道虔诚感动了苏仙。当时,苏宅的汉代枯树因历经二千年风霜雨雪和人攀畜啃,已成根腐茎枯的朽木,再无桔叶以治瘟疫。为治邓母疫疾,苏仙浇洒仙露于朽桔根茎。一夜之间,只见千年枯树青绿充盈,枝头桔叶蓬勃生发,郴州一时轰动。邓存忠采得桔枝叶,舀取井中水,给母亲服 用,一服大见效,连服三次就完全痊愈了。

  五、仙降甘霖济苍生  郴州历史上旱涝频繁。每逢天旱,人们求雨苏仙,苏仙每求必应.普降甘霖缓解旱情以济苍生。史籍对此多有记载,其中尤以清初知州谢仲元所记最为详尽。现将谢文元全篇照录,编者加标点断句,以便阅读。附:苏仙岭祷雨记(谢仲元)巍然于郴者皆岭,而城东苏仙岭为独有名。苏仙之名著于汉,桔井愈疫,天下莫不闻。知岭盖其生长地,都人于此香火奉之。唐饰祠宇,宋赐封号,仙之显灵由来久矣。予摄篆(当官)郴州。乾隆戊子(三十三年),春雨失时,泉痼土乾,终三月种不能播。舆情皇皇惧穑事之始基将废,主伯顿足而吁,或环庭投状以诉。予为遍祷诸神,每祷无不应,而未获滂沱。爰(于是)诹吉(择吉日)致斋,乘夜陟岭,祷告仙坛。维时二三僚佐亦先后不谋而集。礼成。俄闻林叶淅沥有声,骤雨随风而降。黑云四布,出山犹未大明。嗣是;(接下来)诘朝(旱晨)分乡洒润,不浃辰(古代以干支记日,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浃辰)大沛甘霖,则初夏之四日也。亩浍(垄沟)流膏,锄耨并作。昔之焦卷黄落忽睹葱倩盈畴。农夫动色,岁幸有秋。仙之庇乃桑梓,辅翼官司(协助政府),施其仆救,不啻挹注(将水从别处引来)从之。为灵昭昭固若是欤。夫阴阳之气蒸郁成雨。神则气之良,能仙。又人之凝其精气等。于神之莫测而祷者以心之诚相感召焉。是仙与神之为人致雨,本一气之鼓荡于其间。理殆(仅)切实而非诞。故祷雨之礼,肇(创建)自,其验并彰于史策。而之雩祀以逮水旱,祈报载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二)
六、七颗仙桃苏母久病不愈,苏耽忧心如焚,暗中祈祷菩萨,愿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亲早日康复,苏耽的孝心感动了神灵,梦见仙人授意说:"牛脾山顶古树鲜桃,吸日月之精华,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诫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颗足矣,切忌多贪"。第二天,苏耽果然在牛脾山顶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时高兴,忘记了神人的告诫,尽兴采摘了满满一筐。苏耽背着满筐仙桃飞奔下山。跑到山腰,脚绊石头摔了一跤,满筐仙桃遍地乱滚。苏耽急忙爬起捡拾,左寻右找也就拾到七颗。苏母吃了苏耽带回的七颗仙桃,病体顿时痊愈。后来,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头。郴州志)载:"仙岭(苏仙岭)有桃石,剖之纹核如生,世传仙桃。马岭山亦多虺蛇杀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苏仙岭山腰拾到桃石,研粉冲服,百病可愈。七、受诏得宝苏耽十二三岁时,已是一名品术皆优的少年郎中。有一天,他到牛脾山采药,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三)
十一、掷经成桥苏耽成仙离家时,为了母亲衣食有着落,把老仙翁赠送的小石匣留给了母亲,石匣上写着"心有求,叩叩首"几个字。石匣只要叩一下,就会出现苏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苏母凭着这个石匣子,温饱度日,竟活到百岁才无疾而终。苏母逝世那天,人们望见苏仙岭上有白马出没,并隐隐听到哭声从岭上传来。人们把所见所闻禀报到郡署。郡太守张邈率下属一行亲赴岭上求见苏仙。仙凡异壤,不可直面,苏仙半隐于松叶枝丛中,接待张太守,感谢他吊孝母亲。言语间,郡守张邈偶然窥见苏仙丰资神彩,光熠照人。苏仙顾及故乡诸事,知道郴江因无河桥,过往行人全凭小船摆渡,十分不便,于是有意为乡亲解难。于是苏耽对太守说:"山谷幽远,日暮难归,愿许苏耽成桥水上。"说完将手;中一卷仙经掷向郴江,离郡署最近的河面上立即出现了一座石拱桥。郴人为纪念苏仙的恩德,就称这座桥为"苏仙桥"。十二、仙泪化泉中国古代,无论是官府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凡父母新丧,孝子都...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五)
六、梦见仙鹿生贵子明代崇祯后期,郴人喻玉铉一夜梦见苏仙骑鹿进入家宅。第二日,其妻即分晚生下一男孩,喻玉铉梦仙得子,为孩子取名鹿寿,号国人。国人"生而倜傥负大志.慨然以斯道自任",毕生"以复古国书为志",因明末战乱,他隐居三十余年,潜心钻研理学,著书三十五种,如《伏羲乐律与六书真传≥、《神禹治水本源≥、《周易河洛定议与筮占;、《帝王历数真传≥等,成为一代理学名家。大学士魏真庵称"其道德学问大异寻常"。翰林院侍读、学士崔玉阶说"春山(即国人)先生复古图书之功,功在万世,为当代第一人。"七、苏佑千里还宿愿一九八七年盛夏,蝉鸣噪耳,暑热难当,如炙的阳光把人们都逼进各自家中躲凉。偌大的郴州路断人稀。然而在苏仙岭陡峭的山道上,有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汉子却正在步步攀登。他肩挑一担竹篮,篮内盛着猪头、羊腿、鲜鱼、活鸡等五牲贡物。他的身后,跟着他那十几岁的儿子。虽然山道上林荫蔽日,父子俩仍然热得汗流浃背;虽然...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一)
苏仙岭象一匹扬鬃奋蹄的骏马,奔驰在南岭北麓郴江之滨,又象一座巨大的翡翠屏障矗立在郴州市苏仙区境内。她距市中心三华里,主峰海拔526米,满山古松笼翠,岗峦雾云缭绕,构成"苏林云松"的奇观,为郴阳八景之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苏仙岭原名牛脾山,西汉文帝时,郴人苏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苏仙岭。秦末始见郴县名,汉初即有苏仙岭。苏仙与郴县几乎同时。古老的历史,瑰丽的风景,召唤历代名人骚客浏览观光,书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词章歌赋,留下众多流传千古的文物古迹。而苏耽的神奇,仙人的灵验,更吸引着古今善男、商贾巨子乃至达官显宦前来顶礼膜拜,祈祷保佑。故早在唐代,苏仙岭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誉。上下两千年,苏仙岭香火鼎盛,历久不衰,倏忽到今日,旧貌换新颜。在改革开放的中,湘南璀璨名珠--苏仙岭,必将为护佑一方水土繁荣昌盛再放异彩。第一节神奇的苏仙西汉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女外-位潘氏姑娘在--河边洗衣时遇奇怀...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湘正义录初编之序(四)
关于湖南人的性格描述甚多。《史记》谓湖南人十分慓悍,《隋书》说其“劲悍决烈”。而湖南地方志描述湖南人性格的特征,也几乎一致。诸如“劲直任气”(《长沙府志》,《古今图书集成》),“人性劲悍”(《宁乡县志》,同上),“人性悍直”(《岳州府志》,同上),“民好斗讼”(《平江县志》,同上),“率多劲悍”(《湘阴县志》,同上),“其俗慓悍”(《茶陵县志》,同上),“其民尤尚气力”(《衡山县志》,同上),“其俗好勇”(《宝庆府志》,同上),“好武少文”(《新化县志》,同上),“任性刚直”(《安化县志》),“赋性刁悍”(《郴州志》,同上),“刚劲勇悍”(《常宁县志》,同上),“劲悍尚讼”(《安仁县志》,同上),“悍直梗朴”(《慈利县志》,同上),“好勇尚俭”(《新宁县志》,同上)……种种描述,不一而足,大多围绕着强悍的性格而言。而事实上,这种对夸张慓悍的“话语”隐藏着一种潜置的语境,也就是它属“中央”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